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雨丝裹着凉意,斜斜地打在老巷的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水花。林晚推开窗,就看见陈屿撑着把黑伞,蹲在体验馆院门口的槐树下,手里拿着根细木棍,正轻轻拨弄着树根旁的积水。
“你怎么这么早就来了?”林晚抓起门边的蓝格子伞,快步跑下楼。伞沿刚碰到陈屿的伞面,就听见他“嘶”了一声,右手飞快地缩了回去——袖口已经被雨水打湿,贴在手腕上,露出一小块泛红的擦伤。
“昨晚收拾完院子,看见槐树根这儿有点洼,想着今早来看看能不能垫点碎石,免得以后积水渗进地基。”陈屿把木棍递到左手,右手藏到身后,语气尽量轻松,“没注意脚下滑了一下,不碍事。”
林晚却一把拽过他的手腕,指腹轻轻蹭过那片擦伤:“都红了还说不碍事,家里有碘伏和纱布,跟我上楼处理下。”她拉着陈屿往楼上走,路过巷口时,正好看见张叔推着三轮车过来,车斗里装着几袋水泥和一堆大小不一的石板。
“晚丫头,小陈!”张叔把车停在屋檐下,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昨天丰收节完了我看巷口那块石板松了,下雨天踩上去总晃,今天正好有空,过来补补。”他弯腰掀开盖在石板上的塑料布,露出一块边缘有些破损的青石板,“这块是我从乡下老房子拆下来的,纹路跟老巷的石板差不多,铺上去不违和。”
陈屿刚想开口说自己能帮忙,就被林晚瞪了一眼:“你先处理伤口,补石板的事我跟张叔来。”他只好乖乖跟着林晚上楼,看着她从抽屉里翻出碘伏棉签,小心翼翼地往擦伤处涂。
“昨天苏晓宇走的时候,还抱着两串煮玉米,说要带回家给弟弟吃。”陈屿突然开口,想转移注意力,“苏晓雅把编的小筐送给你,你是不是偷偷放在书架最上层了?”
林晚手上一顿,忍不住笑:“你怎么知道?那小筐编得那么精致,我怕放在下面被碰坏了。对了,王爷爷昨天把刻刀还给木雕铺了吗?他说老周的刻刀都磨得很亮,就是有一把刀柄有点松。”
“还了,我早上路过木雕铺,看见老周正拿着那把刀柄松的刻刀,在上面缠麻绳。”陈屿抽回手,活动了一下手腕,“咱们下去帮张叔吧,雨好像小了点。”
两人刚下楼,就看见孙晓打着伞跑过来,手里还拎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几个热气腾腾的肉包子。“晚晚姐,陈屿哥!我妈早上蒸的肉包子,给你们和张叔带了几个。”她把塑料袋递过来,眼睛往三轮车那边瞟,“张叔这是要补巷口的石板啊?我也来帮忙!”
张叔正好从车斗里拿出铁锹,笑着说:“小丫头不用你帮忙,你这细胳膊细腿的,别闪着腰。你要是没事,就帮我把三轮车斗里的水泥袋拆了,倒在旁边的铁桶里。”
孙晓立刻点头,蹲在三轮车旁边,小心翼翼地拆开水泥袋的封口。林晚则拿起一把小铲子,把巷口松洞石板周围的泥土挖开,陈屿也忍不住凑过来,用手把挖出来的碎石块捡到旁边的竹筐里。
“慢点儿挖,别把旁边的石板碰松了。”张叔蹲在林晚旁边,指着石板边缘说,“这块石板下面的泥土有点空,等会儿填完碎石,再浇点水泥浆,就能固定住了。”他拿起一块碎石,往石板底下塞,“你看,这样塞进去,石板就不会晃了。”
林晚跟着张叔的样子,把碎石一块块塞进石板底下,刚塞了几块,就听见巷口传来“吱呀”的自行车声。王爷爷撑着把旧伞,车后座绑着个木盒子,慢慢骑了过来。
“老张,晚丫头,小陈!”王爷爷把自行车停在屋檐下,解开木盒子上的绳子,打开盖子——里面放着一把磨得锃亮的刻刀,刀柄上还缠着新的红麻绳,“老周说这把刻刀修好了,让我给你们送过来,说以后要是再办活动需要刻刀,直接去他铺里拿,不用再借了。”
陈屿接过刻刀,手指摩挲着缠好的红麻绳,忍不住感叹:“老周也太细心了,这麻绳缠得真结实。上次做玉米贴画,要是有这把刻刀,刻玉米粒肯定更顺溜。”
王爷爷笑着点头:“老周还说,等过几天天气好了,想跟咱们聊聊,看看能不能在木雕铺里设个小角落,展示咱们做的玉米贴画和玉米皮小筐,让来买木雕的人也能看看老巷的手艺。”
“真的?”林晚眼睛一亮,“那太好了!咱们做的手工艺品,要是能在木雕铺展示,肯定能让更多人知道老巷的丰收节,下次办活动,说不定来的人更多。”
张叔也停下手里的活,凑过来说:“老周这主意不错,他的木雕铺在巷口,来往的人多,咱们的手工艺品放在那儿,也算是给老巷做宣传了。等会儿补完石板,咱们去跟老周聊聊?”
“我看行!”孙晓突然插话,“我还可以把上次丰收节拍的照片洗出来,贴在展示区旁边,让大家看看咱们当时多热闹。”
大家正说着,雨突然停了,太阳从云层里探出头,把青石板上的水珠照得亮晶晶的。张叔拍了拍手:“正好雨停了,咱们赶紧把石板铺好,不然等会儿又下雨。”
林晚和陈屿赶紧帮忙,把松动的石板抬起来,张叔则往底下填碎石,再浇上搅拌好的水泥浆。孙晓在旁边递工具,王爷爷则拿着扫帚,把周围的泥土扫干净。
“小心点,石板沉,别砸到手。”张叔扶着石板,对林晚说,“再往左挪一点,跟旁边的石板对齐。”
林晚咬着牙,使劲把石板往左挪了挪,陈屿在旁边帮忙推,终于把石板放正了。张叔用铁锹把周围的泥土填实,又用脚踩了踩:“这样就差不多了,等水泥干了,踩上去就稳当了。”
大家刚歇了口气,就看见老周从木雕铺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个木雕的小玉米:“老王,老张,晚丫头,小陈,你们补完石板了?来我铺里坐坐,我给你们看看我新雕的小玉米。”
一行人跟着老周走进木雕铺,铺子里弥漫着淡淡的木头香味,墙上挂着各种木雕作品,有花鸟,有山水,还有几个小巧的人物。老周从柜台里拿出一个木雕小玉米,递到林晚手里:“你看这个,我用的是桃木,雕了层玉米皮的纹路,是不是跟真的玉米差不多?”
林晚接过小玉米,仔细看了看,忍不住赞叹:“老周叔,您这手艺也太好了吧!这玉米皮的纹路雕得这么细致,连玉米粒的形状都跟真的一样。”
老周笑了笑,又拿出几个木雕小筐:“我还雕了几个小筐,想着要是你们的玉米皮小筐放在我这儿展示,旁边配着我这木雕小筐,也算是两种手艺的呼应。”
王爷爷拿起一个木雕小筐,摸了摸边缘:“老周,你这想法好!咱们老巷的手艺,本来就该互相帮衬,这样才能传下去。我看咱们就定个日子,把玉米贴画和玉米皮小筐送过来,再把照片贴上,展示区就算成了。”
“就定后天吧!”张叔说,“后天天气好,咱们把东西整理整理,一起送过来。我还可以跟老周学学木雕,以后做玉米贴画的时候,说不定还能用上木雕的技巧。”
孙晓立刻说:“我也来帮忙!我可以帮你们把照片贴好,再写点小卡片,介绍咱们的丰收节和手工艺品。”
林晚看了看陈屿,陈屿正好也在看她,两人相视一笑。林晚说:“那咱们后天一早就开始整理东西,下午就去木雕铺布置展示区。对了,老周叔,咱们的展示区能不能留个小本子,让来的人写点留言?这样咱们也能知道大家喜欢什么,下次办活动的时候也好改进。”
老周点头:“这个主意好!我这就去买个漂亮的本子,放在展示区旁边。要是有人喜欢你们的手工艺品,想学着做,咱们还可以把活动时间写在本子上,让他们报名。”
大家聊得正热闹,突然听见巷口传来苏晓雅的声音:“晚晚姐!王爷爷!张爷爷!”只见苏晓雅拉着苏晓宇,手里拿着个纸袋子,快步跑了过来,“我妈让我给你们送刚煮好的红薯,说你们补石板肯定累了,让你们垫垫肚子。”
苏晓宇跑到林晚跟前,仰着小脸说:“晚晚姐,我昨天吃的煮玉米特别甜,妈妈说今天煮的红薯也很甜,你快尝尝。”他从纸袋子里拿出一个红薯,递到林晚手里,红薯还冒着热气,烫得林晚赶紧换了只手。
张叔接过红薯,咬了一口,笑着说:“真甜!晓雅妈妈的手艺真好,比我上次蒸的红薯还甜。”
王爷爷也拿起一个红薯,对苏晓宇说:“晓宇,你要不要跟爷爷学做玉米贴画?下次咱们做个红薯形状的贴画,好不好?”
苏晓宇眼睛一亮,使劲点头:“好!我还要跟张爷爷学编小筐,编个能装红薯的小筐。”
大家拿着红薯,坐在木雕铺的小凳子上,边吃边聊。阳光透过窗户,照在铺子里,把每个人的脸都映得暖暖的。林晚看着眼前的景象,突然觉得,老巷的温暖,不仅仅是因为丰收节的热闹,更是因为这些互相帮衬的邻居,这些代代相传的手艺,还有这些藏在日常里的小美好。
下午的时候,大家一起把补好的石板周围清理干净,又帮老周把展示区的架子搭好。陈屿还拿出相机,拍了几张木雕铺的照片,说要跟丰收节的照片放在一起,做成一个小相册,放在展示区旁边。
夕阳西下的时候,大家站在木雕铺门口,看着搭好的展示架,心里都满是期待。张叔说:“等后天把东西都摆好,咱们老巷的手艺,就能让更多人看见了。”
王爷爷点点头:“以后咱们还可以多办点活动,比如春天的槐花节,夏天的乘凉晚会,让老巷越来越热闹,让更多人爱上老巷。”
林晚看着陈屿,陈屿笑着对她说:“以后不管办什么活动,咱们都一起,把老巷的故事,继续写下去。”
晚风拂过,带着槐树叶的清香,巷口的路灯渐渐亮了起来,把青石板路照得暖暖的。大家慢慢往家走,脚步声在巷子里回荡,像是在为老巷的未来,奏响一首温暖的歌。
喜欢槐树下我们的旧时光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槐树下我们的旧时光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