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漠的晨光刚为冶炼炉镀上一层暗红,林舟已将首块粗铁锭架在炉膛内的耐火砖上,准备开启铁器锻造的第一步 ——“热锻塑形”。此前,云端支援团队的冶金专家已通过终端发送了 “粗铁锻造技术手册”,针对 0.3% 含碳量的中碳钢特性,制定了 “三锻三冷” 的锻造方案,确保铁铲既有足够强度,又具备抗弯折韧性。“农业用铁铲对铲头硬度和铲柄连接强度要求极高,我们必须精准控制锻造温度和锻打力度,才能做出耐用的工具。” 林舟用兽骨温度计监测粗铁温度,当指针指向 850c时,立即用长柄铁钳将发红的铁锭取出,放在预制的铁砧上,“这个温度下,粗铁的延展性最好,既能塑形,又不会因过软导致锻打后变形。”
赵宇则手持特制的 “石锤”(用黑石山花岗岩打磨而成,重量约 5 公斤),准备配合锻打。林舟先用石锤在铁锭中部轻轻敲击,画出铲头的大致轮廓 —— 铲头宽 15 厘米、长 20 厘米,根部预留 5 厘米长的 “柄接段”,用于后续与木柄连接。“第一锻要‘定形’,重点是将铁锭锻打成扁平的铲头雏形,同时去除表面的氧化皮。” 林舟一边指导赵宇调整锤击角度,一边用铁钳转动铁锭,确保每个部位受力均匀,“锤击时要‘先轻后重’,边缘部分轻敲塑形,中部则适当加重,让铲头厚度从根部的 8 毫米逐渐过渡到刃口的 3 毫米,形成自然的受力梯度。”
15 分钟后,铲头雏形基本成型,但表面仍有细微的氧化皮和凹凸不平。林舟立即将铁铲放入预先挖好的 “水淬池”(用渗水井的冷水注入陶缸制成),只听 “滋啦” 一声,白色水汽瞬间升腾 —— 这是 “第一次水淬”,通过快速降温让铁铲表面形成坚硬的马氏体组织,提升铲头硬度。“水淬时间必须控制在 10 秒以内,过长会导致铁铲脆裂,过短则硬度不足。” 林舟用铁钳将铁铲捞出,此时铲头表面已呈现出均匀的青黑色,用手指轻敲,发出清脆的 “当当” 声,“硬度初步达标,接下来要进行精细锻打,修正外形误差。”
第二次锻造聚焦 “刃口塑形” 与 “柄接段强化”。林舟将铁铲重新加热至 750c(中碳钢的最佳二次锻造温度),用小型石锤仔细修整铲头边缘,将刃口打磨成 45 度的楔形 —— 这个角度既能保证入土锋利度,又能避免刃口过薄导致崩裂。在柄接段处理上,他特意将根部锻打成 “倒梯形”,并在表面敲出三道深 1 毫米的防滑纹:“倒梯形结构能让木柄与铁铲的连接更牢固,防滑纹则能防止使用时木柄松动,这是根据农业工具的使用特点专门优化的设计。” 赵宇则在一旁准备木柄,选用直径 5 厘米的胡杨木,将一端削成与柄接段匹配的梯形榫头,并用砂纸反复打磨,确保与铁铲贴合无缝。
第三次锻造是 “整体强化” 的关键。林舟将铁铲加热至 650c(低温回火温度),用石锤对铲头进行 “密锻”—— 每平方厘米敲击 3-4 次,通过密集锤击细化铁铲内部的晶粒结构,提升整体韧性。“普通农具锻造很少做低温回火,导致使用时容易弯折,我们增加这一步,能让铁铲的抗弯折强度提升 40%。” 林舟用终端拍摄铁铲的金相照片,发送给云端专家,很快收到回复:“晶粒细化效果良好,韧性指标达标,可进行最终水淬。” 最终水淬时,林舟特意将铲头刃口部分浸入水中 2 秒后立即取出,再将整个铲头浸入水中 —— 这种 “局部淬火” 工艺能让刃口硬度达到 hRc50,而铲头主体保持 hRc35 的韧性,实现 “刃硬身韧” 的理想效果。
经过 3 小时的锻造与冷却,首把赤漠铁铲终于完成。林舟将胡杨木柄插入柄接段,用藤条缠绕固定,再涂抹一层树脂密封缝隙,一把完整的农业铁铲呈现在眼前:铲头青黑发亮,刃口锋利如刀,木柄握持舒适,整体重量约 1.2 公斤,比普通农家铁铲轻 30%,却更坚固耐用。为测试实际效果,两人来到营地旁的沙土地,林舟手持铁铲轻轻下挖,仅用 10 秒就挖出一个深 20 厘米、直径 15 厘米的土坑,铲头入土顺畅,没有出现卷边或卡顿;连续挖 10 个土坑后,刃口依然锋利,木柄与铁铲连接牢固,没有松动迹象。“这把铁铲的效率至少是传统木铲的 5 倍,比普通铁铲也高 30%!” 赵宇兴奋地记录数据,“要是农民能用这种铁铲耕作,春耕时能节省大量体力和时间。”
林舟立即将铁铲照片、锻造参数及测试数据发送给专项团队,申请启动 “铁具万倍具现计划”。专项团队的响应速度远超预期 —— 当天下午,国家农业农村部就联合工信部召开专项会议,确定万倍具现方案:首批具现 100 万把赤漠铁铲,优先供应我国西北、华北干旱地区的农户,尤其是面临 “春耕工具短缺” 的偏远农村;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特性(如黄土高原的黏性土、东北平原的黑土),对铁铲进行细节优化,比如为黏性土地区的铁铲增加 “疏土孔”,为黑土地区的铁铲加厚刃口。
万倍具现的铁铲很快抵达农业一线。在甘肃定西的一个小村庄,农户王建国接过新铁铲时,还带着怀疑:“这铁铲看着比我家的轻,能好用吗?” 可当他在自家的土豆地里试用时,瞬间被惊艳:“之前用老铁铲挖土豆,半天才能挖一分地,还经常把土豆铲破;这新铁铲又轻又快,1 小时就挖完半亩地,土豆完好无损!” 更让他惊喜的是,新铁铲在板结的土地上也能轻松入土,而老铁铲往往需要用脚蹬才能下挖,节省了大量体力。村里的农技员算了一笔账:“用赤漠铁铲耕作,每亩地能节省 2 小时工时,全村 500 亩耕地,春耕季能总共节省 1000 小时,相当于多播种 50 亩地。”
在东北松嫩平原,优化后的 “黑土专用铁铲” 同样大受欢迎。农户李桂兰说:“黑土肥沃但黏性大,普通铁铲挖完后泥土粘在铲上,需要频繁清理;这新铁铲有疏土孔,泥土一甩就掉,效率高太多了!” 当地农业合作社统计显示,使用赤漠铁铲后,合作社的春耕进度比往年提前了 10 天,播种质量也显着提升,预计今年玉米亩产能增加 5%。
除了铁铲,专项团队还根据农业需求,将赤漠粗铁万倍具现为锄头、镰刀、犁铧等 10 余种农具,形成 “赤漠农业工具套装”。在河南商丘的小麦产区,万倍具现的镰刀让农户收割效率提升 40%;在四川丘陵地区,优化后的小型犁铧适配山地耕牛,让原本无法耕作的坡地变成了良田。国家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赤漠铁具万倍具现后,我国北方地区的春耕效率平均提升 35%,工具损坏率从 15% 降至 3%,直接带动春耕面积增加 200 万亩,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基础。
林舟在直播中看到农户们用赤漠铁铲耕作的画面,心中充满成就感:“我们在赤漠锻造的第一把铁铲,没想到能帮农民解决春耕难题。这让我明白,赤漠的资源和技术,不仅能服务工业,更能惠及最基层的农业生产。” 赵宇则补充道:“接下来我们还可以研发更多农业工具,比如适合大棚耕作的小型铁铲、用于果树施肥的挖穴铲,让赤漠技术为农业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
赤漠的夜色中,林舟将剩余的粗铁锭整理好,计划明天继续锻造新的农具。首把铁铲的成功,不仅拓展了赤漠粗铁的应用场景,更开启了 “极端环境资源 — 农业民生工具” 的转化新路径。而这场由一把铁铲引发的农业工具升级,正通过万倍具现的力量,在广袤的中国农村落地生根,成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 “硬核助力”—— 这不仅是资源开发的胜利,更是 “以民为本” 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让每一份来自赤漠的智慧,都能真正惠及亿万百姓。
喜欢让你荒野求生:你震惊了全世界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让你荒野求生:你震惊了全世界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