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首都星,“曙光之城”的夜幕被永不熄灭的霓虹与全息广告牌映照得如同白昼。
然而,在这片璀璨的光海之下,权力的暗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动、碰撞。
安全委员会总部大楼,一间没有任何窗户的会议室里,一场仅限少数核心人员参加的简报会刚刚结束。
刘大成最后一个离开会议室,厚重的防爆门在他身后无声地闭合,将他与会议室里那压抑的、混合着焦虑与决绝的气氛隔绝开来。
他没有立刻走向电梯,而是停在走廊的阴影里,抬手摸了摸自己左脸颊上那道新鲜的、仍有些凸起的灼伤疤痕。
指尖传来的粗糙触感,让他脑海中再次闪过“薪火”仓库那场冲天而地的火光和震耳欲聋的爆炸声。
痛楚是真实的,带着硝烟与金属熔化的气味。
这道疤,是忠诚的烙印,也是战斗的宣言。作为安全委员会行动处的资深干员,张中华副局长最信赖的尖刀之一,刘大成亲历过无数危险任务,但像突袭“薪火”仓库这样,目标明确却过程充满诡异反抗的行动,并不多见。
他清楚地记得,当他带着突击队破开仓库大门时,看到的并非惊慌失措的科学家,而是一种……近乎殉道般的决然。那几个年轻人,尤其是那个叫张瑞的,眼神里的光芒并非恐惧,而是一种让他心头无名火起的、固执的信念。随后便是剧烈的爆炸,热浪裹挟着碎片将他掀飞。在医院醒来后,他得知是“薪火”成员自行引爆了部分实验设备,企图销毁资料。
“冥顽不灵!”刘大成在心里冷哼一声。张中华副局长关于“枷锁”必要性的论述,在他听来如同真理。失控的技术,盲目的探索,只会将联邦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棱镜”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些所谓的“火种派”,打着为人类未来的旗号,行的却是动摇联邦根基的勾当。他摸了摸腰间配枪冰冷的枪柄,眼神更加锐利。清除这些“不稳定因素”,就是他职责所在,是他对联邦、对张副局长知遇之恩的最好回报。他需要更多人手,更严密的监控网络,必须将“火种”的余烬彻底踩灭。
---
与此同时,远离首都星喧嚣的联邦第七舰队前沿哨站,“星梭”号驱逐舰正静静地停泊在维修码头上。舰长陆鹏站在舰桥观测窗前,望着窗外繁忙的工程船和远处深邃的星空。他年约四十,面容刚毅,但眼神中却比同龄人多了一丝难以察觉的审慎与忧思。
他刚刚收到来自首都星圈老战友的加密信息,提及了“薪火”小组的覆灭和随之而来的高层震动。信息很简短,但字里行间透出的肃杀之气,让他眉头紧锁。陆鹏曾是骈小洋的旧部,在多次边境摩擦和小规模冲突中,亲眼见识过那位老长官精湛的战术指挥和敢于打破常规的魄力。他对骈小洋的技术直觉和战略眼光十分钦佩。
也正因如此,他对高层在“棱镜”事件后的处理方式,内心深处藏着一丝不满。将骈小洋解职并软禁,对“基石技术”及相关研究采取近乎一刀切的封存政策,这在陆鹏看来,是一种怯懦和短视的表现。舰队,联邦的利剑,竟然因为一个来历不明的“棱镜”而动弹不得,需要等待“临时许可”?这简直是奇耻大辱!他属于军中那些对“火种派”理念抱有某种程度同情,或至少认为需要保留技术火种的少壮派军官,只是这股力量目前还分散而沉默,在高压态势下,只能深藏不露。
“舰长,例行巡检报告已提交。”副官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陆鹏转过身,接过电子板,目光扫过轨道控制中心的设备状态列表,心中微微一动。那个地方,掌握着舰队出行的最终钥匙。一个模糊的、此前从未敢细想的念头,悄然划过他的心底。
---
联邦新闻网总部大楼,即使是在深夜,依旧灯火通明。朱晓娟的独立办公室却显得有些凌乱,墙上贴满了各种新闻剪报、人物关系图和时间线,中心位置赫然写着“棱镜事件”、“薪火小组”、“安全委员会”、“议会斗争”等关键词。
作为联邦新闻网的招牌调查记者,朱晓娟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敢于触碰敏感话题的勇气而闻名。她有一头利落的短发,眼神明亮而执着,此刻正紧盯着光屏上不断滚动的信息流。官方关于“薪火”仓库事件的通报语焉不详,只说是“危险技术实验事故”并涉及“非法组织”,但她在安全委员会和内务部的线人却透露出完全不同的版本:未经审判的突袭、激烈的交火、核心人员被捕或逃亡、以及一张针对在逃科学家的、罪名骇人的全境通缉令。
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事件后议会内部愈发激烈的争吵和媒体舆论的悄然转向,都让朱晓娟嗅到了极不寻常的气息。联邦正在发生某种变化,一种向着封闭、压抑和绝对安全主义滑落的变化。她敲击着桌面,思考着突破口。直接采访安全委员会?那只会得到官方辞令。接触被捕科学家家属?恐怕早已被严密监控。或许,应该从技术层面入手?那些被封存的数据,真的就彻底消失了吗?
她想起了最近在深度网络某个技术论坛上,一个匿名Id发表的关于“数据幽灵”和“加密遗产”的讨论,观点犀利,技术分析透彻。她尝试着通过加密信道,向那个Id发送了一条试探性的信息:“想知道‘薪火’真正的光芒为何被畏惧吗?”
---
在“曙光之城”地下错综复杂的管线通道旁,一间利用废弃仓库改造的、布满服务器机柜和散热风扇的隐秘房间里,龚晓婷正盘腿坐在椅子上,面前悬浮着六面光屏,代码如同瀑布般流淌。她年纪不大,却已是民间技术圈里小有名气的“深潜者”,更是那个匿名研究“基石技术”残留数据的论坛核心管理员。
官方封存令下达前,她和一些志同道合者,利用漏洞和权限,悄悄备份了部分非核心但关联性极强的数据碎片。她们这个小小的论坛,成了“火种”理念在民间技术圈的最后堡垒。她擅长从看似无用的垃圾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精通构建难以追踪的加密通信网络。
收到朱晓娟那条充满冒险气息的信息时,龚晓婷刚完成一次对联邦内部网络加密节点的渗透测试。她犹豫了一下。记者?风险很大。但……如果对方真的愿意并且有能力将真相公之于众呢?仅靠她们这些技术人员在暗网里发声,影响力实在太有限了。
她谨慎地回复:“光芒是否被畏惧,取决于握光之手的目的。证明你的价值和安全。”
对话就此开始。朱晓娟需要龚晓婷的技术支持来穿透信息壁垒,获取被封存的内部文件和通信记录;而龚晓婷则需要一个能直达公众的、相对可靠的渠道。
两人在虚拟空间中小心翼翼地接触、试探,一种基于共同目标和风险共担的脆弱联盟,正在形成。而她们都不知道,各自的行动,已经悄然触动了某些敏感神经的末梢。
(未完待续)
喜欢人类意识永生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人类意识永生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