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京城的压力与对苏晚晴的担忧,像两条无形的绳索缠绕着我。但我深知,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自乱阵脚。我必须双线应对,既要稳住青州的发展大局,也要确保苏晚晴的安全。
在青州,我授意赵劲松,将“青州版”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计划做得更加扎实、更具吸引力。我们不再追求宏大的名号,而是沉下心来,瞄准产业链上几家技术壁垒高、市场前景好的“专精特新”企业,由我亲自带队,进行点对点的精准招商。我向他们展示临港新城优越的区位、高效的政务服务和坚定的发展决心,并承诺提供包括研发补贴、人才公寓、市场对接在内的全方位支持。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的诚意和务实打动了其中两家关键技术企业,他们同意在临港新城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虽然规模不及原先规划的产业基地,但这是依靠我们自身努力取得的突破,意义非凡。它向外界证明,即使没有省里的牌子,青州依然有能力吸引优质产业!
与此同时,我加强了对青州内部的信息管控。在一次市委常委会上,我明确提出:“当前青州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各位同志要严守工作纪律,特别是涉及重大项目和敏感信息,必须控制在最小范围。要警惕外界别有用心的打探和渗透。” 这番话,既是对所有人的提醒,也是对我自身信息的一种保护。
在个人感情方面,我与苏晚晴的联系变得更加谨慎。我减少了视频通话的频率,更多采用文字信息,且绝口不提任何具体工作,只关心她的生活和学习。我甚至委婉地提醒她,可以适当减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在京城的动态。
苏晚晴很聪明,她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但没有多问,只是更加配合。她在一次信息里说:“林别,我知道你压力大。你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你也要好好的。” 她的理解和支持,成了我疲惫时最大的慰藉。
然而,对手的攻势并未停止。几天后,一份颇具影响力的财经周刊发表了一篇深度报道,标题颇为耸动:《青州狂飙:巨额债务下的造城运动》。文章以“业内人士”和“专家”的口吻,详细“分析”了临港新城的投资规模,刻意夸大其财政风险,并隐晦地将我与之前“急功近利”的指责联系起来,暗示青州可能重蹈某些地方债务危机的覆辙。
这篇文章立刻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虽然青州本地民众大多支持发展,但外界不明真相的投资者和部分上级领导,难免会产生疑虑。
“林市长,这是有预谋的抹黑!”孙耀民拿着杂志,气愤地说。
“意料之中。”我平静地放下杂志,“他们阻止不了我们实干,就只能玩这种舆论把戏了。”
我立刻组织力量进行反击:
1. 由市财政局、发改委联合发布权威数据,以白皮书形式详细说明临港新城的投资构成、还款来源和风险管控措施,用事实回应债务质疑。
2. 邀请一批省内真正有影响力的经济学者和媒体到青州实地考察,让他们亲眼看到临港新城扎实的产业规划和建设进展。
3. 我亲自接受了一家立场相对客观的央媒地方频道采访,不谈具体数据,而是畅谈青州转型升级的必然性和我们“科学发展、量力而行”的原则,展现自信和定力。
这套组合拳打出后,舆论风波渐渐平息。许多明眼人也看出那篇报道的偏颇之处。这场舆论战,我们算是勉强打了个平手。
但接连不断的事端让我意识到,不能总是被动接招。我必须找到一个契机,既能破局,又能给幕后黑手一个警告。
这个机会,很快出现在一个意想不到的领域——文化宣传。
市委宣传部长向我汇报,省里即将举办一场大型的“改革开放成果展”,各地市都在积极筹备,展示自身发展成就。这看似是一个常规任务,但我却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机会。
“这次展览,我们青州要参加,而且要拿出最能体现我们精神面貌和改革成果的东西!”我对宣传部长说,“不要光是图片和模型,要有互动,有温度,有故事!要把我们临港新城从无到有的创业精神,把我们干部群众的奋斗姿态,生动地展现出来!”
我下定决心,要利用这个省级平台,堂堂正正地打出青州的旗帜,讲述青州的故事,用阳谋对抗阴谋,用光明驱散暗影。
就在我全力筹备参展事宜时,苏晚晴那边却传来了一个让我心头一紧的消息:她因为在进修班表现优异,被临时选调参与一项重要的外事活动报道团队。这意味着,她将接触到更高层面的圈子,也意味着,她可能离某些人更近了。
风雨未歇,反而似乎更加密集了。但我内心的信念却愈发坚定——无论面对什么,我都要守住青州这片阵地,也要守住我所珍视的一切。
喜欢官弈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官弈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