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之道”的讲经,如同在干涸的河床上掘开了源头活水,其引发的连锁反应远比任何武学秘籍或格物新知都要迅猛和广泛。财富的逻辑一旦被揭示,便以一种无可阻挡的力量,开始重塑社会的面貌。
---
一、 庙堂的“富国”新策
各国朝廷几乎是立刻行动起来,试图将天幕的理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国力。
· 慕容吴的“通商惠工”令:
姑苏皇城连发数道旨意:大幅降低境内关键商路的关税,鼓励南北货殖流通;设立“劝工司”,资助民间匠人改良工具、开设新式工坊,并给予税收优惠;甚至尝试发行一种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的“盐引”(类似纸币雏形),以替代沉重的铜钱运输,促进大额交易。慕容复的目标明确:以商促工,以工富国,支撑其庞大的军费与北伐野心。
· 北元的“汉地经理”策:
大都城内,阿合马力排众议,推行“汉地经理”。改变以往纯粹掠夺式的统治,转而任命精通庶务的汉官(如刘秉忠等),负责恢复北地农业生产,并仿效南朝,在重要城市设立“市舶司”、“织造局”,试图将北元也纳入更精细化的分工与贸易体系中。他们开始明白,一个繁荣的汉地,才能提供更稳定的赋税和军需。
· 南宋的“市舶”强化:
临安朝廷虽依旧党争不休,但在巨大的财政压力下,也不得不更加倚重海外贸易。市舶司的权力得到加强,前往南洋、琉球乃至更远国度的商船队受到官方鼓励和保护,试图通过海洋贸易的巨额利润,来弥补偏安一隅的先天不足。
---
二、 商贾的“资本”觉醒
最大的变化,发生在商贾阶层。
· 联合与行会的兴起: 以往分散的商人开始意识到团结的力量。各地迅速出现了更严密的行会组织,他们统一货品标准、协调价格、甚至共同出资雇佣护卫,保护商路。一些大商帮,如徽商、晋商、闽商,其影响力开始渗透地方政治。
· 新式商业模式涌现: “股份制”的雏形开始在一些需要巨额资本的行业(如远洋贸易、大型矿场)出现,众人集资,风险共担,利润分红。更有人借鉴“分工”原理,将生产流程彻底分解,建立起了拥有不同工序的“手工工场”,效率远超传统家庭作坊。
· 金融活动的萌芽: 专门经营银钱兑换、存放、借贷的“钱庄”、“票号”开始在一些商业中心城市出现。虽然规模尚小,规则粗陋,却标志着资本本身开始作为一种强大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
三、 工坊与技术的“价值”兑现
天幕将“分工效率”与“财富创造”挂钩,使得工匠的地位和技术的价值得到了空前提升。
· 工匠待遇改善: 拥有独特技艺的工匠成了各方争抢的香饽饽,工钱水涨船高。以往被视为“奇技淫巧”的发明创造,如今可能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激发了工匠们的创新热情。
· 技术保密与交易: 改良的织机、高效的水车、新式的窑炉……这些技术本身成了可以交易牟利的“商品”。技术保密意识增强,同时,有偿的技术转让也开始出现。
---
四、 农业的“商品化”趋势
甚至是最传统的农业,也受到了冲击。
· 经济作物种植扩大: 在市场需求和更高利润的驱动下,江南的桑蚕、闽浙的茶叶、湖广的棉花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农业开始更深度地卷入商品经济的漩涡。
· 土地经营方式变化: 一些有远见的地主,不再满足于收租,开始雇佣人手,集中土地,尝试进行更大规模、更专业化的农业生产,以期提升效率和利润。
---
五、 暗流与冲突的加剧
经济的活跃也带来了新的矛盾和风险。
· 官商勾结与腐败: 巨大的利益诱惑下,官员与商人之间的勾结更加紧密,权钱交易滋生,腐蚀着官僚体系。
· 贫富差距的显化: 商业繁荣造就了一批巨富,但也使得底层手工业者在竞争中破产,失地流民增多,社会矛盾在“繁荣”的表象下积聚。
· 地域发展不平衡加剧: 地处交通要冲、政策优惠的地区迅速繁华,而偏远闭塞之地则更加落后,地域间的经济鸿沟拉大。
· “实践榜”的功利化风险: 对经济“实效”的追求,可能引导人们过于看重短期利益,而忽视社会公平与长远发展。
商潮涌动,利贯九州。天幕的这堂经济课,释放出了“资本”与“市场”这两头巨兽。它们的力量既能创造前所未有的财富,推动文明进步,也蕴含着撕裂社会、引发动荡的巨大能量。如何驾驭这股力量,将成为这个时代所有统治者与有志之士面临的最大考验之一。
---
(第158章 完)
《我的短视频震撼了综武》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磨铁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磨铁读书!
喜欢我的短视频震撼了综武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我的短视频震撼了综武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