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叹》制作完成的第二天,林烨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
他没有联系任何音乐平台,没有通知媒体,甚至没有在个人的社交媒体账号上发布任何预告。他只是在一个深夜,将自己关在工作室里,将《星河叹》的最终版音频文件,上传到了一个完全由他个人掌控、之前仅用于分享《人间烟火》给巷口老街坊的私人云空间。
然后,他复制了这个文件的加密链接。
接下来,他做了一系列看似毫无关联的操作:
他将这个链接,通过加密邮件,发送给了世界音乐博览会组委会的艺术总监,以及那位印度西塔琴大师拉吉夫·夏尔马。附言只有简单的一句:“如期之作,敬请指正。”
他将链接发给了中央音乐学院几位曾给予他指导的资深教授,包括李叙教授。
他将链接发给了那颖和她的音乐总监。
他将链接发给了那个曾用《人间烟火》拉近与村民距离的民间音乐保护公益组织。
他甚至将链接发给了陈艺迅和苏雨墨,虽然他们早已听过。
最后,他在那个沉寂许久的、核心的“火焰”粉丝后援会管理群里,匿名留下了这个链接和密码,没有多余的解释。
做完这一切,他便关闭了所有通讯设备,如同人间蒸发。
这就像一场没有邀请函、没有主持人、没有聚光灯的“无声发布会”。接收者身份各异,从国际音乐权威到市井百姓,从学术泰斗到流行天后,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奇特而多元的“评审团”。
最先掀起波澜的是那个粉丝管理群。匿名链接起初让管理员们疑惑,但有人尝试着输入密码点开之后,整个群组陷入了长达十分钟的死寂。
随后,信息如火山般喷发!
“!!!!!!!”
“这是我免费能听的东西吗?!”
“我的天……这是什么神仙新歌?!”
“哭了,烨哥没有放弃我们!他回来了!带着王炸回来了!”
管理们强忍着激动,严格限制了消息的传播范围,仅在小范围内部分享聆听,但那种压抑不住的震撼与狂喜,已经如同电流般在核心粉丝圈层窜动。
几乎在同一时间,那颖的电话打到了林烨关机的工作室座机上(未接通),她在语音信箱里留下了近乎失态的惊呼:“林烨!你小子!这歌……太他妈牛逼了!这格局!这想法!你等着,我马上让我经纪人联系你!不,我亲自联系你!”
学院的几位教授则在学术交流群里展开了严肃而兴奋的讨论。“将《诗经》意象与电子音乐做如此深度的解构与融合,大胆!前卫!”“尤其是副歌部分,对敦煌‘飞天’意象的音色化呈现,堪称绝妙!”“此子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驾驭,已臻化境!”
而那位民间音乐保护组织的负责人,则在深夜撰写了一篇长文,从《星河叹》联想到了民间艺术在当代的生存与转化问题,认为林烨的探索为他们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思路。
国际方面的反馈稍微延迟,但分量更重。世界音乐博览会组委会回信,盛赞《星河叹》是“东方哲学与未来听觉的完美对话”,并正式邀请他作为明年主论坛的开场演讲嘉宾及表演艺术家。拉吉夫·夏尔马则回复了一封长长的邮件,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他聆听时的感受——“仿佛目睹一颗古老的东方灵魂,在电子星云的包裹中,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冥想。”
这些来自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反馈,起初只是在各自的小圈子里激荡。但很快,如同投入静湖的颗颗石子,涟漪开始不可避免地扩散、交织。
没有通稿,没有热搜,没有宣传。《星河叹》凭借着其本身超乎寻常的艺术质量与颠覆性的创造力,以一种近乎“地下”的方式,在真正懂行、有影响力的圈层中,引发了一场无声的海啸。
当第二天清晨,林烨重新打开手机时,涌入的无数信息和未接来电提示,以及系统中骤然飙升的文化认同值和突破40%的文明共鸣度,都无声地宣告着:
这场他精心策划的“无声发布会”,
取得了远超任何传统宣传模式的,
巨大成功。
(第五十六章 终)
喜欢乐坛神话:从国风复兴开始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乐坛神话:从国风复兴开始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