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黑石镇的硝烟散去半月有余,北境的风渐渐褪去了凛冽,带着几分春日的温软,拂过黑石镇的城墙。城墙上的血迹早已被雨水冲刷干净,破损的垛口也被木匠们修补完好,唯有城根下那片新翻的土地,还藏着对逝者的念想——林越让人在这里立了一块石碑,刻着“北境守护者之墓”,将所有战死的联防队员与郡兵姓名一一列上,每日派专人清扫祭拜。
镇子里的日常,正一点点回到正轨,甚至比战前更添了几分热闹。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爬上屋檐,镇东头的粮行就开了门。李老三穿着一身新做的绸缎衣裳,亲自站在柜台后算账,脸上没了往日的倨傲,多了几分小心翼翼。自从上次被林越抓住把柄,他收敛了不少,不仅按时缴纳赋税,还主动捐了五十斗粟米给镇里的救济粮库。“王婶,您要的粟米,我给您多装了半斗,算是多谢您常来照顾生意。”李老三笑着把粮袋递给一个挎着篮子的老妇,语气格外客气。王婶愣了愣,随即笑着道谢——以前李老三可从来不会给半点便宜。
不远处的铁匠铺里,炉火正旺,“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此起彼伏。李师傅带着两个徒弟,正忙着打造农具。“师傅,您看这锄头打的,比以前结实多了!”徒弟举着刚打好的锄头,脸上满是得意。李师傅擦了擦汗,笑道:“那是自然,现在铁矿供应足,盟主还让咱们改进了锻打法子,这农具自然耐用。等春耕的时候,百姓们用着顺手,收成肯定能好不少。”铺子门口,几个村民正排队等着取农具,聊着家常,笑声传到街上。
林越这日起得早,没去巡检司衙门,反而带着赵衡,沿着镇里的街道慢慢走。他想看看战后百姓的真实生活,也想听听他们的想法。
走到私塾门口,里面传来孩童们朗朗的读书声:“人之初,性本善……”林越停下脚步,透过窗户往里看——赵先生正站在讲台上,拿着戒尺,耐心地教孩子们认字。十几个孩子坐在简陋的木桌后,睁着好奇的眼睛,认真地跟着读。其中有几个孩子,正是上次来投奔的流民家的孩子,身上穿着新做的粗布衣裳,脸上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怯懦。
“没想到赵先生不仅懂谋略,教孩子也这么有耐心。”林越笑着对身边的赵衡说。赵衡(此处注意:前文私塾先生为赵衡,需统一)点了点头:“这些孩子是北境的未来,多认些字,将来才能更好地守护这片土地。现在镇里的百姓,送孩子来私塾的越来越多,咱们正打算再请一个先生,把私塾扩大些。”
两人继续往前走,来到镇中心的广场。广场上热闹非凡,几个妇人正围着一个织机,讨论着织布的技巧;几个汉子坐在石凳上,聊着春耕的打算;还有几个孩子在广场上追逐打闹,笑声清脆。林越看到,广场角落的空地上,几个流民正跟着老木匠学习木工活,手里拿着刨子,小心翼翼地打磨着木料。
“盟主!赵先生!”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林越转头,看到马强提着一只野兔,笑着走了过来。“盟主,这是今天早上在北边山林里打的,新鲜着呢,给您送过去尝尝。”马强说着,把野兔递了过来。林越没有接,反而问道:“最近北边的情况怎么样?蛮族还有动静吗?”马强收起笑容,认真地说:“回盟主,我每天都带着人去北边探查,没发现蛮族的踪影。不过,我听说白狼部和黑虎部因为这次战败,内部起了矛盾,暂时应该不会再南下了。”林越点了点头:“那就好。你也别太累了,多注意休息。”
马强笑了笑:“不累!现在日子过得这么安稳,比以前在北边颠沛流离好多了。对了,盟主,我跟您说个事——我打算下个月娶亲了,娶的是柳溪村的王姑娘,就是上次咱们去柳溪村,给咱们送热粥的那个。”林越愣了一下,随即笑道:“好啊!这是大好事!到时候我一定去喝你的喜酒。”马强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多谢盟主!我还担心您没时间呢。”
从广场出来,林越和赵衡来到巡检司衙门的后院。后院的空地上,几个护院正在晾晒粮食,金灿灿的粟米堆在竹席上,格外显眼。林越走过去,拿起一把粟米,放在手里掂量了一下,问道:“现在镇里的粮食储备怎么样?够不够应对突发情况?”负责管粮的老会计连忙上前,躬身说道:“回盟主,现在镇里的粮库,加上各个村落上缴的粮食,还有李老三捐的粟米,总共还有八百多斗,足够镇里的人吃三个月了。等春耕过后,新的粮食收上来,储备还能再多些。”林越点了点头:“粮食是根本,一定要管好,不能出任何差错。”
中午的时候,林越回到自己的住处。刚进门,就看到张阿婆端着一碗热汤走了进来:“村长,快尝尝我做的鸡汤,补补身子。这段时间你太累了,可不能把自己累垮了。”林越接过汤碗,心里暖暖的。张阿婆是村里的孤寡老人,自从林越来到石洼村,就一直很照顾她。现在张阿婆搬到了黑石镇,也经常来照顾林越的饮食起居。
“阿婆,谢谢您。”林越喝了一口汤,味道鲜美。张阿婆坐在一旁,看着林越,忍不住说道:“村长,你也老大不小了,该考虑个人的终身大事了。现在镇里的姑娘,不少都喜欢你呢,比如枣园村的李姑娘,又能干又贤惠,我看就不错。”林越愣了一下,随即笑道:“阿婆,我现在还不想考虑这些,先把镇里的事情办好再说。”张阿婆叹了口气:“哎,你就是太操心了。不过,你也别太累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下午,林越召集了各村的村长和镇里的商户代表,在巡检司衙门召开议事会。会上,林越首先通报了镇里的人口情况:“经过统计,现在黑石镇加上周边五个村落,总人口已经达到一千两百多人,比战前多了三百多人。其中,青壮有四百多人,老人和孩子有五百多人,妇女有三百多人。新增的人口,主要是来投奔的流民,还有一些从其他村落迁过来的百姓。”
接着,林越又说道:“现在人口多了,耕地也得跟上。咱们打算在黑石镇南边开垦一片新的荒地,大约有两千亩,分给没有土地的流民和百姓。另外,咱们还要修建一条水渠,从东边的柳溪引水过来,灌溉新开垦的荒地和现有的耕地,保证春耕的用水。”
各村的村长和商户代表纷纷表示赞同。柳溪村的柳老栓说道:“盟主这个主意好!现在百姓们都盼着能多些土地,多打些粮食。修建水渠的事情,我们柳溪村愿意出人力,一定把水渠修好。”商户代表王掌柜也说道:“盟主,修建水渠和开垦荒地需要钱和物资,我们商户愿意捐些钱,支持镇里的建设。”
林越笑着说道:“多谢大家的支持。钱和物资的事情,咱们可以从镇里的赋税中支出一部分,再加上商户们的捐款,应该足够了。人力方面,咱们可以组织百姓们义务劳动,每天给他们记工分,等到秋收的时候,用粮食来抵扣。”
议事会开了一个时辰,各项事情都安排得明明白白。散会后,大家都干劲十足,纷纷回去组织百姓,准备开垦荒地和修建水渠。
傍晚的时候,林越来到镇西头的医馆。医馆里,郎中正在给一个老人看病,旁边的药童忙着抓药。林越走过去,问道:“郎中,最近镇里的百姓身体怎么样?有没有什么传染病?”郎中放下手中的脉枕,笑着说道:“回盟主,最近镇里的百姓身体都很好,没有出现传染病。自从咱们设了医馆,百姓们有个头疼脑热的,都能及时来看病,比以前好多了。而且,盟主还让咱们定期给孩子们和老人检查身体,预防疾病,现在百姓们都很信任咱们。”林越点了点头:“那就好。医馆的药材够不够?要是不够,就及时跟我说,咱们再去采购。”郎中连忙说道:“够了够了,上次盟主让人采购的药材还很多,足够用了。”
从医馆出来,天色已经暗了下来。镇里的灯笼一盏盏亮起,照亮了街道。林越走在街道上,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百姓,脸上都带着安稳的笑容,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现在的安稳来之不易,需要他和所有百姓一起守护。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挑战在等待着他,但他有信心,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把黑石镇建设得更好,让北境的百姓都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回到住处,林越坐在桌前,拿出一张地图。地图上,黑石镇和周边五个村落的位置都标记得清清楚楚。林越拿起笔,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心里暗暗想道:“黑石镇只是一个开始,将来,我要把这个圈扩大,让更多的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让北境不再受蛮族的侵扰,让百姓不再流离失所。”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在地图上,也照在林越坚定的脸上。北境的夜,安静而祥和,而一场更大的变革,正在悄然酝酿。
喜欢翰土惊尘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翰土惊尘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