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再次降临,华灯初上,秦淮河两岸流光溢彩,笙歌再起,将白日的紧张与肃杀掩盖在纸醉金迷之下。然而,对于朱高燨而言,黑夜才是行动的最佳掩护。
他没有急于去寻找那神秘的“听雨楼”。既然“先生”特意提及了“慈航庵”和“静玄师太”,并且是在察觉到可能被窥探之后,此举很可能是一个试探,或者那个看似不起眼的尼姑庵,本身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联络点或藏身之所。他决定先去探一探这“慈航庵”的虚实。
城西的“慈航庵”,坐落在一片相对清静的街巷深处,远离秦淮河的喧嚣。庵堂规模不大,青砖灰瓦,古木掩映,显得朴素而幽静。夜风中,隐约有檀香的气息和若有若无的诵经声传来。
朱高燨的身影出现在庵堂外的阴影中,神识先行扫入。庵内气息平和,有十数名比丘尼在各自禅房或佛堂静修,修为皆浅,只是寻常佛门弟子。然而,在后院一间独立的净室中,他感知到了一股较为凝练的气息,带着一种历经沧桑的沉静,应该就是那位静玄师太。
但令他目光微凝的是,在静玄师太的净室旁,另一间厢房内,他竟然感知到了一股颇为熟悉的气息!那气息纯净中带着一丝倔强,虽然微弱,却与他记忆深处的某个身影隐隐重合——是白日里从“清韵茶社”离开的那个灰袍人奉命来请的“静玄师太”?
不,不对。这气息……更年轻,而且,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与这佛门清净地格格不入的……贵气?
朱高燨心中一动,身形如烟,悄无声息地越过庵墙,避开几处简单的警戒阵法,如同鬼魅般来到了那间厢房的窗外。指尖轻点,窗纸无声破开一个微孔。
借着屋内昏暗的油灯光芒,他看清了里面的人。
那是一名身着粗布缁衣的年轻女子,正背对着窗户,跪坐在蒲团上,面对着一尊小小的观音像,似乎正在默默祈祷。她身形纤细,青丝尽去,但仅从侧脸轮廓和那独特的气质,朱高燨便已认出!
竟然是她?!建文帝朱允炆的皇后——马氏!(注:根据《大明风华》电视剧设定,此处采用剧中人物关系)
当年金川门破,南京城陷,建文帝下落不明,其皇后马氏据传于宫中自焚殉国。没想到,她竟然隐姓埋名,藏身在这座小小的尼姑庵中,出家为尼!
这一发现,着实出乎朱高燨的意料。马皇后在此,那“先生”特意派人来请静玄师太“故人相商”,这“故人”指的是静玄师太,还是……指的马皇后?难道这“慈航庵”,竟是建文旧臣核心人物的一处秘密联络点?静玄师太的身份,恐怕也绝不简单!
就在这时,厢房的门被轻轻推开,一位年约六旬、面容慈祥却目光深邃的老尼缓步走了进来,正是静玄师太。
“娘娘,夜深了,该歇息了。” 静玄师太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马皇后(静慧?)缓缓转过身,露出一张清瘦却依旧能看出昔日雍容华贵的脸庞,只是眉宇间笼罩着化不开的哀愁与疲惫。“师太,外面……可是有什么消息?”她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静玄师太叹了口气,低声道:“‘先生’派人来了,京城那边……情况有变,那位四皇子,已经到了南京。”
马皇后闻言,身体猛地一颤,脸色瞬间苍白如纸,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恐惧:“他……他还是找来了!是为了陛下,还是……为了我们?”她口中的陛下,自然是指下落不明的建文帝。
“现在还不好说。”静玄师太安抚道,“‘先生’让我们近日务必深居简出,庵中上下也要更加小心。娘娘放心,有老尼在,定会护您周全。”
“周全?”马皇后凄然一笑,“这天下虽大,又有何处是真正的周全之地?昔日宫阙万千,如今也不过是青灯古佛,苟延残喘罢了……”
窗外,朱高燨静静听着两人的对话,心中念头飞转。马皇后藏身于此,“先生”与之联系,这无疑是一条极其重要的线索。通过她,或许能更快地找到“先生”,甚至……可能间接了解到建文帝的真正下落。
但他此刻最关心的,仍是怜雪。“听雨楼”和水牢,才是他的首要目标。
他深深看了一眼厢房内的马皇后和静玄师太,身形悄然隐退,离开了慈航庵。马皇后这条线很重要,但不能急于求成。眼下,他需要根据“听雨楼”这个名字,以及“水牢”这个特征,在南京城内,尽快锁定其具体位置!
夜色深沉,朱高燨的身影融入金陵的黑暗中,一场针对“听雨楼”的搜寻,即将全面展开。而马皇后的意外出现,也为本就错综复杂的局势,增添了新的变数。
喜欢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