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林烨潜心沉淀,几乎从公众视野中淡出的这段时间里,一股针对他的暗流正在悄然涌动。
首先发难的是一篇名为 《“国风神话”的泡沫与危机——析林烨现象背后的隐忧》 的万字长文,由一位以“客观理性”着称的乐评人发布在某知名学术论坛。文章看似公允,实则引经据典,从音乐技术、文化理论、市场规律等多个角度,对林烨的作品进行了“深度剖析”。
文章指出,林烨的作品过度依赖“陌生化”的东方元素堆砌,实则旋律结构单一,和声进行保守,缺乏真正的音乐创新;其所谓的“文化传承”,只是对传统符号的浅表化挪用,并未触及深层的精神内核;更断言其创作模式已陷入瓶颈,短期内无法拿出超越《天地龙鳞》和《人间烟火》的作品,所谓的“沉寂”实为“江郎才尽”的前兆。文章最后“忧心忡忡”地表示,这种依靠话题和情怀炒作起来的“神话”,一旦泡沫破裂,将对大众审美和市场生态造成不良影响。
这篇文章迅速被多个颇具影响力的自媒体和营销号转载,标题也变得更加耸动:《林烨跌下神坛?专家指出其作品三大硬伤》、《警惕“国风”虚火,从林烨的沉寂说起》……
紧接着,网络上开始出现大量内容雷同的负面评论和水军帖子:
“早就觉得他的歌听来听去一个味儿,果然被专家说中了。”
“除了会加两句戏腔和民族乐器,还有什么真本事?”
“粉丝别吹了,有本事让他现在再写一首《青花瓷》级别的歌看看?”
这些声音初时并未引起太大波澜,毕竟林烨此前根基深厚,支持者众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他本人长时间的沉默,一种微妙的疑虑开始在一些路人心中滋生。难道,他真的只是昙花一现?
更致命的一击,来自一档新上线的、以“专业毒舌”为卖点的音乐评论类网络综艺。在一期讨论“乐坛流星现象”的节目中,一位特邀的“资深音乐制作人”(实则为某与星耀娱乐关系密切的幕后推手)在谈到林烨时,面带“惋惜”地说道:
“林烨这个年轻人,起点很高,很有灵气。但有时候,过早的盛名和过于狭窄的定位,反而会限制一个音乐人的发展。我听说他最近拒绝了几乎所有主流平台的合作,把自己关起来,坚持要走那条所谓的‘纯粹’的中国风路线。这种艺术家的固执,我很理解,但也很担忧。音乐是活水,需要交流,需要碰撞,闭门造车,很容易就走进了死胡同。如果他不能尽快突破自我,拓宽音乐边界,恐怕……唉,可惜了。”
这番话,看似语重心长,实则杀人诛心。既坐实了林烨“沉寂”是因为“创作瓶颈”和“固执己见”,又给他扣上了“排斥交流”、“闭门造车”的帽子,将他与整个行业生态对立起来。
节目播出后,舆论风波骤然升级。“林烨 固执己见”、“林烨 闭门造车”等词条被恶意刷上热搜。就连一些原本中立的乐评人,也开始发表“提醒”式的评论,呼吁林烨“珍惜羽毛,拥抱变化”。
刘昊气得在电话里大骂:“这帮孙子!见不得人好!烨哥,你倒是说句话啊!发个声明确认一下你在准备新作品也行啊!”
连学院里的一些同学和老师,看林烨的眼神也带上了几分同情或探究。
面对这愈演愈烈的舆论风暴,林烨却异常平静。他依旧每天按时去图书馆、琴房,偶尔去陈艺迅的后院。他拒绝了所有要求他回应的建议。
“现在说什么都是错。”他对忧心忡忡的苏雨墨说道,“他们想要的就是我的辩解和慌乱。我没有时间浪费在这些事情上。”
他深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苍白的辩解在精心策划的舆论攻势面前都显得无力。唯一能击碎所有质疑的,只有作品本身——一部足够强大、足够有说服力的作品。
他看了一眼系统光屏上,那首已然准备就绪,却始终觉得还差最后一丝火候的新歌。那是一首他投入了巨大心血,试图将《诗经》的古老意象、敦煌壁画的瑰丽色彩与极具现代感的电子音景融合的实验性作品,他将其暂命名为《星河叹》。
风暴已然来临,他并不急于驱散乌云。他要在最浓重的黑暗中,引燃那枚积蓄已久、足以照亮夜空的——无声惊雷。
(第五十二章 终)
喜欢乐坛神话:从国风复兴开始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乐坛神话:从国风复兴开始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