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张月琴就推开诊所的门。她把门槛上的落叶扫到一边,拎出一个小木凳放在门口,自己坐了下来。昨晚她写完那份饮食建议后,又翻了几页病历,越看心里越沉。七户人胃疼,症状不同,可根子都差不多——吃凉了,累过了,睡迟了。
她合上本子,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新纸,上面用红笔写着“养生三件事”。这是她昨夜定下的主意:不能等人病了才来治,得教大家怎么不生病。
第一个路过的是村东头的老李头,拄着拐杖,咳嗽两声。
“今天不开诊?”他问。
“不开。”她说,“今天讲点别的,十分钟,站着就能听懂。”
老李头停下脚步。
“吃饭别吃撑,穿衣护住腰,晚上泡脚十来分钟。”她站起身,把纸举高一点,“这三条,记住了,比吃药强。”
老人皱眉。“这些谁不知道?”
“知道,可没做。”她说,“你昨天中午吃了凉面条,对吧?吃完躺下歇了半个钟头。”
老李头一愣。“你怎么晓得?”
“脉象浮紧,舌苔白厚。”她说,“这不是猜的,是看得出来的。你这肚子不舒服,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旁边有人接话:“我媳妇也老说胃凉,可她说干活就是锻炼,不用专门养。”
“干活是耗,养生是补。”她说,“耗多了不补,就像灯油烧干了还不添。你能撑多久?”
这话让几个人都安静下来。
她趁势说道:“我昨天算了算,这半个月来瞧病的,十个里有六个是因为起居不当。不是怪你们不懂,是没人告诉你们该怎么做。”
一个中年女人抱着孩子走近。“那你说咋办?总不能天天喝药吧。”
“不用。”她说,“我现在教你们两个动作,一分钟就能学会,早晚做一次,脾胃就不容易出问题。”
她说完,走到院子中间,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慢慢抬起双手,像托着什么东西。
“这个叫‘两手托天’。”她边做边说,“吸气时手往上,呼气时往下落。动作慢点,心也要静。”
她重复了三遍,每做一次就停下来等大家跟上。
有人试着模仿,胳膊抬到一半就停住。“我这肩膀僵得很,举不高。”
“没关系。”她说,“能抬多高就抬多高,重点是呼吸匀。你看我,也不标准,但我每天做,胃就不胀了。”
有个年轻人学得快,跟着做了几遍,笑着说:“好像有点热乎气从肚子里冒上来。”
“那就是气血动起来了。”她说,“别小看这几个动作,它们调理的是全身的气路。”
她转身从屋里拿出一叠小卡片,每张上都写着那三条铁律,下面画着简单的动作图示,红笔圈出要点。
“每人一张,带回去贴墙上。”她说,“做饭前看一眼,睡觉前念一遍。”
人们围上来领卡片,一边看一边议论。
“饭吃七分饱,穿衣护腰腹,睡前泡脚十分钟。”一个老头低声念着,“这倒是好记。”
“我还编了个顺口溜。”她说,“早上起来先喝粥,姜片红枣不能丢;中午吃饭温热菜,少油少辣最实在;晚上别吃太晚,吃完别躺下耍。”
人群里有人笑出声。“这说得不就是我家那口子嘛!”
她也笑了。“那就让她背下来。”
这时一个妇女问:“我们白天忙得很,哪有空练这个?”
“不用专门腾时间。”她说,“割草的时候,站起来伸个懒腰,就是养生;炒菜等着冒烟,顺手揉揉肚子,也是养生;孩子上学前,让他原地踮脚十下,精神就好。”
她顿了顿,又说:“要是有人愿意,每天早上六点半,就在老槐树底下集合,我带着大家一起做十五分钟。做完散了,该下地的下地,该做饭的做饭,不耽误事。”
“你每天都来?”
“我来。”她说,“只要有人来,我就在。”
太阳已经升得老高,照在她脸上,额头出了些汗。她没擦,只是把剩下的卡片发完,然后回到小木凳上坐下。
有人拿着卡片反复看。“这上面写的‘揉腹’,往哪个方向揉?”
“顺时针。”她说,“手心贴肚皮,轻轻打圈,三十六下就行。”
“要空着肚子揉吗?”
“最好饭后一小时。”她说,“别吃饱了立刻按,会难受。”
又有老人问:“泡脚水得多热?加啥药材?”
“水温比洗澡稍微热点就行。”她说,“不用加药,普通热水就行。觉得冷的人,放一小片生姜煮一下,就够了。”
一群人围着她问个不停,她一一回答。
一个小女孩拉着妈妈的手,仰头说:“娘,我也想学那个抬手的动作。”
“去学。”她妈说,“看你张医生怎么做,照着学。”
小女孩跑过去,站在她旁边,笨拙地举起手。
她放慢动作,牵着孩子的手腕一起抬。“对,就这样,慢慢来。”
周围的人都看着,有人掏出笔记在纸上抄,有人互相提醒:“记得告诉我爹,让他晚上泡脚。”
她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那份清单,一边听问题一边修改字句。阳光落在她的肩上,一片槐叶不知什么时候飘下来,粘在衣领处,她没有察觉。
一个男人拿着卡片看了半天,忽然抬头问:“张医生,你说这些真能防病?”
她抬起头,看着他。
喜欢母亲是赤脚医生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母亲是赤脚医生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