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屿举着手机给大家看转账记录,屏幕上“5000元”的数字在夕阳下格外亮眼。院子里的欢呼声惊动了隔壁的张婶,她扒着墙头探进来:“小陈啊,你们这儿咋这么热闹?是不是又接大单子啦?”
“是啊张婶!”乐乐抢先答道,手里还捏着刚编好的喜字挂件晃了晃,“我们要做个三米乘两米的山水屏风,客户刚付定金呢!”
张婶啧啧赞叹:“这么大的屏风?你们这手艺真是越来越出息了!需要帮忙搭把手不?我家老头子今天没事,力气大得很。”
陈屿连忙摆手:“谢谢张婶,不用麻烦啦,材料我们都运回来了,现在就等着框架和材料准备好开工呢。”
送走张婶,孙晓提议道:“既然定金收到了,咱们今晚就把详细的分工再细化一下吧。框架十天后才能到,这期间咱们得把所有准备工作都做足,框架一到就能立刻上手编织,不浪费一点时间。”
“我同意。”王爷爷坐在石凳上,喝了口保温杯里的茶水,“山水屏风的编织得按‘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来,咱们先把图案按比例放大画在草稿纸上,再用经纬编织法打底,核心部分用‘雨点式’直编法,这样能更好地体现山水的虚实明暗。”
陈屿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王爷爷,您说的这些编织技法,我们年轻人还不太熟练,您得多费心指导。”
“放心吧。”王爷爷笑了笑,“我会先教你们编远山的部分,用细竹丝疏编,掌握好力度,编出来才会有朦胧的远山意境。近水和松树得用密编和插、穿的技法,你们跟着我学,多练几遍就会了。”
张强搓了搓手:“那我们现在就把泡好的竹丝挑拣分类?之前泡的那些已经软了,正好可以筛选出粗细均匀的,按颜色分好类备用。”
“还有染色的问题。”林晚突然开口,“咱们买的竹丝颜色虽然基本符合要求,但浅灰色的竹丝颜色有点偏深,要是编远山,可能体现不出那种缥缈的感觉。要不要咱们自己再稍微染一下,调得更浅一点?”
大家都凑到浅灰色竹丝盆边查看,果然,原本以为合适的竹丝,在夕阳下看颜色偏暗,和小样里远山的浅灰色确实有差距。陈屿皱了皱眉:“林晚观察得真仔细,这个问题不解决,编出来的山水层次感会差很多。王爷爷,咱们自己能染色吗?”
王爷爷沉吟道:“可以是可以,竹丝染色得用草药染,这样颜色自然不突兀,还能保持竹丝的韧性。我以前学过用艾草和板蓝根混合煮水,能染出浅灰色,就是工序有点麻烦,还得掌握好比例和染色时间。”
“麻烦不怕,只要能做出效果就行!”孙晓立刻说道,“咱们现在时间还来得及,今晚就可以准备草药,明天开始染色。”
乐乐兴奋地拍手:“我明天去后山采艾草!以前跟奶奶采过,我认识什么样的艾草新鲜好用。”
“板蓝根我去药店买,正好附近的中药店就有卖的。”赵磊主动请缨,“我明天一早去排队,买足量的回来,省得不够用。”
陈屿点点头,把这些都记在笔记本上:“那咱们今晚的任务就是:孙晓、林晚和我一起把已经泡好的竹丝筛选分类,把不合格的都挑出来;张强和赵磊负责把院子角落的材料区整理干净,腾出地方放染色用的大缸;王爷爷您指导我们筛选,顺便休息休息,今晚就别熬夜了。”
“我没事,身子骨还硬朗着呢。”王爷爷摆摆手,拿起一根竹丝仔细端详,“筛选竹丝是关键,得挑出宽0.5毫米、厚0.04毫米左右的,这样编出来的图案才精致,不能有一点马虎。”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院子里的灯被全部打开,昏黄的灯光照亮了每个人忙碌的身影。孙晓找来几个大塑料盆,分别贴上“浅灰”“深绿”“棕色”的标签,三人坐在石桌旁,一根根地筛选竹丝。
“这根竹丝有点粗,得刮细点。”王爷爷拿起一根深绿色的竹丝,用刮刀轻轻刮着,“刮的时候要顺着竹丝的纹理,力度要均匀,不然容易断。”
陈屿学着王爷爷的样子刮竹丝,刚刮了几下,竹丝就断了,他有些懊恼:“这活儿看着简单,做起来真不容易。”
“别急,慢慢来。”王爷爷耐心指导,“你看,刮刀要倾斜四十五度,轻轻用力,一点点把多余的部分刮掉,不是一下子就能刮好的。”
陈屿按照王爷爷说的方法重新尝试,果然顺利多了,虽然速度慢,但刮出来的竹丝粗细均匀,没有再断裂。“谢谢您王爷爷,还是您教得好。”
另一边,张强和赵磊已经把材料区整理干净,还从仓库里找出了两个闲置的大陶缸,清洗干净后搬到了院子中央。“陈屿,陶缸洗好了,明天就能用来染色了。”张强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这陶缸还真沉,幸亏咱们俩一起抬,不然我一个人还搬不动。”
赵磊笑着说:“以后这种重活交给我们俩就行,你们负责精细的活儿,分工明确效率高。”
一直忙到晚上十点多,竹丝筛选工作才基本完成,分类装在不同的盆里,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材料区。大家都累得腰酸背痛,乐乐揉着胳膊抱怨:“原来筛选竹丝这么累,我胳膊都酸了。”
“辛苦大家了,明天还要早起忙活染色的事,今晚都早点休息。”陈屿说道,“我已经订好了明天的早餐,大家不用早起做了,多睡一会儿。”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乐乐就背着小竹篮去后山采艾草了。赵磊也早早地去了中药店,买回来一大包板蓝根。陈屿和孙晓则把大陶缸里装满水,准备好柴火,就等艾草和板蓝根回来开始煮水。
七点多,乐乐背着满满一篮艾草回来了,脸上沾着泥土,额头上全是汗:“陈屿哥,孙晓姐,你们看,我采了这么多艾草,都是新鲜的,特别好用!”
孙晓接过竹篮,闻了闻艾草的香味:“确实很新鲜,乐乐你真棒,采了这么多,足够咱们染色用了。”
“我去洗艾草!”林晚拿起艾草走进厨房,把艾草上的泥土和杂质清洗干净,然后切成小段放进陶缸里。
赵磊也回来了,把板蓝根倒进另一个陶缸:“药店的老板说,板蓝根煮水染色很稳定,还能让竹丝更有韧性,不容易发霉。”
王爷爷仔细看了看艾草和板蓝根,点点头:“比例刚好,现在可以生火煮了,煮到水变成深褐色,再煮半小时就能用了。”
张强立刻生起柴火,两个陶缸下面的火苗熊熊燃烧,院子里很快弥漫起艾草和板蓝根混合的清香。大家围在陶缸边,时不时地搅拌一下里面的草药。
“得煮多久才能染竹丝啊?”乐乐好奇地问,“染完之后会不会掉色?”
“煮一个半小时左右,水凉到五十度左右才能放竹丝。”王爷爷解释道,“草药染色不容易掉色,而且越用越有光泽,比化学染料好多了。”
趁着煮水的时间,陈屿把喜字挂件打包好,骑着电动车去了顺丰快递点。寄完快递,他给客户发了消息,刚准备回去,手机突然响了,是张女士发来的回复:“小陈你好,快递单号收到了,谢谢你的用心,还特意准备了钥匙扣和道歉卡。之前的事没关系,能感受到你们的诚意,等收到挂件再跟你说。”
陈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连忙回复:“谢谢您的谅解,祝您生活愉快,有任何问题随时联系我。”
回到院子里,草药水已经煮好了,正冒着热气。大家等水凉到合适的温度,小心翼翼地把浅灰色的竹丝放进板蓝根和艾草混合的陶缸里,用木棍搅拌均匀,确保每根竹丝都能充分染色。
“染色需要多久啊?”赵磊问道,“不会要染一整天吧?”
“至少要染六个小时,这样颜色才能渗透进去。”王爷爷说道,“咱们先去吃午饭,下午再来翻拌一次,晚上就能捞出来晾干了。”
中午的饭菜依旧简单,陈屿做了青椒炒肉、蒜蓉油麦菜,还有一锅冬瓜排骨汤。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讨论着染色的进度和后续的编织计划。
“框架十天后才能到,咱们染色需要两天,晾干需要一天,剩下的时间刚好够咱们把图案放大、起底编织。”孙晓算了算时间,“等框架一到,咱们就能直接往上编织,一点时间都不浪费。”
“我觉得可以把‘大展宏图’的订单穿插在里面做。”陈屿说道,“那个订单主要是用红色和金色竹丝,现在喜字挂件做完了,材料都有,可以让林晚和乐乐抽空做,这样两不耽误。”
林晚点点头:“没问题,我们俩已经熟练了,每天抽两个小时就能推进不少进度。”
吃完饭,大家休息了一会儿,就去查看竹丝的染色情况。陶缸里的水已经变成了浅灰色,竹丝泡在里面,颜色比之前浅了不少,看起来很符合远山的意境。
“颜色刚刚好!”孙晓高兴地说,“再泡几个小时,捞出来晾干,肯定能达到咱们想要的效果。”
陈屿用夹子夹起一根竹丝,放在阳光下查看:“确实不错,比之前的颜色柔和多了,编远山肯定好看。”
接下来的两天,大家一边等待竹丝染色晾干,一边推进“大展宏图”的订单和屏风图案的放大工作。王爷爷把小样的图案按比例放大画在一张巨大的宣纸上面,足足画了一整天,才把远山、近水、松树、亭台的位置和细节都画清楚。
“这张图纸就是咱们编织的依据,每个部分的竹丝颜色和编织技法都标好了。”王爷爷指着图纸给大家讲解,“远山用染好的浅灰竹丝疏编,近水用深绿竹丝密编,松树的树干用棕色竹丝插编,枝叶用深绿竹丝穿编,亭台的瓦片用细竹丝锁编,这样层次就出来了。”
大家围在图纸旁认真记着,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亭台里的两个人影怎么编啊?”张强问道,“那么小的人物,会不会很难编?”
“人物不用编得太细致,用细竹丝勾勒出轮廓就行,主要是体现那种对坐品茶的意境。”王爷爷说道,“用‘套编’的技法,轻轻勾勒几笔,就能出来效果,太细致反而显得突兀。”
第三天早上,染色的竹丝终于晾干了,大家把竹丝从绳子上取下来,整齐地放进盆里。晾干后的竹丝颜色均匀,手感柔软有韧性,完全符合编织要求。
“太好了,染色成功了!”乐乐拿起一根浅灰色的竹丝,高兴地说,“这个颜色太完美了,比我想象中还要好。”
陈屿也很满意:“多亏了王爷爷指导,还有乐乐和赵磊帮忙准备草药,不然咱们还真没法解决这个问题。”
就在大家准备开始按图纸起底编织的时候,陈屿的手机突然响了,是张师傅打来的电话。他心里一紧,连忙接起:“张师傅您好,框架做好了吗?”
电话那头的张师傅语气有些为难:“小陈啊,跟你说个事,实在不好意思,你要的楠竹出了点问题。我本来准备好的楠竹,今天劈开一看,里面有不少虫蛀的痕迹,根本没法做框架,做出来也不稳固。”
陈屿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虫蛀了?那怎么办啊张师傅?咱们约定好十天交货,现在已经过去三天了,再重新找楠竹来得及吗?”
“我正在联系其他竹材商,看看能不能找到合适的楠竹。”张师傅说道,“但优质的楠竹不好找,尤其是这么大尺寸的,可能需要多花几天时间。我尽量赶,但是能不能在十天内做好,我现在不敢保证。”
陈屿皱着眉头,看了看院子里等待编织的大家,又看了看那张巨大的图纸,心里格外着急:“张师傅,麻烦您一定尽快,我们下个月中旬就要用屏风,耽误不起啊。”
“我知道,我比你还急。”张师傅说道,“一有消息我就立刻告诉你,你也别太着急,我会尽力的。”
挂了电话,陈屿的脸色很难看。大家都看出来不对劲,孙晓连忙问道:“怎么了陈屿?张师傅那边出什么问题了?”
“楠竹有虫蛀,做不了框架,张师傅正在重新找材料,能不能按时做好现在还不确定。”陈屿的声音有些沉重,“如果框架耽误了,咱们后续的编织就没法进行,很可能赶不上周老板茶馆开业的时间。”
院子里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凝重起来,大家都沉默了。乐乐忍不住说道:“怎么会这样啊?好不容易把材料都准备好,现在框架出问题了。”
王爷爷沉思了一会儿,开口说道:“别着急,办法总比困难多。张师傅经验丰富,肯定能找到合适的楠竹。咱们现在也别等,先把起底的部分在木板上编好,等框架一到,直接转移过去,这样能节省不少时间。”
“对呀!”孙晓眼睛一亮,“咱们可以先在平整的木板上按图纸起底,编织好基础的经纬结构,框架做好后,再把编织好的部分固定到框架上,继续往上编,这样就不会浪费时间了。”
陈屿也反应过来,心里的石头稍微落了点地:“还是王爷爷和孙晓想得周到!那咱们现在就开始准备木板,把图纸固定在木板上,先开始起底编织。”
张强立刻说道:“我去附近的木材店买几块大木板,要平整厚实的,能支撑住编织的重量。”
“我跟你一起去,顺便买点固定图纸的图钉和绳子。”赵磊说道。
两人很快出发了,院子里又恢复了忙碌的节奏。孙晓和林晚把图纸铺在地上,用尺子测量好尺寸,准备等木板回来就固定。王爷爷则教陈屿和乐乐起底的编织方法,用经纬编织法打底,确保基础牢固。
“起底很重要,经纬线要排列整齐,间距均匀,不然后面编织图案会歪。”王爷爷一边演示,一边说道,“经线要拉紧,纬线要穿插均匀,每一根都不能马虎。”
陈屿和乐乐认真学着,虽然一开始有些生疏,但很快就找到了感觉。“原来起底是这样的,看着简单,其实很考验耐心。”乐乐说道,手里的竹丝在经线之间灵活穿梭。
下午的时候,张强和赵磊拉着几块大木板回来了,还买了图钉和粗绳子。大家一起把木板抬到院子中央,用绳子固定好,再把放大的图纸用图钉固定在木板上,一张巨大的编织底版就做好了。
“可以开始起底了!”陈屿深吸一口气,拿起染好的浅灰色竹丝,按照王爷爷教的方法,开始编织第一根经线。
大家也都各司其职,孙晓和林晚负责深绿色竹丝的准备,张强和赵磊帮忙传递材料,王爷爷在一旁指导,时不时地纠正大家的编织手法。院子里又恢复了之前的热闹,只是每个人的脸上都多了一份紧迫感。
就在大家全身心投入编织的时候,陈屿的手机又响了,是周老板发来的消息:“小陈,屏风的进度怎么样了?我这边装修已经快好了,就等着屏风进场了,你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别耽误了开业。”
陈屿连忙回复:“周老板您放心,我们正在抓紧时间准备,框架和编织都在同步推进,肯定能按时交货,质量也绝对有保障。”
放下手机,陈屿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要按时完成这个订单,不能辜负客户的信任。
傍晚时分,起底工作已经完成了一部分,浅灰色的经线和纬线整齐排列,远远看去,已经有了远山的朦胧轮廓。王爷爷仔细检查了一遍,满意地点点头:“起底做得很好,很规整,接下来就可以开始编织图案了。”
乐乐揉了揉眼睛,有些疲惫但依旧兴奋:“虽然累,但是看着一点点成型,真有成就感。”
“大家辛苦了,今晚就到这儿吧,明天再继续。”陈屿说道,“框架的事张师傅还在跟进,咱们尽最大努力,剩下的就交给时间。”
大家收拾好工具,陆续回屋休息。陈屿坐在院子里,看着那张巨大的编织底版,心里既着急又充满期待。他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难,把这个屏风做好。
这时,手机又震动了一下,是张师傅发来的消息:“小陈,好消息!找到优质楠竹了,明天就能开始加工,一定在十天内给你做好框架,绝不耽误你编织!”
陈屿看完消息,脸上露出了笑容,悬着的心终于彻底放下了。他抬头看向夜空,星星格外明亮,仿佛在为他们加油鼓劲。
喜欢槐树下我们的旧时光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槐树下我们的旧时光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