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秦国尚未统一六国之时,他就已断定天下终将归于秦国。
但他同时也察觉到,一旦完成统一,若仍沿袭军功爵制,恐怕难以维持长久。
然而,若想对军功爵制进行改革,某种程度上便等同于与所有依赖此制度获利的人为敌。
这其中不仅包括朝中诸多武将,还有数以百万计的老秦人。
他或许有商鞅那样的眼光,却没有商鞅那样的胆魄,因此始终没有与大秦这艘看似蒸蒸日上、实则暗藏倾覆危机的巨轮绑得太紧。
即便过去曾有御史打算举荐他入朝为官,他也一再婉拒,这才得以继续留在地方。
但如今却出现了天幕这般匪夷所思的事情,而且天幕中的扶苏太子还一一指出秦国的种种弊病,甚至连大致的解决思路也一一阐明。
只要秦始皇与满朝公卿不是糊涂之人,必然会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并设法解决。
如此一来,秦国这艘巨轮反而会愈发稳固。
倘若真到了那一步,自己的未来又该何去何从,就值得重新斟酌了。
毕竟他也不甘心一辈子只做一个小小的主吏掾。
同在沛县担任狱掾的曹参也走了过来,看着萧何问道:“你怎么看?”
在县中,他与萧何素来交好,深知萧何是个难得一见的大才,自忖才智远不如对方。
因此,通常在做决定前,他都会先观察萧何的动向。
如果萧何没有行动,那他多半也不会轻举妄动。
就像当初萧何始终不肯接受咸阳的官职,他也就跟着萧何,留在了这个不起眼的小县城——沛县。
萧何轻轻摇头,叹了口气说:“再看看情况再说吧。”
“而且,你觉得我们真的还有选择的余地吗?”
“以你我的才干,若真有出头之日,不是出现在天幕的左侧,就是出现在右侧!”
“一旦你我出现在那片天幕之上,无论左右,都会引起始皇帝的注意。”
“到时候,除非我们现在就离开秦国,隐居山林,否则我们未来的命运,也只能由那位始皇帝来决定。”
“这天下,终究还是那位始皇帝的天下啊。”
曹参听后沉默片刻,随即洒脱一笑:“没有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既然如此,我也就不多想了,那就一起喝点酒,看看天幕吧!”
说着,曹参不知从哪儿摸出一坛酒,笑着朝萧何举了举。
萧何也露出了笑意,说道:“这正是我所希望的,只是不好意思先开口罢了。”
正好他此刻心里也有些烦闷,正想喝点酒解解愁。
【谈完军功爵制度的问题后,秦王嬴政望着太子扶苏继续问道:“你说巡视关中老秦人,不只是看到军功爵制度这一面,还有别的收获吗?”】
【扶苏点头回应:“第二个收获,就是目前老秦人的衣、食、住、行以及耕作方式,都显得过于简陋、匮乏。”】
【“而且,普通百姓试错的空间很小,承受失败的能力也非常有限。”】
【“所以我希望由朝廷牵头,代替百姓去承担这些试错与失败的代价。”】
【“等有了可行的成果之后,再将这些成果推广到百姓之中。”】
【“这样一来,可以降低百姓的风险,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和耕作方式。”】
【秦王嬴政沉思片刻,随后轻轻敲了敲案几,看向扶苏问:“你说百姓试错空间小、承受力差,这个判断是从哪里来的?”】
【“又为何一定要由朝廷来承担这份风险?”】
【扶苏神情认真地回答:“我在过去的《史书》中读到过,草木灰可以帮助施肥,提升土地的肥力,增加粮食产量。”】
【“而且在巡视慰问关中百姓时,我也确实见到少数人已经在使用草木灰来辅助耕作。”】
【“于是我问其他百姓,为什么不尝试使用草木灰。”】
【“有的回答说,根本不知道草木灰有这个作用。”】
【“也有的说,虽然听说过,但不知道该如何正确使用,才能真正起到增产的效果。”】
【“甚至当我详细告诉他们使用方法后,大多数人也只是沉默片刻,然后表示感谢,却仍然不愿去尝试。”】
【扶苏顿了顿,语气略显沉重:“因为他们全家来年的生计,全都寄托在那几亩田地上。”】
【“一旦田地出了差错,没了收成,他们轻则挨饿受冻,重则卖儿鬻女,才能勉强活下去。”】
【“这种代价,对他们来说实在太大,大到根本承担不起。”】
【“所以即使他们知道我说的方法有效,也愿意心动一下,但最终还是会选择稳妥的老路。”】
【“因此我认为可以在黔首聚居的地方,由朝廷设立一片耕作示范田,邀请所有黔首前来观摩,亲身展示如何运用草木灰来辅助农耕。”】
【“只要示范田的耕种取得成效,黔首们亲眼见证了按照朝廷传授的方法,使用草木灰的确能提高亩产之后。”】
【“那么来年,即便朝廷不发话,百姓也会主动前来观察朝廷是如何操作的。”】
【“到了第三年,就会有一部分敢于尝试的黔首开始效仿使用草木灰进行耕作。”】
【“一旦这些黔首在耕作中实际运用草木灰,并获得了更高的粮食收成。”】
【“那么到了第四年,几乎所有的黔首都会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耕种。”】
【“最终,所有百姓的粮食亩产都能以一种极为稳妥、低风险的方式得到提升。”】
【“如果朝廷的示范田最终失败了。”】
【“那么对于朝廷而言,也不过是损失几百亩或上千亩地的收成而已。”】
【“这样的损失,对于一个普通农户家庭来说,可能是灭顶之灾。”】
【“但对于大秦,对于我而言,这样的损失不过是一粒尘埃,微不足道。”】
【“同样的道理,普通百姓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与资源去研究如何改良农具,提升耕作效率。”】
【“但大秦与我却可以组织数百上千人,群策群力,专门去研究如何改良百姓日常所用的农具,提升耕作效率。”】
【“不需要做出太大的改进,哪怕只是小小的优化,哪怕效率只提升了一点点。”】
【“但如果将这一点点的提升应用到整个秦国,那便意味着数百万百姓的耕作效率得到了提升!”】
【“而耕作效率的提升,意味着百姓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耕种更多的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
【“放大到整个秦国,百姓的粮食产量也将随之提升。”】
【“数百万百姓的粮食收成提高一点点,那么整个秦国的粮食储备也就能多出一大截。”】
【“与这样巨大的收益相比,前期投入的人力物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不仅仅是农耕,其他诸如穿衣、饮食、居住、出行等方面,百姓也难以承担试错与改进的成本。”】
【“只有朝廷才具备这样的容错能力,能够轻松承担这些方面的研究与试验所带来的损失。”】
【“而在这些领域,哪怕取得一点小小的进步,也是整个秦国数百万百姓的共同受益,是大秦的受益,也是我的受益。”】
【“所以这些前期的投入与试错成本,只需要我与朝廷稍稍付出一些资源便可。”】
【“因此我认为,改善百姓日常生活与耕作方式的研究与尝试,应当由我与朝廷来主导承担。”】
【“因为最终的受益者,不仅是百姓,更是整个大秦,是我。”】
在看到天幕中太子扶苏展示的种种治理之道后,嬴政对他的看法已大为改观。
尤其是扶苏所在的秦国,竟然没有走向灭亡,这让他更加重视这位太子的建议。
仅凭这一点,他就愿意放下身为始皇帝的威严,认真听取扶苏的见解。
而扶苏所说也确有道理,普通百姓确实无力承担研究与试错的代价,但这并不意味着大秦与他本人也无法承受。
不过只是动用数百上千人,以及几百上千亩田地的资源罢了,即便全部投入打水漂,他也毫不心疼。
但只要取得哪怕一点成效,便能让大秦的数百万老秦人,以及来自原六国的千万百姓从中受益。
而获得这份好处的老秦百姓与原六国平民,自然也会更加支持秦国,拥护这位秦王嬴政!
这样一来,老秦人便不至于与他背道而驰,原六国百姓也会更愿意归附秦国,心甘情愿地融入大秦,成为新一代“老秦人”。
再结合此前的变法成果,两者相辅相成,他就不信将来大秦还会毁在自己人手里!
此时,天下各地的老秦百姓以及原六国平民,在听到天幕上太子扶苏说“利用草木灰辅助耕作,可以改善土地肥力,提升粮食收成”之后,全都眼前一亮!
在如今这个时代,平民大多不识字。
像农耕时节,何时该灌溉、何时该播种、何时该除草等等。
喜欢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