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指明的“表面强化”与“结构优化”方向,如同一剂强心针,让一度陷入困境的变速箱攻关小组重新焕发了活力。尽管前路未知,但有了明确的目标,所有人的智慧和干劲都被充分调动起来。
“铁布衫”的艰难摸索:土法喷丸
“表面强化”中最具可行性的是“喷丸强化”。原理听起来简单,但如何实现,却是一片空白。
“用弹丸打零件表面?”王振虎挠着头,“这弹丸用啥做?用啥东西打?打多狠才算够?”
没有现成的设备,更没有工艺参数。一切只能靠土法上马,摸索前进。
宋书羽根据原理,提出了初步方案:弹丸可以尝试用破碎后筛选出的、具有一定硬度和粒度的铸铁砂或钢丝切丸。动力源,可以利用改造后的废旧气锤,或者干脆用压缩空气(如果他们能制造出简易的空压机)。
王振虎带着人,立刻行动起来。他们找来废旧的铁管和阀门,焊接了一个简陋的“喷丸罐”。动力首选了相对容易实现的机械式——利用一台小型柴油机带动一个偏心轮,通过连杆驱动一个活塞,在密闭的喷枪内产生脉冲气流,将铁砂喷出。
第一次试验场面堪称混乱。喷枪难以稳定操控,铁砂四处飞溅,试验件(一个报废的齿轮)表面被打得坑坑洼洼,深浅不一,完全谈不上均匀强化,反而像遭到了破坏。
“不行!这玩意不听使唤!”操作工人灰头土脸地抱怨。
问题出在喷枪结构和控制上。宋书羽和李卫东蹲在试验装置旁,反复研究。李卫东提出:“宋老师,能不能参考一下注射器的原理?做一个更简单的、靠手柄推动的喷枪?虽然效率低,但可能更容易控制喷射的距离和角度,方便我们找到感觉。”
这个“倒退一步”的建议被采纳了。他们制作了手压式喷枪,挑选了不同粒度的铁砂,在宋书羽的指导下,开始进行大量的参数试验——喷射距离、角度、压力(手推力)、时间、覆盖率……
王秀英负责记录每一次试验的参数和效果。他们用放大镜观察喷丸后的表面,用简易的硬度计测试表面硬度的变化。过程枯燥而漫长,失败是家常便饭。车间一隅整天弥漫着金属粉尘和叮叮当当的敲击声。
“巧劲”的精微世界:齿轮修形
与此同时,“齿轮修形”的探索也在李卫东小组紧锣密鼓地进行。这更是一个挑战经验和耐心的精细活。
所谓的“修形”,并非改变齿轮的基本参数,而是对齿面进行极其微小的形状修正,比如对齿顶边缘进行微小的倒角或圆弧处理(齿顶修缘),以防止啮合冲击;或者将齿面在齿宽方向上加工成微鼓形(齿向鼓形),以补偿加工和安装误差,使载荷集中在齿面中部,避免边缘接触应力过大。
这些修正量往往只有百分之几甚至千分之几毫米!对于目前独立一团的加工和检测能力来说,难度极大。
李卫东小组再次祭出了“标准母版”和“工装”的法宝。他们集中全组的技术力量,依靠高超的钳工手艺和简单的研磨工具,对着放大镜,耗时数日,硬是手工修磨出了几个带有不同修形量的“标准修形齿轮”作为范本。
然后,他们利用这些范本,采用精密铸造(失蜡法)结合后期手工精研的方式,来尝试复制和生产修形齿轮。每一批铸件都需要经过极其严格的筛选和精细的再加工。
张建业则带着农机队,提供了宝贵的载荷谱数据。他们通过记录不同作业(犁地、耙地、运输)时发动机的负荷声音和速度变化,大致反推出变速箱齿轮可能承受的力矩范围和冲击情况,为修形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实践依据。
曙光初现与团队的升华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无数次失败和调整后,土法喷丸工艺首先取得了突破。
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组相对稳定的参数:使用特定粒度的钢丝切丸,在固定的距离和角度下,采用均匀的移动速度,对齿轮表面进行全覆盖喷射。经过这种处理的齿轮,表面肉眼可见地变得更加致密,用指甲划过感觉更光滑,简易硬度计显示表面硬度有了显着提升。
紧接着,李卫东小组也传来捷报。他们成功铸造并精修出了一批带有轻微齿顶修缘和齿向鼓形的试验齿轮。虽然个体之间仍有差异,但整体质量已经远超普通齿轮。
王振虎迫不及待地将经过喷丸强化和修形处理的试验齿轮,组装成了一台新的变速箱总成,替换到了损坏的“戈壁二号”上。
紧张的台架测试开始了。变速箱被连接到一台负荷模拟装置上(利用刹车带和重物),模拟重载工况。所有人都围在四周,屏息凝神。
低档、高档、换挡、冲击负荷……变速箱运行平稳,噪音明显低于以往,没有出现任何异常。
“加载!继续加载!”王振虎红着眼睛吼道。
负荷一步步加大,直到超过了之前发生故障的临界点!
变速箱依旧在稳定运转!只有轴承和齿轮正常啮合的嗡嗡声!
“成功了!!”不知道是谁先喊了一声,紧接着,整个车间被雷鸣般的欢呼和掌声淹没!王振虎这个硬汉,再次用力抱住了身边的宋书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李卫东、张建业、赵大牛……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眼含热泪,相互击掌、拥抱。这不仅仅是一台变速箱的修复,更是一场工艺突围战的伟大胜利!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在有限的材料基础上,创造出了超越材料本身性能的奇迹!
当修复一新的“戈壁二号”再次轰鸣着驶向田野,投入到紧张的秋耕战斗中时,它那沉稳有力的咆哮,仿佛在向所有人宣告:独立一团的“铁牛”,已经披上了自主打造的“铁布衫”,学会了使用更巧妙的“内劲”!
这场危机,非但没有击垮独立一团的技术团队,反而成为他们实现技术升华的催化剂。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制造”,更深入到了“工艺创新”和“设计优化”的层面。系统的提示,引导他们找到了一条更适合自身条件、更具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技术路径。
信任危机被成功化解,团队的凝聚力、创新力和自信心,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用事实证明了,真正的力量,并非完全依赖于顶级的资源,更在于那永不枯竭的集体智慧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这片戈壁滩上的工业之火,经过这次淬炼,燃烧得更加纯净,更加炽烈。
喜欢钢铁雄心:开局一座戈壁城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钢铁雄心:开局一座戈壁城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