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上的异动,早有细作报告给武信军节度使潘璧坚,潘璧坚偕同原镇江军节度使西方邺等登上水寨的了望塔,眺望着前方江面上这支的狼狈的船队。
这支队伍的核心,是白帝城副将洪承畴所率领的五百余名嫡系守军。他们是真正的溃兵,脸上写着城破的耻辱与求生的渴望。
洪承畴站在为首的快船船头,铁甲上沾满血污,眉头紧锁,不时回望。身后那水天相接处,仿佛随时会冒出钟鹏举那遮天蔽日的舰队。他手中紧握着一枚兵符,那是镇江节度使西方邺临潜出白帝城班救兵前塞给他的,代表着死守白帝城和将这残兵带往渝州的重任。
犹如丧家之犬的洪承畴并未过多留意,他身边的这些看似同病相怜的“溃流”中,潜藏着某些不同寻常的东西。除了夔州都虞候李沐风所率领的队伍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另外两支队伍,他们身穿钟鹏举军特有的精钢打造的明光铠,传说刀枪不入。
除了洪承畴这股嫡系逃兵,这些“溃流”隐隐分为三股。
第一股,由一名叫李沐风的将领率领,约有五百“荆楚兵”。他们军容相对整齐,沉默寡言,眼神中不见败军应有的慌乱,反而透出一种刻骨的冷静。李沐风本人约莫三十五六岁,沉默寡言,面容白净,温文尔雅。
第二股,是约千人的峡州、归州投降过钟鹏举现在又反水的蜀兵。他们在白帝城战役前已在峡州和归州归顺钟鹏举,趁假投降的一千夔州兵在钟鹏举攻城部队中作乱之机,重新逃回蜀国军中。他们此刻混在溃军中,犹如惊弓之鸟,隐隐听命于一个名叫谢梅兴的人。
谢梅兴行事低调,同样沉默寡言,但双眼灵动,时刻冷静地观察着四周。
第三股,则是那一千名原本誓死抵抗的白帝城守军。他们在城破前七日奉镇江军节度使西方邺之命,与另外四百余名真投降的夔州兵一同向钟鹏举麾下的钟林倍假投降,计划届时与西方邺的援军里应外合,攻击钟鹏举攻城部队的炮兵阵地,夺取或销毁火炮,使钟鹏举的陆军变成无牙老虎,被迫打山地战。
他们的头领是蜀国夔州原将领任欢欢,他一副笑眯眯的样子,但眼神却十分凌厉。
这三股力量,共两千五百人,像三条蛇一样缠绕在洪承畴这棵看似是主心骨的树木上。
酉时(17:00-19:00)四刻(18:00)。
“洪将军,前方快到渝州了!”一名哨兵喊道。
洪承畴精神一振,举目远眺。只见江面渐阔,两岸山势愈发险峻,在薄暮的雾气中,一座巨城的轮廓若隐若现。那便是渝州,雄踞于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山城,犹如一头匍匐的巨兽,扼守着巴蜀的东大门。城墙上旌旗招展,在夕阳余晖下泛着冷硬的光泽。
“打起精神!加快速度!进城我们就安全了!”洪承畴嘶哑着嗓子喊道,试图鼓舞士气。他身边的“弟兄”们纷纷应和,但其中多少声音是真诚,多少是伪装,只有他们自己知晓。
李沐风与几名心腹将领交换了一个不易察觉的眼神。
谢梅兴依旧一副沉默寡言、冷冷清清的样子,但眼眉不自觉地跳了一下。
任欢欢依旧眯着眼睛,不动声色的他向后望了一望。
后面的江面上混乱不堪……
又一支被炮轰得七零八落的船队正慌慌张张的驶来。
洪承畴等人也纷纷回头望过去。
了望塔上的潘璧坚和西方邺同样被洪承畴船队身后的景象所吸引。
那是武泰军节度使王宗训的部队,他们当时正从水陆两路驰援白帝城,却遭遇钟鹏举军队的埋伏和堵截,退路已被彻底封锁,无奈之下,他们也只能尾随洪承畴等人逃往渝州——这一理由似乎颇为可信——因为武泰军节度使王宗训是蜀国皇室宗亲。
潘璧坚皱着眉头对西方邺说道:“这就是你说的最后一支救援白帝城部队的残兵……”
昨日他收留了西方邺等数人。
一来,他对军功显赫的老将西方邺颇为尊重,相信西方邺已经竭尽全力。尽管西方邺两次被俘,且均被钟鹏举莫名其妙地释放,但他并不认为西方邺会施展诡计。
二来他知道钟鹏举要攻占成都,下一步必定会进攻他坐镇的渝州城,他对钟鹏举的了解仅限于传说和他的诗文(由吴王杨隆演四弟——饶州刺史杨溥编辑的钟鹏举诗文集一个月前已经公开刊印出版)。
潘璧坚在钟鹏举文集第一卷居然读到数首关于白帝城、渝州和成都的诗句。他十分讶异,没有证据显示钟鹏举一个月前来过川渝,但他却能写得出来。难道是他早就计划攻取蜀国,通过地舆图就能凭空想象从而写出如此令人拍案叫绝的诗句?
比如关于白帝城的:“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此诗描绘白帝城暴雨的奇险景象,也暗喻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诗句开篇便气势磅礴,云雨变幻,江流湍急,雷声轰鸣,营造出一种动荡、险恶的氛围。这既是写景,也是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身世的忧愤之情的抒发。
又如:
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
逆风惊浪起,拔稔暗船来。
此诗虽不直接点明白帝城,但描绘的正是白帝城下的瞿塘峡景象。“岸似双屏合”精准刻画了夔门的险要,是描写三峡的千古名句。
比如关于渝州城的:“古巴真天府,雄藩镇楚边。金城环水嶂,玉垒倚云巅。”
此诗以宏大的视角赞美渝州的地理形胜。将其比作固若金汤的天府之城,群山如玉垒环绕,彰显其作为军事重镇的雄浑气势。
比如关于成都城的:“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此诗如一幅水墨画,勾勒出现时成都的旖旎风光与繁华市井。锦江、新雨、荔枝描绘了自然美景的清新秀美;而“万里桥边多酒家”则生动展现了成都商业兴盛、生活安逸的景象。最后一句巧妙点出游人如织,选择繁多,充满了生活情趣。
又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是咏叹成都最负盛名的诗篇之一。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成都春天夜雨的温润无声和雨后清晨的绚烂景象。“花重锦官城”一词,将雨后百花饱含雨露、沉甸甸开满全城的盛况刻画得淋漓尽致,成为成都永远的文化名片。
潘璧坚乃清苦农民家庭出身,靠文起家,中途投笔从戎,虽然熟读兵法,但他对行军布阵不是十分精通。他对钟鹏举的火器更是一无所知,所以需要西方邺这个全蜀国最了解钟鹏举的人帮忙守城。
经过昨晚的通宵讨论。
渝州城应对钟鹏举火炮攻城最有效的策略如下:
首先,部署一万人坚守外城,消耗敌人弹药。
其次进行城内巷战准备。
由于地形起伏,城内街道狭窄且台阶众多,便于设置障碍物。即便外城失守,三万陆军守军仍能依托街巷逐级抵抗。
一万守军守外城,将余下的两万军队化整为零,灵活设伏,展开游击战,偷袭钟鹏举笨重的炮队,在局部上创造人数占优的局面,甚至有机会夺取其火炮。
这也是西方邺一直耿耿于怀无法实施的靠人海战术用近战策略冲击炮队的办法。
同时,针对钟鹏举军铠甲能有效防御一般箭矢的特点,在地势险要设伏点灵活运用中大型床弩、滚木和擂石,精准打击攻坚的钟鹏举士兵。
喜欢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