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市隆兴煤矿的救援工作,在巨大的压力和全社会的关注下,艰难地持续了三天三夜。林枫几乎寸步不离指挥部,眼窝深陷,声音沙哑,但眼神里的坚定未曾有丝毫动摇。他协调着全省乃至从邻近省份调集来的最精锐救援力量,处理着不断出现的突发状况,安抚着悲痛欲绝的矿工家属。
最终,二十八名被困矿工中,有十五人成功获救,创造了类似恶劣条件下的生命奇迹。但仍有十三条生命,永远地留在了漆黑的井下。当最后一名遇难者遗体被找到时,现场一片压抑的悲恸。
救援工作转入善后和调查阶段,但舆论的风暴却刚刚开始。网络上对地方政府监管不力的指责声浪高涨,一些境外媒体也开始借题发挥,试图将一起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扭曲成对现行体制的攻击。更有甚者,将林枫在京城受到接见与此次事故联系起来,炮制出“政治明星漠视民生”的荒谬论调。
压力如同无形的巨石,压在林枫和整个江东省委省政府头上。
事故发生的第五天,省委召开了紧急常委会。会议室内的气氛前所未有的凝重。
陈启明书记首先定调,表情严肃:“‘12·28’事故,教训极其惨痛!暴露出我们一些地方、一些领域在安全生产上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打折扣、搞变通,甚至阳奉阴违!这是对人民生命的极端不负责任!”
他严厉批评了昭阳市委市政府,并同意省政府提出的,对昭阳市相关领导先期启动问责程序的建议。
随后,会议焦点自然转向了林枫。有常委委婉地提出,林枫省长近期是否因忙于其他事务,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督促检查有所松懈?虽然话语含蓄,但指向明确。
林枫平静地听着,没有急于辩解。轮到他发言时,他站起身,首先向常委会和全省人民,为发生在政府任期内的这起重大安全事故,表示沉痛和自责。
“作为省长,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我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他的声音低沉而清晰,“任何解释在逝去的生命面前都是苍白的。我接受省委和中央的任何调查与处理。”
紧接着,他话锋一转,将过去几个月省政府在安全生产方面所做的部署、下发的文件、组织的检查、以及此次事故发生前他亲自部署的全省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包括准备亲赴昭阳督办的决定,以时间和事件为轴线,清晰、冷静地做了陈述。他没有推诿,而是用事实说明了省政府层面的工作并非缺位。
“但是,”林枫语气沉重,“再好的部署,落实不到基层,就是空中楼阁。隆兴煤矿的隐患早已存在,我们的整改指令下了不止一次,为何直到酿成惨剧才被真正重视?根子在于执行环节的‘肠梗阻’,在于部分干部政绩观的扭曲,在于监管责任的悬空!”
他提出,不能就事故谈事故,必须以此为契机,推动一场全省范围的、深层次的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变革。他建议:
第一,立即修订《江东省安全生产条例》,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和监管责任。
第二,建立全省统一的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动态监管。
第三,改革安全生产考核机制,实行“一票否决”,并与干部提拔使用硬挂钩。
第四,在全省推行“安全生产专项述职”,地方和部门主要领导每年需就安全生产履职情况向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作专项报告。
他的发言,既有深刻反省,更有系统性的破题思路,将众人的注意力从单纯的责任追究,引导到了如何构建长效机制、避免悲剧重演上来。
陈启明认真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林枫的应对,比他预想的更加沉稳和有担当。没有在责任问题上纠缠,而是着眼于未来治理,这展现了一个成熟政治家的格局。
“枫林同志的态度是诚恳的,反思是深刻的,提出的建议也很有建设性。”陈启明最终表态,“事故的调查和责任追究,必须坚决彻底,给人民一个明白。同时,枫林同志提出的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思路,省委认为非常重要和紧迫。这件事,就由省政府牵头,尽快研究拿出具体方案,提交省委深改委审议。”
常委会统一了思想,决定由林枫代表省委省政府,就事故及后续处理向社会进行公开通报。
当天晚上,林枫出现在省电视台的演播室,面向全省直播。他没有回避问题,面色沉痛地通报了事故情况、救援结果和遇难矿工抚恤安排,再次代表省政府向遇难者表示哀悼,向家属和全省人民诚恳道歉。随后,他详细介绍了省委省政府已经和即将采取的一系列强化安全生产的治本之策,语气坚定,承诺掷地有声。
这次坦诚而负责任的公开表态,有效地平息了大部分舆论风波,赢得了社会的初步谅解。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敢于担当、勇于任事,并决心革除弊病的省长。
从演播室出来,已是深夜。林枫回到办公室,疲惫地靠在椅子上。桌上的手机闪烁了一下,是一条来自刘逢春部长的简短信息:“惊涛骇浪,方显砥柱本色。稳住心神,江东需要你。”
看着这条信息,林枫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高层的眼睛是雪亮的。
紧接着,陈启明的电话也打了进来:“林枫同志,今天的公开表态很好!省委对你的工作是信任和支持的。接下来,要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善后处理、事故调查和长效机制构建上,尽快稳住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请启明书记放心,我一定全力以赴!”林枫郑重承诺。
放下电话,林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省城依旧璀璨的灯火。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事故,如同一场淬火,烧掉了可能存在的浮躁,让他更加清醒、更加坚韧。委员长的信任,不是免死金牌,而是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他深知,未来的路依然布满荆棘,但他必须,也必将如中流砥柱般,带领江东省穿越风雨,砥砺前行。他拿起笔,在摊开的工作日志上,写下了“安全生产治理体系现代化”几个字,新的、更为艰巨的战斗,已经打响。
喜欢当国委回首三十年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当国委回首三十年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