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光交代下来的任务,迅速得到了落实。由省委办公厅和政研室牵头,联合省政府应急办、发改委、财政厅、水利厅、住建厅等多个部门,组成了一个“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文件起草专班。林别作为专班成员之一,名列其中。
这个消息在省委大院的小圈子里不胫而走,再次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一个刚来半年多、资历尚浅的生活秘书,竟然能参与到如此重要的省级政策起草工作中,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强烈的信号。不少人开始重新审视“张伟”这个年轻人,以及他与陈国光书记的关系。
林别自己则保持着绝对的清醒。他深知,这既是机遇,更是考验。在专班里,他资历最浅,职务最低,必须摆正位置,谨言慎行。
第一次专班会议在省委办公厅的一间会议室举行。主持会议的是宋清河秘书长,参会的有政研室主任、几位相关厅局的副职领导,以及像林别这样的具体工作人员。会场气氛严肃。
宋清河首先传达了陈国光书记的指示精神,强调了吸取南川教训、补齐短板弱项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然后,各位领导和专家开始发言,讨论文件的框架和重点内容。
林别坐在靠墙的位置,认真地听着,记录着。他发现,讨论很快陷入了一种熟悉的模式:各部门都在强调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争取在文件中更多地体现本部门的职责和诉求。应急办强调统一指挥的重要性,财政厅强调资金保障和绩效管理,水利厅强调防洪工程建设,住建厅强调房屋抗震设防……虽然都围绕着应急管理,但视角难免有局限,甚至隐含着部门利益的博弈。
轮到林别发言时,他并没有急于抛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先谦逊地表示自己是来学习的,然后结合南川一线的亲身经历,提出了几个具体的问题,引导大家思考:
“各位领导,我在南川时注意到,初期信息混乱是一个大问题。比如,灾情数据、物资需求、救援力量分布,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往往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我们在设计新的应急体系时,能否建立一个跨部门、扁平化的信息共享和指挥平台,确保决策者看到的是同一张‘态势图’?”
“还有,基层能力的短板非常明显。很多乡镇干部有热情,但缺乏专业的应急知识和技能。我们的体系设计,如何能真正‘下沉’,加强对基层的培训、演练和资源支持,而不仅仅是省里、市里建一套漂亮的系统?”
“另外,灾后重建涉及面很广,不仅仅是修路建房,还包括产业恢复、心理援助、社区重建等。我们的应急管理体系,是否可以考虑与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更好地衔接,建立‘防灾—减灾—救灾—恢复重建’的全链条机制?”
他的发言,没有涉及任何部门利益,完全是从提升整体效能、解决一线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他提出的“信息共享平台”、“能力下沉”、“全链条机制”等概念,既切中要害,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会场出现了短暂的安静。几位厅局领导交换着眼神,政研室主任则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林别提出的这些问题,确实点到了当前应急管理工作中一些深层次的症结。
宋清河秘书长点了点头,看向林别目光中带着赞许:“小张同志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很有针对性。特别是信息共享和基层能力建设,确实是关键。请政研室的同志把这些思路吸纳进去,在框架设计时重点考虑。”
接下来的讨论,开始更多地聚焦于如何解决这些系统性问题,部门利益的色彩淡化了不少。林别虽然没有再主导发言,但他适时提出的几个问题和建议,成功地引导了讨论的方向,也让与会的领导和专家们,对他这个年轻的秘书刮目相看。
在后续的文件起草过程中,林别主要负责提供一线案例支撑和对初稿提出修改意见。他工作极其认真,每一个数据的引用,每一个案例的描述,都力求准确、翔实。他提出的修改意见,也大多是从提升文件的操作性和针对性角度出发,言之有物,逻辑清晰。
他的踏实、专业和务实作风,逐渐赢得了起草专班大多数成员的尊重和认可。就连最初可能对他抱有疑虑的个别厅局干部,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年轻人确实有真才实学,并非全靠领导赏识。
就在林别全身心投入到文件起草工作中时,一场针对他的、意料之中的“风波”,也开始悄然酝酿。
这天,林别在食堂吃午饭时,隐约听到邻桌几个其他部门的干部在低声议论。
“……听说了吗?综合一处那个张伟,这次可是露了大脸了,都进政策起草班子了!”
“啧啧,真是朝中有人好做官啊!这才来了多久?”
“人家可是跟着书记从枪林弹雨里出来的,能一样吗?”
“话不能这么说,能力还是有的吧?不然书记能那么看重?”
“能力?哼,秘书工作做得好,不代表就能搞政策研究!我看啊,就是运气好,碰上了……”
议论声中,羡慕、嫉妒、质疑兼而有之。林别面无表情地吃完碗里的饭,起身离开。他知道,这种议论无法避免。自己升迁太快(相对而言),又深得主要领导信任,必然会招致红眼和非议。
然而,更实质性的麻烦,很快找上门来。
这天下午,林别被赵志明叫到了办公室。
赵志明坐在办公桌后,脸上挂着公式化的笑容,但眼神里却没什么温度。
“小张啊,坐。”赵志明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林别坐下,心中警惕。
“听说你在起草专班那边干得不错?宋秘书长和政研室的领导都表扬你了。”赵志明看似随意地说道。
“都是领导指导和同志们帮助,我只是做了一些辅助性工作。”林别谨慎地回答。
“嗯,谦虚是好事。”赵志明话锋一转,“不过呢,处里最近工作也比较忙,好几个大材料要得很急。你毕竟是处里的人,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处里的工作上。起草专班那边,毕竟只是临时性任务,参与一下,开阔眼界就行了,不要本末倒置。”
他拿出一份文件,递给林别:“这是一份关于下半年工作要点的起草任务,时间紧,任务重,你牵头弄一下,下周一我要初稿。”
林别接过文件一看,这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涉及面广,要求又高,正常情况下一个团队也需要一周多时间才能完成初稿。赵志明让他一个人在下周一前完成,这分明是故意刁难,想把他拖在处里的琐碎工作中,无法在起草专班发挥更大作用。
林别心中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赵处,这个任务很重要,我一定尽力。不过,起草专班那边,是书记亲自交代的任务,宋秘书长也要求我必须全程参与,保证时间和精力。您看,处里这个任务,能不能协调一下,或者安排其他同志分担一部分?”
他直接把陈国光和宋清河抬了出来,点明起草专班任务的政治优先级。
赵志明脸色一沉:“小张,你这是什么态度?处里的工作就不是书记关注的工作了吗?年轻人,不要刚有点成绩就翘尾巴,要懂得服从组织安排!”
他试图用大帽子压人。
林别不为所动,语气依旧平和,但态度坚决:“赵处,我绝对服从组织安排。但两项任务都是重要工作,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为了保证工作质量,不辜负领导的期望,我恳请处里能统筹考虑,否则两边都可能耽误。如果您觉得我无法同时胜任,我可以向孙秘书或者宋秘书长请示,看如何协调更为妥当。”
他这话软中带硬,既表明了困难,又暗示如果赵志明强行压任务导致起草专班工作受影响,他将向上反映。
赵志明被将了一军,脸色变幻不定。他当然不敢真的让林别去找孙莉或宋清河,那等于承认自己管理无能,甚至有意干扰书记关注的工作。
他深吸一口气,强压下怒火,挥了挥手:“行了行了,处里的事我再安排吧!你先把专班的工作做好!出去吧!”
“是,赵处。”林别站起身,平静地退出了办公室。
关上门,他都能感觉到背后那两道几乎要喷出火来的目光。
他知道,自己和赵志明的矛盾,已经彻底公开化、表面化了。这次虽然顶了回去,但赵志明绝不会善罢甘休,未来肯定还会找其他机会给自己使绊子。
然而,林别并不畏惧。经过南川的淬炼和起草专班的锻炼,他的根基已经更加牢固,心态也更加沉稳。他清楚地知道,只要自己紧紧抓住陈国光这条主线,持续创造价值,赵志明之流的刁难,终究只是疥癣之疾。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继续在起草专班扎扎实实地工作,拿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同时,更加小心地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明枪暗箭。
新的舞台已经展开,聚光灯下,固然风光,但也意味着更多的关注和更激烈的竞争。他必须步步为营,才能在这风云际会的省委大院里,真正站稳脚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喜欢官弈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官弈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