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漠的六月,收割后的 “漠旱 2 号” 麦田还残留着金黄的麦茬,林舟却已带着团队在田间规划新的种植方案 —— 经过前期调研,他们决定尝试 “间作套种” 模式,在保留部分麦田的同时,引入豆类、牧草等作物,通过高矮搭配、生长期互补,让有限的土地实现 “一地双收”,既提高经济效益,又能改善土壤肥力,为可持续农业再添新路径。
“咱们赤漠的土地资源有限,单纯种小麦虽然能解决粮食问题,但土地利用率还能再提高。” 林舟拿着地形图,在田间划出间作套种的试验区域,“我计划分两个方向试验:一是在麦田里套种大豆,小麦的高秆能为大豆遮挡部分强光,大豆的根瘤菌还能固氮,改善土壤;二是在沙棘林里套种苜蓿草,沙棘的深根和苜蓿的浅根能充分利用不同土层的水分和养分,苜蓿还能作为饲料,带动养殖业发展。”
方案确定后,团队立刻开始筹备。张磊带着队员们对试验田的土壤进行再次检测,调整土壤改良方案 —— 套种大豆的麦田,需适当降低土壤 ph 值至 6.5-7.0,更适合大豆根瘤菌生长;套种苜蓿的沙棘林,则要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按每亩 1 吨腐熟羊粪的用量均匀撒施。“间作套种对土壤的要求更高,不同作物的需求不同,必须精准调整,才能让两种作物都长得好。” 张磊一边指导队员施肥,一边解释道。
老王团队则针对套种作物的特性,用万倍技术改良种子 —— 大豆种子经过万倍微生物拌种处理,根瘤菌活性提高 50%,能更快与大豆根系共生;苜蓿种子则进行了抗逆性处理,在干旱条件下的发芽率提升至 90% 以上。“普通种子在间作环境下容易受抑制,改良后的种子能更好地适应与主作物的共生环境,减少生长竞争。” 老王拿着改良后的种子,向村民们展示,“你们看这大豆种子,表面有一层淡淡的菌膜,这就是活性根瘤菌,能帮大豆‘固氮’,以后种小麦都不用施那么多氮肥了。”
六月中旬,间作套种试验正式启动。在麦田套种区,小李驾驶着改装后的播种机,按照 “四行小麦、两行大豆” 的行距比例进行播种。播种机的智能控制系统能精准调整两种作物的播种深度 —— 小麦播深 3 厘米,大豆播深 2 厘米,避免种子萌发时互相争夺空间。“以前人工套种,又慢又不均匀,现在用改装的播种机,一小时能种 3 亩地,行距误差不超过 1 厘米。” 小李一边操作,一边对身旁的老周说。老周看着播种机在田间穿梭,两种种子有序落入土壤,忍不住感叹:“这机器真能处,一次能种两种庄稼,以后咱们的地可就‘忙’起来了!”
沙棘林套种区的工作则更细致。队员们和村民们手持小铲子,在沙棘植株间挖出浅沟,按照每亩 2 公斤的用量播撒苜蓿种子,播后轻轻覆土 1 厘米,再用镇压器轻轻压实。“苜蓿种子小,顶土能力弱,必须精细播种。” 张磊蹲在地上,示范如何控制覆土厚度,“覆土太厚会影响发芽,太薄又容易被风吹走,1 厘米正好,既能保持土壤湿润,又能让种子顺利破土。”
套种后的日常管理更需要精细化。不同作物的灌溉需求不同,小麦灌浆期需要较多水分,而大豆在开花前需水量较少,林舟团队通过滴灌系统的分区控制,为不同作物精准供水 —— 小麦区每 5 天灌溉一次,每次每亩 5 立方米水;大豆区每 7 天灌溉一次,每次每亩 3 立方米水。“以前浇水都是‘一刀切’,现在得‘按需分配’,两种作物的‘喝水’时间和量都不一样,弄错了就会影响生长。” 负责灌溉管理的队员小张,每天都会查看土壤湿度传感器的数据,及时调整灌溉方案。
病虫害防治也需兼顾两种作物。小麦容易受麦蚜侵害,大豆则可能遭遇蚜虫和豆荚螟,老王团队研发了针对性的天然农药 —— 以沙棘叶提取物为主要成分,既能防治小麦的麦蚜,又对大豆的病虫害有效,还不会伤害大豆根瘤菌。“间作套种的病虫害防治不能只考虑一种作物,必须选‘广谱又安全’的农药,不然治了小麦的病,伤了大豆就麻烦了。” 老王在田间演示喷洒农药,“你们看这农药,对人对环境都无害,喷在大豆上,还能促进根瘤菌生长,一举两得。”
随着时间推移,间作套种的优势渐渐显现。七月下旬,麦田里的小麦已进入蜡熟期,大豆则长到了 30 厘米高,翠绿的叶片间开始冒出白色的小花。“你看这大豆,长得多壮,叶片一点都不发黄,根瘤菌肯定起作用了!” 老周蹲在地里,拨开大豆根部的土壤,看到密密麻麻的粉红色根瘤,兴奋地喊道。张磊用检测仪测量土壤氮含量,发现套种大豆的麦田,土壤速效氮含量比单纯种小麦的地块高 15%:“这就是大豆固氮的效果,以后这片地再种小麦,氮肥用量能减少 20%,既省钱又环保。”
沙棘林套种区的表现同样亮眼。苜蓿草长到了 40 厘米高,嫩绿的枝条铺满了沙棘林间的空地,不仅没有与沙棘争夺养分,反而让沙棘的果实长得更饱满。“以前沙棘林里都是杂草,还得人工清理,现在种上苜蓿,既不用除草,还能当饲料。” 负责沙棘管理的村民李大爷,割了一捆苜蓿,笑着说,“我家的羊最爱吃这草,以后再也不用去很远的地方割草了,省下的时间还能多照顾照顾沙棘。”
八月初,小麦成熟收割。联合收割机在田间穿梭,收割小麦的同时,小心翼翼地避开大豆植株 —— 改装后的收割机加装了作物保护装置,不会碰伤未成熟的大豆。“以前担心套种会影响小麦收割,现在看来完全没问题,收割机一过,小麦收了,大豆还好好的,再过一个月就能收大豆了!” 小李看着收割后的麦田里,大豆依旧长势旺盛,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收割后的小麦亩产达到了 520 斤,与单纯种小麦的产量基本持平,而套种的大豆预计亩产能达到 200 斤,相当于一亩地多收了 200 斤豆子。“这要是推广开来,咱们村的收入能增加不少!” 老周算了一笔账,“大豆能榨油、能卖钱,苜蓿能喂羊,以后种一亩地,能有三份收入,比以前强多了!”
消息传到省农业厅,赵厅长特意赶来考察。看着麦田里长势喜人的大豆和沙棘林间绿油油的苜蓿,赵厅长不住地称赞:“间作套种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这模式值得在全省干旱地区推广!农业厅会给你们提供更多支持,扩大试验规模,争取早日形成可复制的技术标准。”
喜欢让你荒野求生:你震惊了全世界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让你荒野求生:你震惊了全世界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