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后,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在沈静姝的全力推动下,兴建学堂的政令很快颁布天下。然而,这道旨在开启民智的德政,却在朝堂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殿下,此举万万不可!礼部尚书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花白的胡须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庶民读书明理,固然是好事。但若人人都读书,长此以往,谁还愿意务农做工?此乃动摇国本之举啊!
几位老臣纷纷附和:孔圣人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庶民懂得太多,恐生不臣之心。且寒门子弟若都去读书,田间地头谁来耕作?工坊商铺谁来做工?
萧景珩端坐龙椅,神色平静地听完所有反对之声,待朝堂上渐渐安静下来,这才缓缓开口:众位大人的顾虑,孤明白。但孤要问诸位,若百姓愚昧无知,如何能知礼守法?若士子只出豪门,如何能选得真才?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众臣,声音沉稳有力:前朝之亡,就亡在门阀垄断仕途,寒门英才报国无门。孤设立学堂,正是要广开才路,让天下英才尽入彀中。至于诸位担心的农工之事——
萧景珩顿了顿,看向户部尚书:李尚书,去年江南推行新农法后,粮食产量增加几何?
李文渊立即出列:回殿下,增加了三成有余。
这就是了。萧景珩颔首,农工之要,不在人多,而在得法。若百姓都能读书明理,懂得改进农具、改良工艺,岂不是事半功倍?
退朝后,萧景珩将朝堂争议告知沈静姝。她正在教萧靖初认字,闻言放下手中的《千字文》,微微一笑:这些大臣,无非是怕寒门子弟抢了他们子孙的仕途。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换个说法。
三日后,一道新的诏令颁布:各州县设立官学,择优录取学子,其中必须有三成名额留给寒门子弟。学成后经考核优异者,可入太学深造。同时明确规定,官学学子仍需学习农工常识,每月需下地劳作三日,体验民生疾苦。
这样一来,既给了寒门机会,又不会过分触动世家利益。沈静姝一边为萧景珩斟茶,一边解释道,待他们见识到寒门学子的才华,自然会改变看法。让学子们参与劳作,也能打消无人务农的顾虑。
新政推行之初,却是阻力重重。许多州县阳奉阴违,拨给官学的经费少得可怜,师资更是敷衍了事。更有甚者,将官学设在偏僻之处,故意不让贫苦学子就学。
这日,沈静姝正在查看各州县上报的官学名册,忽然发现一个问题:夫君你看,这些州县上报的寒门学子,多半是当地乡绅的远亲,真正的贫苦百姓少之又少。
萧景珩接过名册细看,眉头紧锁:这些地方官,当真会钻空子。
不如让永宁侯去巡查一番。沈静姝建议道,他如今在朝中威望日隆,又深知新政的要义,定能查出实情。再者,他当初也曾反对新政,由他出面,更能服众。
永宁侯接到密旨后,立即带着人手暗中巡查。这一查,果然发现问题重重。在并州,官学竟设在一处破败的山神庙里,学子们连张像样的书桌都没有;在凉州,知州将官学经费中饱私囊,请来的夫子连《论语》都讲不明白。
消息传回,萧景珩震怒,当即罢免了三个知州的官职。此举震慑了各地官员,官学的推行这才真正步入正轨。
与此同时,沈静姝在京城设立了一所女子学堂。这个消息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
女子无才便是德,太子妃此举,恐怕不妥啊。连一向支持新政的永宁侯都有些犹豫,且女子出门求学,有伤风化。
沈静姝却不急不躁,想了个迂回之策。她先在京城贵女中挑选了几位才德兼备的,请她们到东宫品茶论诗。其中就有永宁侯的孙女徐清韵。
几日下来,这些贵女被沈静姝的才学见识折服。徐清韵更是作了一首《咏竹》诗,其中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之句,连萧景珩听了都赞叹不已。
有这样的才情,若是埋没深闺,才是可惜。萧景珩对永宁侯道。
永宁侯见孙女学问大进,言行举止更加端庄得体,这才转变态度,大力支持女子学堂。不过他仍坚持:女子学堂当以德行为先,诗词女红为辅。
沈静姝从善如流,在女子学堂的课程设置上颇费心思。除了经史子集,还增设了医理、算术、园艺等实用之学。她还特意请了休归的女官来教授礼仪规矩,确保学子们既能增长见识,又不失闺秀风范。
春去秋来,官学的成效逐渐显现。这年科举,寒门学子的中举人数比往年多了两成,其中更有几个特别出众的。来自江南寒门的举子陈明远,在殿试上的一篇《论漕运疏》,提出的分段运输、水陆并举之策,连工部老尚书都自叹不如。
萧景珩特意在宫中设宴,款待这些新科举子。宴席上,他举杯道:今日之宴,就是要让天下人知道,只要真有才学,不论出身,朝廷必当重用。陈进士的漕运新策,孤已命工部着手试行。
这番话很快传遍天下,各地官学的求学之风愈盛。许多贫苦人家哪怕节衣缩食,也要送孩子去官学读书。
这日,沈静姝带着已经会走路的萧靖初,到京城的官学巡视。小学子们正在朗读《诗经》,童声清脆,令人心旷神怡。
母妃,他们在念什么?萧靖初仰着小脸问。
他们在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沈静姝柔声解释,这是说,君子见到贤德的淑女,就想要追求她。
小家伙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忽然指着学堂墙上的匾额问:那上面写的是什么?
那上面写的是明德至善沈静姝蹲下身,与儿子平视,意思是,读书人要明白德行的重要,追求至善的境界。靖儿记住了,读书不只是为了考取功名,更是为了修身养性,将来好为百姓做事。
这时,学堂的夫子带着学子们前来拜见。见到太子妃亲自教导皇孙读书做人的道理,无不感动。
娘娘身体力行,实乃天下学子的楷模。一位老夫子由衷赞叹,老臣在官学执教三十载,从未见过如此重视文教的皇室。
消息传开,原本对女子学堂还有微词的人也都闭了口。连太子妃都如此重视学问,谁还敢说女子读书无用?
转眼又是一年新春,各地官学都已步入正轨。更让萧景珩欣慰的是,北戎的内乱终于平息,三王子虽然保住了汗位,但国力大损,短期内再也无力南侵。
如今内外安定,正是推行新政的大好时机。萧景珩对沈静姝道,孤想在全国清查田亩,重新制定赋税,你以为如何?
沈静姝沉吟片刻,取出一本已经写好的章程:此事关乎重大,需得循序渐进。这是妾身拟定的方案,不如先在京畿试行,待有了成效再推广全国。可命户部选派干员,与地方乡老共同清丈,既防官员舞弊,也安百姓之心。
好,就依你之言。萧景珩接过章程,仔细翻阅后连连点头,这份章程考虑周详,连如何防止乡老与官员勾结都想到了,真是难为你了。
沈静姝浅笑:这都是从盐政改革中得来的经验。新政推行,既要雷厉风行,也要防微杜渐。
这时,萧靖初摇摇晃晃地跑进来,举着一幅刚画好的画:父王,母妃,看我画的大周疆域图!
虽然笔触稚嫩,但山河轮廓依稀可辨。萧景珩欣慰地抱起儿子:好孩子,将来这万里江山,就要靠你来守护了。
夜深了,东宫的书房里依然亮着灯。萧景珩在批阅各地推行新政的奏报,沈静姝在一旁整理田亩清查的方案,偶尔低声交换意见。窗外明月高悬,清辉满地。在这片宁静的夜色中,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正在他们的手中缓缓成型。而文教之兴,正是这个盛世最坚实的基石。
喜欢锦绣凰途:弃女荣华路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锦绣凰途:弃女荣华路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