澜沧江的水汽漫进雨林时,文瓷的孙女文澜正蹲在块巨大的榕树根上,用银刀剖开株“见血封喉”的树皮。树汁乳白色,滴在她带着同春草纹的护腕上,立刻泛起层灰雾——这是雨林特有的毒,却也是解瘴气的良药,只是性子烈,得用同春草的根须中和。
“文澜姐姐,族长又把药篓扔了!”个梳着银饰的傣族小姑娘跑过来,筒裙上沾着泥浆,“他说‘山里的草比你们带来的金贵’,还说巫祝的‘驱瘴舞’比煮药管用,让我们别再跟着你‘胡闹’。”
这小姑娘叫玉罕,是澜沧江边傣族部落的,父亲去年死于瘴气,她偷偷跟着文澜学认药,说“要让族人知道,病死的人能少些”。
文澜把剖好的树皮放进竹篓,篓底垫着层同春草的干叶,能防毒物侵蚀。“他怕的不是草,是我们这些外来的女子,抢了巫祝的地位。”她擦了擦额头的汗,雨林的湿热像层黏腻的网,裹得人喘不过气,“昨天煮的药,不是让老寨王的咳疾轻些了吗?总会有人信的。”
正说着,雨林深处传来铜锣声——这是部落遇急的信号。玉罕脸色一白:“是西寨!他们去采‘血竭’,怕是中了瘴气!”
西寨的溪边,五个傣族汉子倒在水洼里,脸色青紫,呼吸像破风箱般嘶响。巫祝穿着缀满鸟羽的法衣,正举着桃木剑往他们身上洒水,嘴里念着听不懂的咒语,水珠混着汗滴落在地,溅起的泥点里,竟有细小的毒虫在爬。
“让开!”文澜拨开围观的族人,医箱“咚”地砸在石头上,里面的同春草干叶、见血封喉树皮、雨林特产的“过江龙”草根滚了一地,“这不是中邪,是瘴气入肺!同春草能清淤,过江龙能通络,再用见血封喉的汁配着蚂蟥吸血,把肺里的浊气压出来!”
巫祝猛地挥剑挡住她:“汉人女子懂什么!这是山神发怒,要拿活人献祭!你敢用毒草亵渎神灵,全族都要遭报应!”
“报应?”文澜冷笑,指着水洼里奄奄一息的汉子,“去年你们献祭了三个童男,瘴气少了吗?死的人更多了!现在救他们,还有活的可能;等你的舞跳完,他们就真成祭品了!”
老寨王拄着藤杖赶来,咳得直不起腰。他看了看溪边的汉子,又看了看文澜竹篓里的药草——其中那株同春草,叶片上的银斑在水汽里闪着,竟和他年轻时在长安见过的“神草”有几分像。“让她试。”老寨王的声音嘶哑,“我这把老骨头,替他们担着。”
文澜立刻动手。她让玉罕和几个傣族女子收集干净的溪水,用铜锅煮沸;自己则将同春草根捣成泥,混着过江龙的汁液,一点点喂进汉子嘴里;最后取来泡在同春草汁里的蚂蟥,轻轻放在他们的颈侧——这虫吸走淤血的力道,比针砭更稳,还不会伤经脉。
巫祝在一旁跳着脚骂,却没人再理他。族人们盯着汉子们的脸,看着青紫渐渐褪去,呼吸慢慢平稳,有个年轻媳妇忽然哭出声:“我当家的去年也是这样……要是当时有这药就好了……”
暮色降临时,五个汉子竟都坐了起来,虽然还虚弱,却能开口说话了。文澜教她们用同春草叶和雨林的“野姜花”编了挂坠,戴在脖子上:“这花能驱蚊虫,草叶能防瘴气,戴着进山,比护身符管用。”
玉罕的母亲,个沉默的傣族妇人,忽然摘下头上的银簪,插进文澜的发髻:“这是我们的‘信任簪’,戴了它,你就是雨林的女儿。”
族长站在榕树下,看着族人们围着文澜学编药坠,巫祝的法衣被扔在一边,鸟羽散了一地。他忽然走上前,从腰间解下把象牙刀,递给文澜:“这刀能剖最硬的树根,以后……你说了算。”
文澜接过刀,刀鞘上刻着傣族的图腾,她轻轻在上面划了道,刻出片同春草叶:“不是我说了算,是我们一起说了算。你们的血竭能止血,我的同春草能清淤,本就该长在一处。”
三个月后,雨林里多了座“药草屋”——用榕树的气根搭的,屋顶铺着同春草的干叶,既能挡雨,又能散出清香味驱瘴。屋里的竹架上,傣族的血竭、哈尼族的“七叶一枝花”、汉族的同春草,分门别类摆着,标签上用汉文和傣文写着药效,都是文澜和玉罕一起写的。
艾拉的孙女艾晴,骑着匹矮脚马从澜沧江对岸赶来,马背上驮着草原的沙棘果干:“祖母说,这果子能杀虫,混着你们的血竭,治刀伤比金疮药还管用。”她看着药草屋,忽然指着墙角的盆栽,“这不是极北的破冰草吗?怎么在雨林也能活?”
“文澜姐姐把它种在竹筒里,灌澜沧江的水,竟长出了气根!”玉罕笑着说,“巫祝现在天天来浇水,说‘这草比山神还倔强’。”
巫祝确实在墙角,正笨拙地给破冰草松土,法衣换成了傣族的短褂,手里的桃木剑早换成了竹制的小药锄。“以前觉得山神最厉害,现在才知道,能让草在毒林里活、在冰土里长的,才是真本事。”他挠了挠头,“我想跟你们学认药,以后跳‘驱瘴舞’时,手里能多捧些真能救命的草。”
文澜把沙棘果干和血竭捣在一起,做成暗红色的药膏:“这药膏叫‘跨山膏’,草原的沙棘、雨林的血竭、长安的同春草,混在一起,就像我们这些人,隔着千山万水,也能凑成治病的方子。”
离开雨林时,玉罕送给文澜个银镯子,上面刻着三株草:见血封喉、同春草、过江龙,根须缠在一起,像条永远解不开的绳。“族长说,以后雨林的女子,既能跳孔雀舞,也能采药草,就像这镯子,好看,也结实。”
文澜把镯子戴在手上,与手腕上的同春草护腕相碰,发出清脆的响。艾晴牵着马,马背上的竹篓里,新收的同春草籽混着雨林的腐叶土——这土养出来的草,据说能抗三倍的瘴气。
“祖母说,药草就像人,得混着不同的土长,才更能耐活。”艾晴回头望了眼雨林,水汽里,药草屋的轮廓若隐若现,像艘浮在绿海里的船,“你看,长安的草到了雨林,不仅没死,还带着血竭和过江龙,长出了新模样。”
文澜望着澜沧江的水,江水带着雨林的绿、草原的黄、长安的清,一路向东,汇入更广阔的海。她忽然想起文瓷留下的话:“所谓传承,不是把草籽原样带去每个地方,是让它在新的土里,长出既像自己、又像当地草木的样子。”
雨林的瘴气依旧浓,却再也挡不住那些穿梭在林间的身影。傣族女子的筒裙扫过药草,银饰叮当,与文澜的银刀、艾晴的马蹄声混在一起,像支新的歌谣,唱给榕树听,唱给澜沧江听,唱给每株在湿热里努力扎根的草听——
它们或许永远成不了参天大树,却能在浓得化不开的瘴气里,挤出片绿,告诉这方土地:生命从不怕潮湿与阴暗,只要肯扎根,总有光会钻进来。
而那些带着草籽走来的女子,她们的脚印,早已和雨林的根须缠在一起,成了这片土地新的血脉。
喜欢穿书白月光,我成了女帝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穿书白月光,我成了女帝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