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邦釜底抽薪的策略,确实让我陷入了短暂的困境。但我深知,在基层工作,最大的力量往往来自于民心。他可以用权力卡住资金,但他无法捂住所有人的嘴,更无法忽视沸腾的民意。
我决定不再在市委常委会的层面上与他做无谓的纠缠,而是将战场转移到更广阔的天地。
我授意方韵,以非官方的形式,联系了几家一直关注青州发展的本地网络大V和民间智库,同时让韩斌等一批对青州未来充满期待的企业家、以及跃进河治理后受益的社区居民代表,组织了一系列小范围的“青州未来发展恳谈会”。
在会上,我没有露面,但通过方韵和几位可靠的干部,将“中心城区升级与临港新城联动发展”战略的美好蓝图,以及目前因资金问题而陷入停滞的困境,以一种客观、忧虑的口吻进行了透露。
很快,网络上开始出现了一些深度分析文章:
《青州迎来历史性机遇,为何却步履蹒跚?》
《资金短缺?还是思想保守?透视青州发展战略困局》
《我们期待一个怎样的新青州?——来自基层市民的十大期盼》
这些文章没有直接攻击任何领导,而是充满了对青州未来的关切和忧思,详细阐述了战略可能带来的就业机会、城市面貌提升和生活品质改善,并与周边发展迅猛的城市进行对比,营造出一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紧迫感。
民间的情绪被迅速点燃。本地论坛、社交媒体上,充满了市民对战略的支持和对资金卡壳的质疑。
“这么好的规划,为什么没钱推进?”
“是不是又有人为了自己的乌纱帽,不顾我们青州的发展了?”
“希望市领导能听听我们老百姓的声音,别再错过机会了!”
与此同时,我指示环保局张为民,将跃进河治理的成功作为一个样板,组织了一系列“市民开放日”和“媒体体验行”活动,让老百姓亲身感受到政府为民生实事所带来的改变。我甚至在一次活动中“偶然”出现,与市民交谈,倾听他们对城市其他区域环境治理、交通改善的迫切愿望,并顺势提到,“我们有一个更大的规划,就是想彻底改变老城区的面貌,让大家的生活环境都像跃进河这边一样好,甚至更好,但这需要巨大的投入和决心……”
这番话通过媒体传播出去,进一步将宏观战略与微观的民生改善紧密联系起来,让“发展战略”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成了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期盼。
民意,这把无形的利刃,开始展现出它的锋芒。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坐不住了,开始撰写提案、建议,呼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战略,尽快解决资金瓶颈。
这股来自民间的巨大声浪,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让李振邦有些措手不及。他可以在常委会上一言九鼎,却无法忽视这来自街头巷尾的呼声。他之前占据的“稳”字诀道德高地,在“发展”和“民生”这两面更光辉的旗帜面前,开始动摇。
就在李振邦被民意弄得焦头烂额之际,另一条战线的进攻也取得了关键突破。
审计局长周海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赵磊,经过一段时间的秘密调查,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财政局下属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城投公司),在去年的一笔棚户区改造专项资金的使用上,存在重大疑点。资金并未完全用于拆迁补偿和安置房建设,而是有相当一部分,通过一家关联的建筑工程公司,流入了一个私人账户,而该账户的持有人,经查,是李爱国的小舅子!
更重要的是,有迹象表明,李爱国本人可能知情,甚至参与了利益的分配。
“林市长,这是初步的证据链。”周海将一份厚厚的材料放在我桌上,神色严肃,“虽然还不能直接证明李爱国受贿,但违规挪用专项资金、利益输送的嫌疑非常大!足够对他进行立案审查了!”
我看着这份沉甸甸的材料,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这既是扳倒李爱国的利器,也可能成为彻底激怒李振邦、引发最后摊牌的导火索。
是时候了吗?
我拿起红色保密电话,准备向宋秘书长和省纪委王建峰书记做一次详细的汇报。动一个财政局长,尤其是在这个敏感时期,必须得到省里的支持和授权。
李振邦,你用“釜底抽薪”卡我脖子,就别怪我“掘地三尺”挖你墙脚了!这场围绕青州未来发展主导权的斗争,已经到了图穷匕见的时刻。
喜欢官弈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官弈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