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元宵刚过,老巷里还残留着淡淡的年味。红灯笼在竹枝上轻轻摇曳,将青石板路映得暖意融融。孙晓正和陈屿整理着春节后的订单数据,打印机嗡嗡作响,吐出一长串销售报表。
“孙姐,你看!春节期间咱们的新品销量占比达到了六成,尤其是那个可拆卸竹篮和树脂台灯,几乎每天都断货。”陈屿指着报表上的数字,语气里满是兴奋。
孙晓接过报表仔细看着,嘴角忍不住上扬:“真是没想到年轻人的创意这么受欢迎。对了,上次和市文旅局谈的非遗文创合作项目,有消息了吗?”
话音刚落,工作室的竹编门帘被轻轻掀开,市文旅局的李科长带着一位中年男人走了进来,两人身上都带着些许寒气。
“孙总,恭喜恭喜啊!”李科长一进门就笑着拱手,“给你带来个好消息,这位是省文旅集团的张经理,专门来和你们谈深度合作的。”
孙晓连忙起身招呼:“李科长、张经理,快请坐!陈屿,赶紧泡两杯热茶来。”
张经理环顾着工作室里陈列的竹编产品,目光在那些融合了传统与创新的作品上停留许久,点头称赞:“早就听说‘老巷竹编’的名气,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这些作品既保留了传统竹编的精髓,又充满了现代设计感,很有市场潜力。”
“张经理过奖了,我们也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孙晓递上一杯热茶,“不知道您这次来,具体想谈哪些方面的合作呢?”
张经理喝了口茶,开门见山:“是这样的,我们集团正在打造一条‘非遗文化旅游专线’,计划整合全省的优质非遗资源,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和体验项目。我们觉得‘老巷竹编’非常符合我们的定位,想邀请你们作为竹编技艺的代表,参与到专线的建设中。”
“具体是怎么合作呢?”孙晓追问,心里隐隐有些期待。
“我们有三个初步设想,”张经理拿出一份合作方案,“第一,在旅游专线上设立‘老巷竹编体验区’,让游客现场学习竹编基础技艺;第二,联合开发系列文创产品,结合各地的旅游特色进行设计;第三,举办全省非遗技艺交流展,邀请你们作为主讲嘉宾分享经验。”
李科长在一旁补充道:“这个项目是省重点扶持的,不仅能提升你们的品牌知名度,还能获得相应的政策补贴。而且通过旅游专线,你们的产品能接触到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孙晓翻看着合作方案,越看越心动,但还是有些顾虑:“张经理,非常感谢你们的认可。只是体验区的建设和产品开发都需要投入不少人力物力,我们目前的团队可能有些吃力。”
“这个你放心,”张经理笑着说,“前期的建设费用由我们集团承担,后续的运营也会派专业团队协助。而且我们还会协调高校资源,为你们提供更多的设计和营销人才支持。”
正在这时,王爷爷端着一盘刚蒸好的糯米糕走了进来,笑着说:“来,尝尝我做的糯米糕,刚出锅的,热乎着呢。”
“王爷爷好!”李科长和张经理连忙起身问好。
王爷爷把糯米糕放在桌上,听说了合作的事情后,感慨道:“这可是好事啊!咱们老手艺能走出这条老巷,让更多人知道,是多少代手艺人的心愿。”
“王爷爷说得对,”孙晓看着方案,终于下定了决心,“张经理,我们愿意参与这个项目!只是在产品设计上,我们希望能保留竹编的传统工艺,同时融入各地的文化特色。”
“完全没问题!”张经理高兴地说,“我们就是要打造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后续我们会组织你们和各地的文旅部门对接,收集当地的文化元素,共同研发产品。”
当天下午,双方就签订了合作意向书。送走李科长和张经理后,工作室里一片欢腾。
“太好了!这下咱们的老巷竹编要走向全省了!”陈屿激动地说。
赵磊也点点头:“是啊,有了省文旅集团的支持,咱们的发展空间就更大了。只是体验区的技艺教学,可能需要王爷爷多费心。”
王爷爷摆摆手:“我没问题!只要能让更多人喜欢上竹编,我累点也愿意。不过,光靠我一个人可不行,咱们得培养更多的教学人才。”
孙晓思索着说:“我倒是有个想法,上次实习的那几个学生,不是对竹编很有热情吗?我可以联系一下他们,看看有没有人愿意回来参与这个项目。”
第二天,孙晓就给苏晴打了电话。电话那头,苏晴刚上完课,听到消息后立刻兴奋地说:“孙姐,这简直太棒了!我当然愿意回来!我马上和其他几位同学联系,相信他们也会很感兴趣的。”
不出所料,周阳、李然等人接到消息后,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一周后,五个年轻人再次回到了老巷竹编工作室,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激动的笑容。
“孙姐,我们回来了!”苏晴放下行李,环顾着熟悉的工作室,感慨道,“感觉就像回家一样。”
周阳拿着相机,不停地拍摄着工作室的变化:“这次我们一定要大干一场,把竹编体验区打造成旅游专线的亮点!”
孙晓笑着说:“欢迎各位‘功臣’归队!这次回来,你们的任务可不轻松。苏晴和李然负责新产品的设计研发,周阳负责体验区的宣传和新媒体运营,张琪和吴悠负责对接各地文旅部门,收集文化元素。”
“收到!”五个年轻人异口同声地回答。
接下来的日子里,工作室再次忙碌起来。苏晴和李然每天埋首于设计图纸中,结合各地的旅游特色,设计出了一系列独具匠心的竹编产品:融入西湖元素的竹编书签,带有黄山云海图案的竹编挂饰,还有以古城墙为灵感的竹编收纳盒。
周阳则忙着拍摄体验区的宣传视频,他把竹编技艺的教学过程拍成了生动有趣的短片,还邀请王爷爷出镜讲解,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不少网友留言表示,一定要去体验区亲手做一个竹编作品。
张琪和吴悠则频繁出差,前往各地对接工作。这天,两人从古城回来,一进门就兴奋地说:“孙姐,我们这次收获太大了!古城文旅局给了我们很多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料,还有一些传统的图案纹样,特别适合用在竹编设计上。”
吴悠拿出一本厚厚的资料册,递给孙晓:“你看,这是古城的市花图案,还有传统的吉祥纹样,我们可以把这些元素融入到产品中,让竹编产品更有地方特色。”
孙晓翻看着资料册,满意地点点头:“这些素材都非常好!苏晴,你们可以参考这些图案,设计一款古城主题的竹编礼盒,作为旅游专线的主打产品。”
苏晴接过资料册,眼睛一亮:“没问题!我觉得可以把市花图案编织在竹编礼盒的表面,再搭配一些吉祥纹样,既美观又有寓意。”
然而,在设计过程中,苏晴和李然遇到了难题。古城的市花图案线条比较复杂,用竹丝编织起来难度很大,几次打样都不太理想。
“怎么办呢?线条太细,竹丝容易折断;线条太粗,又体现不出图案的精致。”李然看着样品,有些沮丧地说。
王爷爷看到两人愁眉苦脸的样子,走了过来:“让我看看。”他拿起样品仔细端详了片刻,说道:“其实可以用‘双丝编织法’,把两根细竹丝拧在一起,既增加了韧性,又能编织出细腻的线条。”
说完,王爷爷拿起竹丝,现场演示起来。他的手指灵活地穿梭着,两根竹丝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很快就编织出了一段精美的图案。
“哇,王爷爷,您太厉害了!”苏晴和李然看得目瞪口呆。
按照王爷爷的方法,两人重新调整了设计,果然解决了问题。当第一款古城主题竹编礼盒样品完成时,大家都赞不绝口。礼盒表面的市花图案栩栩如生,吉祥纹样寓意美好,既展现了竹编的精湛技艺,又融入了当地的文化特色。
与此同时,体验区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周阳根据宣传计划,在各大旅游平台和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体验区的信息,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不少旅行社纷纷来电咨询合作,预订体验名额。
“孙姐,你看!短短半个月,我们就收到了上千个体验预约。”周阳拿着统计数据,兴奋地说。
孙晓看着数据,欣慰地说:“太好了!看来大家对竹编体验的热情很高。我们一定要做好准备,确保每一位游客都能有很好的体验。”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王爷爷专门对苏晴等人进行了技艺培训。他从最基础的编织手法教起,耐心地指导每一个细节。
“编织的时候,手一定要稳,力度要均匀,这样编出来的作品才平整美观。”王爷爷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对待每一根竹丝,都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
苏晴等人认真地学习着,进步很快。经过一个月的培训,他们已经能够熟练地教授基础的竹编技艺了。
五月初,“非遗文化旅游专线”正式开通,老巷竹编体验区也迎来了第一批游客。体验区里摆放着整齐的竹编工具和材料,墙上挂满了精美的竹编作品,王爷爷和苏晴等人穿着统一的工作服,热情地迎接游客的到来。
“欢迎大家来到老巷竹编体验区!我是今天的指导老师苏晴,接下来我会教大家编织一款简单的竹编书签。”苏晴笑着向游客们介绍。
游客们纷纷拿起竹丝和工具,跟着苏晴学习起来。一开始,大家的动作都有些笨拙,竹丝总是不听使唤,但在苏晴等人的耐心指导下,慢慢找到了窍门。
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张女士兴奋地说:“太有意思了!以前只在博物馆里见过竹编作品,没想到今天能亲手做一个。这真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旁边的小朋友也高兴地说:“我要把这个书签送给妈妈,她一定会喜欢的!”
王爷爷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走到一位正在编织的老人身边,笑着说:“老哥,学得怎么样?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
老人抬起头,笑着说:“老师傅,您的手艺真厉害!我年轻时也见过竹编,没想到现在还能学到这么精湛的技艺。”
体验区里欢声笑语不断,游客们纷纷表示,这样的非遗体验非常有意义,不仅学到了技艺,还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当天晚上,孙晓和团队成员围坐在一起,总结着第一天的运营情况。
“今天一共有两百多位游客参与体验,大家的反馈都非常好。很多游客还购买了我们的竹编产品,销量比平时翻了好几倍。”陈屿开心地说。
周阳也说道:“我今天在体验区拍了很多视频,已经剪辑好了,晚上就发布到网上,进一步提升咱们的知名度。”
孙晓点点头:“大家都辛苦了!今天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老巷竹编一定能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手艺的魅力。”
窗外的夜色渐浓,老巷里的灯光温柔地照亮着每一个角落。工作室里,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充满希望的笑容,他们知道,老巷竹编的新篇章,才刚刚拉开序幕。
喜欢槐树下我们的旧时光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槐树下我们的旧时光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