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能量储备下降的警告,像一根细微的刺,扎在伊拉意识的角落。她反复琢磨着“可能与宿主推动社会进步、知识传播、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正相关”这句提示。这似乎意味着,她不能仅仅依靠系统预知未来然后去“灭火”,更需要主动地去播种、去耕耘,让变革的根系更深、更广地扎进这片土地。
她暂时搁置了对“未来视野”的依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深入基层,去观察、去倾听、去总结群众在应对变革中自发创造的智慧。
在走访一个非试点公社——清水湾大队时,她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个大队在分包土地时,并没有完全打乱重分,而是根据社员的意愿和技能,形成了“粮食组”、“蔬菜组”和“养殖组”的松散联合。各组内部成员的土地相邻,便于统一耕作计划和简单的协作,比如粮食组可以联合使用大型农具,蔬菜组可以共享灌溉设施和市场信息。
这种基于自愿和地缘的“微合作”,虽然规模小,组织松散,但灵活性强,适应了刚刚分包后社员既想自主又需要互助的心理。伊拉如获至宝,她详细记录了清水湾的做法,并思考如何将这种“微合作”与她倡导的更大范围的“专业协会”衔接起来。
“也许,‘统’的层次可以更丰富一些,”伊拉在笔记中写道,“除了公社或大队层面的专业协会,还可以鼓励这种自然形成的、更小单元的‘微合作’,形成‘协会—微合作—农户’的多层次网络,让协作以更灵活、更贴近生产实际的方式存在。”
她将这个发现和思考,补充进了正在修订的《技术手册》中,并让技术服务队在培训时,向其他公社介绍清水湾的经验,鼓励大家探索适合本地的、多样化的协作形式。
初冬的第一场小雪悄然落下时,陈默如约而至。他穿着深蓝色的棉大衣,围着灰色的围巾,风尘仆仆却目光灼灼。这一次,他不再是顺路,而是专程为伊拉而来。
伊拉请了半天假,带他在地区简陋的街道上走走。雪花飘洒,落在两人的肩头。没有了工作的急切讨论,气氛反而有些微妙的沉默和紧张。
“伊拉,”陈默停下脚步,转过身,郑重地看着她,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盒子,“这是我母亲留下的,她让我交给……她认为重要的人。”他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支品相很好的英雄牌钢笔,笔帽有着暗红色的纹理。“我知道你不缺笔,但……我想把它送给你。希望它能记录下你更多的思考,和我们……共同的未来。”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山盟海誓,但这份带着家族印记和无比郑重的礼物,比任何甜言蜜语都更能打动伊拉的心。她接过盒子,指尖触碰到微凉的笔身,抬头迎上陈默紧张而期待的目光,脸上泛起红晕,轻轻点了点头:“谢谢你,陈默。我很喜欢。”
这一刻,无需再多言语。雪花无声飘落,两人并肩而行,手不知不觉牵到了一起。一种踏实而温暖的归属感,将伊拉紧紧包裹。她知道,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她找到了一个可以分享成功与失意、可以交流思想与情感的港湾。
陈默在地区待了三天。白天,伊拉忙工作,他便在招待所整理自己的研究资料,或者去农技站看看伊拉编写的《技术手册》,不时提出一些从地质学角度出发的修改建议。晚上,两人会一起吃饭,散步,交流各自领域的见闻和思考。他们谈论农村改革的深化,谈论交叉学科研究的可能,也谈论对未来的简单憧憬。
陈默的理性、沉稳和对她事业毫无保留的支持,让伊拉感到无比安心。他的到来,仿佛为她注入了新的能量。
或许是因为情感的圆满带来了心境的开阔,或许是因为她将注意力从“预知”转向了更扎实的“播种”,在陈默离开后不久,伊拉惊喜地发现,系统的能量储备竟然停止了下降,甚至微弱地回升了1%。
【检测到宿主推动的‘知识传播’(技术手册修订与推广)、‘基层创新模式总结’(清水湾微合作)产生广泛积极影响,触及更多个体认知层面。符合能量补充条件,能量储备恢复至66%。】
原来如此!伊拉恍然大悟。系统能量的来源,不仅仅是大规模的技术应用,更在于“启迪智慧”、“传播知识”、“激发创新”这个过程本身!当她帮助更多的人掌握知识、学会思考、敢于创新时,系统就能从这种群体性的认知提升中获得能量!
这个发现让伊拉兴奋不已。她立刻调整了工作思路,提出了一个“星火计划”:
1.深化技术服务队职能:不仅要传授技术,更要培养基层技术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成为本地“创新的火种”。
2.建立“经验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各公社、甚至跨地区的经验交流会,让基层的智慧相互碰撞,激发更多“清水湾”式的创新。
3.推动《技术手册》本土化:鼓励各公社在使用手册时,结合本地实际进行补充和修改,形成适合本地的“子版本”,并反馈给伊拉,不断完善母本。
这个“星火计划”的核心,就是从“我教你学”转变为“共同创造,智慧共生”。伊拉不再仅仅是一个技术推广者,更是一个创新生态的培育者。
喜欢穿成六岁傻崽后我靠系统带飞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穿成六岁傻崽后我靠系统带飞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