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连 “精神生活” 也有了保障。营地的 “文化活动中心” 里,书架上摆满了国内捐赠的书籍,涵盖科技、文学、农业等领域;电视屏幕上正播放着国内的新闻节目,信号来自卫星接收器;角落的乒乓球桌旁,两名队员正激烈对战,旁边围满了加油的人。“每周六晚上,咱们还会组织‘电影之夜’,用投影仪播放国内的电影,上次放《流浪地球》,好多人都看哭了。” 负责文化活动的小张说,“下个月咱们计划举办‘赤漠才艺大赛’,已经有队员报名要表演吉他弹唱和沙漠写生了。”
了望塔上,新安装的 “智能监控系统” 正 360 度扫描营地周边 —— 这套系统包含 10 个高清摄像头和 2 个热成像仪,能识别 5 公里内的人员、车辆和动物,一旦发现异常,会立刻向终端发送警报。操作员小李指着屏幕上的画面:“你看这里,这是一群路过的黄羊,系统自动识别为‘无害目标’;要是有陌生人靠近,系统会先发出声光警告,再通知巡逻队前往查看。”
营地的防御设施也全面升级。原有的简易围栏更换为 2 米高的 “防刺铁丝网”,铁丝网每隔 10 米设置一个红外报警器;营地四周修建了 4 个 “警戒岗亭”,每个岗亭配备望远镜、对讲机和应急照明设备,24 小时有队员值守;甚至还在营地外围 500 米处,设置了 3 个 “震动感应桩”—— 一旦有车辆或人员靠近,桩体就会通过无线信号向岗亭发送预警,为巡逻队争取反应时间。
“上次有一群野狗靠近营地,震动感应桩提前 5 分钟发出预警,咱们的巡逻队很快就把它们赶走了,没造成任何损失。” 负责安全的老周说,“现在咱们还和 c 国、d 国队建立了‘安全联防机制’,一旦发现大范围风沙或危险动物,会互相通报,共同应对 —— 上个月的沙尘暴,就是靠联防机制,咱们提前把物资转移到安全地带,减少了损失。”
为确保营地长期稳定运转,林舟团队还制定了一套 “营地管理制度”:涵盖生产管理、生活管理、安全管理和资源管理四大类,共 58 条细则。比如生产管理中规定 “铁矿提炼必须记录每批次的纯度数据”,生活管理中要求 “公共区域每日轮流打扫”,安全管理中明确 “巡逻队每两小时汇报一次情况”,资源管理中强调 “水资源实行定量分配,杜绝浪费”。“制度不是为了约束大家,而是为了让营地运转更有序。” 林舟在制度宣讲会上说,“咱们还成立了‘营地议事会’,每个区域选一名代表,每月召开一次会议,讨论营地的发展问题 —— 上次就是议事会决定,要在种植区修建灌溉水库。”
生态保护则是营地长期发展的 “基石”。队员们在营地周边种植了 100 亩 “生态防护林”,选用耐旱的沙棘、红柳和沙枣,形成三道防风固沙屏障;在营地内修建了 2 个 “雨水收集池”,总容量达 500 立方米,用于收集雨水和储存净化后的废水,补充灌溉用水;甚至还建立了 “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可回收垃圾如金属、塑料,定期运回国内;厨余垃圾和植物枯枝,进行堆肥处理,制成有机肥用于种植;有害垃圾如电池、药品包装,则单独储存,等待国内专业团队回收。
“咱们要在这里长期发展,就不能破坏生态。” 小赵带着队员们给防护林浇水,“你看这些树苗,去年种的现在已经长到 1 米高了,再过两年,这里就能形成一片小绿洲。未来咱们计划将生态防护林扩大到 500 亩,让营地成为赤漠中的‘绿色明珠’。”
夕阳西下时,林舟站在中心广场的 “赤漠星火” 金属柱旁,看着营地的全貌:错落有致的房屋、生机勃勃的种植园、忙碌而有序的队员、远处闪烁的警戒灯,还有天边渐渐升起的星辰。终端传来总部的消息,国内已将龙国基地列为 “极端环境可持续发展试验点”,计划在未来两年内,输送更多高端设备和技术人员,支持营地开展更深层次的资源勘探和生态研究。
“这里不再是临时的避难所,而是咱们在赤漠的‘家’,是国家探索极端环境的‘前哨站’。” 林舟轻声说道,手指拂过金属柱上的纹路。他知道,营地的功能完善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挑战 —— 比如深入赤漠深处勘探新的资源点,研发更适配沙漠环境的生产技术,甚至推动多国合作建立 “赤漠资源共享机制”。但只要团队保持着这份坚定与团结,这座沙漠中的营地,就一定能持续发展,书写更多关于生存、创新与希望的故事。
此时,营地的灯光陆续亮起,公共厨房传来欢快的笑声,文化活动中心的电视播放着悠扬的音乐,巡逻队的脚步声在步道上平稳回响。这座功能完善的营地,在广袤的赤漠中,像一颗温暖的星辰,既照亮了队员们的生活,也为国家的极端环境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喜欢让你荒野求生:你震惊了全世界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让你荒野求生:你震惊了全世界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