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漠的春风带着一丝暖意掠过种植区,刚返青的沙棘苗在风中轻轻摇曳。基地会议室内,一份来自国内农业部门的紧急文件正传递在各部门负责人手中 —— 每年 3 月是全国春耕关键期,但今年多地遭遇 “农具短缺” 难题:传统铁镐易磨损、铁犁深耕效果差,且普通铁矿冶炼的农具硬度不足,难以应对北方冻土、南方黏性土壤等复杂地形。文件末尾特别提到:“恳请赤漠基地利用高纯度铁矿资源与万倍具现技术,研发优质农具,支援全国春耕。”
“黑石山的高纯度铁矿纯度达 68%,冶炼出的钢材强度比普通钢材高 30%,正是制作农具的理想原料!” 林舟将文件放在桌上,目光扫过张磊、李虎、李娜三人,“这次研发不能靠单一部门,需要勘探、防御、种植跨部门协作:勘探组提供矿石成分数据,确保钢材配比最优;防御组发挥结构设计经验,让农具耐用又省力;种植组模拟不同农田场景,测试农具实用性。咱们要赶在 3 月中旬前拿出成品,通过万倍具现支援春耕!”
会议结束后,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勘探组的张磊立刻带领数据团队整理黑石山铁矿的详细参数,防御组的李虎召集擅长机械设计的队员绘制农具图纸,种植组的李娜则准备搭建 “多场景农田模拟区”—— 一场围绕 “铁镐 \/ 铁犁研发” 的跨部门协作,在赤漠基地紧锣密鼓地展开。
勘探部门的实验室里,小王正操控着光谱分析仪,对黑石山铁矿样本进行第三次成分检测。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显示:铁矿中碳含量 0.32%、锰含量 1.2%、硫含量低于 0.01%,属于 “低硫高韧钢” 原料,既具备足够硬度,又不易断裂 —— 这正是农具所需的核心特性。
“普通农具用的钢材硫含量超过 0.05%,在反复敲击或深耕时容易出现裂纹。” 张磊拿着检测报告,向赶来的冶炼专家解释,“咱们要把黑石山铁矿与少量钼矿按 98:2 的比例配比,冶炼出‘耐磨高韧钢’,铁镐的镐头硬度能达到 hRc55,铁犁的犁铧强度能提升 40%,使用寿命比普通农具延长 3 倍。”
为了验证配比效果,勘探组还与国内钢铁厂合作,通过专属通信渠道传输实时数据,远程指导冶炼试验。当第一炉 “耐磨高韧钢” 浇筑成钢板时,检测结果显示:钢板的弯曲强度达 1800mpa,冲击韧性为 120J\/cm2,远超普通农具钢材标准。“有了这个数据,后续农具制作就有了‘质量底线’。” 张磊将钢板样本送到防御组,脸上满是自信。
防御部门的临时设计室内,李虎正和两名曾在部队从事机械维修的队员讨论铁镐图纸。桌上摊开的传统铁镐图纸上,密密麻麻标注着改进意见:“镐头与木柄连接部位易松动,需增加金属套管”“镐尖角度太尖易崩裂,调整为 45 度更耐磨”“木柄握感差,可包裹防滑橡胶”。
“咱们参考军用工兵铲的结构设计,在铁镐镐头内侧加一道‘加强筋’,既能减轻重量,又能提升抗弯曲能力。” 李虎拿起铅笔在图纸上勾勒,“还有铁犁,普通铁犁的犁铧是平面设计,深耕时阻力大,咱们改成‘弧形曲面’,让土壤顺着曲面向上翻,既能深耕 15 厘米,又能节省 30% 的人力。”
为了测试结构合理性,防御组用 3d 打印机制作了铁镐、铁犁的缩小模型,在沙地上模拟使用场景:队员握着模型铁镐敲击岩石,连续 50 次后,镐尖无明显磨损;拉动模型铁犁在黏性土壤中行走,阻力明显小于普通铁犁模型。“这个设计可行!” 李虎看着测试结果,立刻将图纸发送给种植组,“下一步需要你们在真实农田场景中测试,看看是否符合不同地区的耕种需求。”
种植区的 “农田模拟区” 里,李娜正带领队员搭建四种典型农田场景:北方冻土区(用冷冻机将土壤温度降至 - 5c)、南方黏性土区(混合黏土与水模拟潮湿土壤)、西北沙壤土区(用赤漠本地沙土搭建)、东北黑土区(从国内空运黑土样本)。每种场景前都摆放着防御组送来的钢材样本,等待制作成农具原型后测试。
喜欢让你荒野求生:你震惊了全世界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让你荒野求生:你震惊了全世界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