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南高速被列为省级督办项目并获得专项资金,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略显沉寂的青州政坛。这不仅是一个工程项目的胜利,更是一次政治上的有力宣告。那些曾因考察组而疏远我的目光,重新变得热切起来,甚至比之前更加坚定。
我敏锐地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势头,决定将积聚的能量导向临港新城。
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我首次系统地提出了 “临港新城区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方案”。
“同志们,青南高速的教训是深刻的!它告诉我们,因循守旧、害怕矛盾,最终只会酿成更大的苦果!临港新城是我们青州未来的希望,绝不能重蹈覆辙!”我开门见山,定下基调。
“这个方案的核心是十六个字: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独立运作、高效透明。”我详细阐述了具体构想:
1. 成立高规格的临港新城管理委员会,由我兼任主任,但下设执行副主任,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专业管理人才,赋予其相对独立的人事管理权和财政审批权(在预算框架内)。
2. 推行“标准地”出让模式。在土地出让前,就完成矿产压覆、地质灾害、水土保持、洪水影响、地震安全、气候可行性等统一评估,明确各项规划指标和控制标准,企业拿地后无需再审批,可直接开工建设,最大限度压缩权力寻租空间。
3. 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所有市级审批权限,能下放的全部下放至新城“一站式”服务中心,实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打破部门壁垒。
4. 创新投融资模式。除了积极争取省级资金和银行贷款,探索设立新城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运营。
这个方案,几乎是对传统政府主导开发模式的颠覆,其本质是 “革权力的命”,将大量原本由各部门、各级领导掌握的审批权、支配权,通过制度设计,要么交给市场,要么关进透明运作的笼子里。
可以想见,这个方案一经提出,就在会上引起了巨大争议。不少副市长和部门负责人面露难色,这等于是在割他们的“肉”。
孙耀民市长也显得十分谨慎:“林市长,这个方案……理念很超前,但步子是不是太大了?涉及这么多权限下放和体制调整,需要慎重啊。”
我早已预料到这种反应,不慌不忙地回应:“孙市长,各位同志,我知道这个方案会触动很多现有格局。但是,请大家想一想,我们青州为什么发展慢了?为什么好项目引不来、留不住?归根结底,是我们的营商环境还有差距!而营商环境的背后,就是体制机制!临港新城是一张白纸,正好可以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为我们青州未来的治理模式闯出一条新路!如果成功了,受益的是整个青州!”
我目光扫过全场:“而且,这件事,我们可以争取省里的支持。现在省里正在大力倡导‘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我们的方案完全符合省委省政府的精神!我们可以将临港新城申报为省级改革创新试验区!”
“省级试验区”这几个字,让所有人的眼睛都亮了一下。这意味政策倾斜,意味政治资本。
最终,在我的坚持和“省级试验区”前景的诱惑下,方案在政府常务会上原则通过,决定进一步完善后提交市委常委会。
我知道,真正的难关在常委会,在李振邦那里。他绝不会轻易允许这样一个削弱他及其体系权力的“特区”出现。
果然,在书记办公会上,李振邦听完汇报后,沉默良久,才缓缓开口:“想法是好的,改革勇气也值得肯定。但是,同志们,我们要考虑到青州的实际。如此大规模地下放权限,成立相对独立的管委会,会不会导致管理失控?会不会形成‘独立王国’?出了问题,谁来负责?我看,这个事情,还是要从长计议,可以先搞个简化版嘛,比如先把‘一站式’服务搞起来,其他的,慢慢来。”
他再次祭出了“稳”字诀,试图将改革扼杀在摇篮里,或者至少阉割掉其核心内容。
这一次,我没有选择在书记办公会上硬顶。我知道,那没有意义。
散会后,我直接让方韵将“临港新城区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方案”和青州市政府申请设立“省级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请示,一式多份,分别报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等关键部门。
我要 “借势而上” ,用省里的压力,来倒逼李振邦和青州市委!
我要让所有人都看到,我林别推动临港新城改革,不是为了个人权力,而是为了青州的发展大局,是符合省委省政府改革方向的!你李振邦可以否决市里的方案,但你敢公然对抗省里的改革精神吗?
这是一步险棋,一旦省里不支持,我将满盘皆输。但也是一步高棋,只要省里流露出任何肯定的意向,李振邦就将陷入极大的被动。
青州的天空,再次风起云涌。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省里的回音。这场围绕临港新城、实则是青州未来道路选择权的斗争,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
喜欢官弈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官弈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