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逻船的灯光在海面上划出一道银线,罗令站在岸边,残玉贴着胸口,温热未散。他没回头,知道赵晓曼就站在身后几步远的地方。
第二天清晨,村文化站的投影仪亮着,水车模型被装进特制箱体,王二狗正和两个村民往货车上绑绳索。赵晓曼核对着运输清单,抬头问:“直播设备都检查过了?”
“三套机位,备用电池两组,信号中继器也带了。”王二狗拍了拍背包,“我亲自跟车。”
罗令从屋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块旧布,把残玉仔细包好,塞进贴身口袋。他没说话,只点了点头。
车到省城已是下午。展厅在会展中心二楼,入口处挂着“世界生态博览会”主视觉板。工作人员迎上来,看了眼货单,脸色微变:“这个展品,是要配合全息投影?”
“对。”赵晓曼递上技术说明文件,“投影内容是我们根据古村落遗址复原的建造过程。”
对方翻了两页,眉头皱起:“这部分得删。主办方规定,不能展示未经科学验证的虚拟影像。”
罗令接过话:“删了投影,等于删了水车的根。”
“这不是艺术展,是学术陈列。”工作人员语气冷下来,“你们的模型可以展出,但附加内容必须合规。”
赵晓曼正要解释,王二狗已经打开手机支架,架起直播设备。屏幕一闪,直播间人数瞬间跳到五万。
“各位,我们现在在博览会现场。”他对着镜头说,“有人想让我们把梦里的画面删掉,说它不真实。”
弹幕立刻涌上来——
“放投影!”
“我们信罗老师!”
“先民怎么建水车,我们就怎么播!”
罗令站在镜头前,声音不高:“昨晚我梦见了。梦见一个人蹲在溪边,拿石头画水道,画了三天。他不是为了留名,是为了让村子有水喝。这梦里的事,你们说算不算真?”
没人回应。展厅安静了几秒。
直播观看数突破二十万。主办方的协调员匆匆赶来,看了眼屏幕,低声说了句什么。工作人员迟疑片刻,点头:“可以保留投影,但只能放一次,且不能打断讲解流程。”
“一次就够了。”罗令说。
开幕式开始前半小时,展厅聚满了人。各国展区之间,青山村的展位显得朴素——没有炫光,没有电子屏,只有一座一比五的水车模型,木轴、齿轮、导槽,全用古法榫接。
赵晓曼站在展台旁,手里拿着翻译稿。王二狗守在直播机位后,手指悬在播放键上。
主持人介绍到青山村时,灯光打下来。罗令走上前,拿起讲解器。
“这座水车,不是复制品。”他说,“是我们祖辈活过的证明。”
他抬手示意。王二狗按下播放键。
投影亮起。画面从高空俯冲而下,穿过林梢,落在一条山溪边。十几个模糊身影正在搬运木料,有人用炭条在石板上画图,有人用绳子量角度。镜头推进,能看见他们用鱼鳞状的凹槽引导水流,让水击轮自然转动。
“这不是现代设计。”罗令的声音沉稳,“这是八百年前,先民靠经验摸索出的流体力学。”
他指着模型上的导流槽:“看这里,水流进来时是斜的,冲击叶片的角度刚好能最大化转动力。现代水力涡轮也是这个原理。”
赵晓曼接过话,念出古籍原文:“《工经》有载:‘顺水性者,力省而功倍。’”
台下有人举手:“这些数据有实测依据吗?”
“有。”罗令打开工具箱,取出检测仪,“现场可以拆解验证。”
他请来三位水利专家,随机选取齿轮和轴心。检测结果显示,枣木轴的年轮密度与抗压强度完全匹配长期承重需求;柞木齿轮的纤维走向与受力方向一致,磨损率极低。
“这些木料的选择,不是偶然。”专家低声说,“是经验积累的结果。”
投影继续播放。画面中,水车建成那天,村民围在溪边,没人鼓掌,没人说话,只是静静看着轮子转起来。一个孩子伸手去摸水流,笑声从梦中传来。
直播弹幕静了一瞬,随即刷满——
“这才是真正的可持续。”
“古人比我们懂自然。”
“青山村,了不起。”
就在这时,一个穿唐装的男人挤到前排,一把抢过讲解器。
“荒唐!”他声音尖利,“这些所谓‘古法’,不过是我早年发表论文中的构想!你们剽窃成果,还包装成梦境复原?”
罗令没动。赵晓曼却一眼认出那人——赵崇俨。
王二狗立刻站起身,对着直播镜头喊:“大家看清楚!这就是赵崇俨!去年想偷石碑,被我们当场抓住!他还伪造考古报告,骗国家经费!”
台下骚动起来。几名外媒记者开始拍照。
赵崇俨脸色发青:“我是省考古学会名誉专家!你们一个村教、一个代课老师,懂什么叫学术?”
罗令终于开口:“你懂不懂学术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去年修校舍时,是谁第一个爬上屋顶换瓦;前年挖排水沟,是谁半夜带着锄头去清淤。”
他看向观众席:“你们可以查记录。从我们开始直播那天起,每一场修复,每一次测量,都有影像存档。”
王二狗举起手机,点开一段视频——画面里,罗令蹲在老校舍的梁架下,手里拿着尺子,对照残玉投影比划角度。旁边是赵晓曼在记录,李国栋拄拐站在一旁点头。
另一段视频,是王二狗自己拍的:暴雨夜,罗令冒雨堵住塌方的沟口,泥水冲得他几乎站不稳,嘴里还喊着“先把石槽护住”。
视频一段接一段播放。时间线从三年前开始,清晰连贯。
展厅里没人说话了。
这时,一位穿深色西装的外国老人走上台。他是联合国环境署长,此届博览会的评审主席。
他接过话筒,声音平缓:“刚才我看了投影,也看了你们的实测数据。”他转向赵崇俨,“你说这是你的研究成果?能提供原始手稿或实地勘测记录吗?”
赵崇俨张了张嘴,没出声。
“不能。”老人摇头,“真正的研究,不在头衔里,不在论文里,而在土地上,在人们日复一日的守护里。”
他举起一份文件:“经评审团决议,青山村古水车系统,正式入选‘全球生态智慧遗产’名录。其设计理念,将纳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教材。”
台下掌声雷动。
赵崇俨猛地冲上前,还想说什么。两名安保人员迅速上前,一左一右架住他胳膊。
他被带离时回头瞪着罗令,嘴唇颤抖,却没再喊出声。
直播画面切到特写——他的脸扭曲着,袖口蹭到了展台边缘,留下一道灰印。
弹幕瞬间炸开——
“历史不给伪君子留位置。”
“真相永远比谎言走得远。”
“罗老师,我们挺你!”
罗令没看屏幕。他走到展台前,轻轻抚过水车模型的轮轴。木头被磨得光滑,转动时无声。
赵晓曼走过来,站他身边。
“他们说这是标杆。”她轻声说,“可我觉得,它只是在提醒我们——人该怎么和自然相处。”
罗令点点头。他从口袋里掏出那块布,打开,残玉静静躺在掌心。玉面微热,像被阳光晒透的溪石。
投影最后一次亮起。画面中,水车在晨光里缓缓转动,溪水哗哗流过导槽,浇进田里。一个孩子蹲在田埂上,伸手拨水,笑出声。
直播观看数突破八百万。
王二狗收起设备,咧嘴笑了:“这回,全世界都听见了。”
罗令没说话。他望着展厅的玻璃窗外,天边刚露出一丝亮色。远处城市还在沉睡,而此刻,无数手机屏幕亮着,正映出那座转动的水车。
赵晓曼忽然问:“你说,先民造它的时候,想过会被这么多人看见吗?”
罗令低头看着残玉,玉光微微一闪。
他正要开口——
展厅的灯突然闪了一下。
喜欢直播考古:我的残玉能通古今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直播考古:我的残玉能通古今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