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尔海姆的清晨被鲁尔河上的薄雾笼罩。
何雨柱将奔驰车停在河畔一处僻静的观景台,从这里可以望见对岸庞大的火电厂建筑群。
巨大的冷却塔蒸腾着白色水汽,输电线铁塔如同钢铁森林般向远方延伸。
这座电厂不仅为鲁尔区提供电力,更是一个展示德国能源技术的活态博物馆。
他今天的目标并非让这座电厂停止运转,而是获取其中最关键的技术精华。
经过前几日的观察,他已经锁定了一个绝佳的机会——电厂正在对一台服役二十年的蒸汽轮机进行“预防性大修“。
这台机器虽然老旧,但其设计图纸和制造工艺代表着德国战前能源工业的巅峰水准。
而且由于即将被新型机组替代,相关的技术档案管理也最为松懈。
何雨柱步行穿过河上的铁桥,在电厂围墙外百米处的一排柳树下驻足。
这个位置经过精心选择,正好能够覆盖电厂的技术档案室和正在维修的汽轮机车间。
他取出一本书籍,假装在晨读,实则感知已经悄然展开。
在技术档案室的地下库房里,他的感知锁定了一套用牛皮纸精心装订的蒸汽轮机设计图纸。
这些图纸不仅包括机组的总装图,更有叶片造型、汽缸铸造等关键部件的详细工艺说明。
旁边的书架上,存放着厚达数册的热力计算书和振动特性分析报告,记录着这台机器从设计到改进的全过程。
与此同时,在维修车间里,工人们正在拆卸汽轮机的转子。
何雨柱的感知仔细扫描着每一个部件:
经过精密加工的叶片、特殊的密封结构、还有那根需要特殊工艺锻造的主轴。
这些实物与图纸相互印证,构成了完整的蒸汽轮机制造技术。
更令他惊喜的是,在档案室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还发现了一套电厂整体设计蓝图,包括热力系统、电气主接线、甚至还有一套备用的控制系统图纸。
这些资料虽然不直接属于“工业母机“的范畴,但却是能源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所有目标都在感知范围内,时机恰到好处。
就在这时,电厂突然响起消防演习的警报声。
这是季度例行演习,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开始向指定区域集合。
几乎在同一时刻,维修车间里一台行车在吊装部件时触发了安全限位器,发出刺耳的蜂鸣声,吸引了现场监督人员的全部注意力。
就在这片由演习和意外共同制造的短暂混乱中,档案室里的技术图纸、计算书,以及车间里那些被拆卸下来的关键部件,全都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整个过程干净利落,甚至连正在转子旁工作的工程师都没有立即察觉异常。
何雨柱合上书本,沿着河岸缓步离开。
他的步伐从容不迫,与周围匆忙赶往演习地点的工人们形成鲜明对比。
当他回到奔驰车上时,电厂的演习才刚刚进入高潮部分。
驶离米尔海姆的路上,他注意到电厂的烟囱依然在稳定地排放着水蒸气。
技术资料的失踪可能要等到下一次设备大修时才会被发现。
事实上,直到三天后,电厂的档案管理员才在例行清点时发现了异常。
但由于这些资料对应的是即将淘汰的老旧机组,管理员只是简单地在记录本上标注“资料已归档至总厂“,并没有深究。
而维修车间那边,工人们则互相指责,都认为是对方把拆下的部件送到了错误的维修点。
这场“能源蓝图的消失“最终以典型的官僚方式收场:
相关部门互相推诿,最后决定直接订购新型机组替代,不再追查那些“过时技术“的下落。
而此时,何雨柱的静止空间里,一套完整的蒸汽轮机制造体系已经成型。
从设计图纸到实物部件,从热力计算到振动分析,每一个细节都被完美保存。
这些技术虽然源自一台即将退役的机组,但其蕴含的工程智慧却能够为任何一个工业体系提供可靠的能源基础。
当奔驰车驶入杜塞尔多夫的城区时,何雨柱的思绪已经转向了下一个目标:
这座城市以仪器仪表和自动化控制技术闻名,而这些正是让所有工业母机高效运转的“神经中枢“。
杜塞尔多夫的天空呈现出与鲁尔区其他城市不同的明净。
这座坐落在莱茵河畔的城市,在战后迅速转型为德国的贸易与服务业中心,但它的工业血脉依然在精密制造领域静静流淌。
何雨柱驾驶着奔驰车穿过国王大道,最终停在了一座外表低调的六层建筑前。
这里是德国仪器仪表工业协会所在地,也是整个西部地区精密测量技术的交流中心。
他选择在午后两点抵达,这个时间大楼里的人员最为稀疏。
协会的一楼正在举办一个小型的精密仪器展览,展出成员企业的最新成果。
何雨柱以参观者的身份登记入内,目光快速扫过展台:
数字式千分尺、新型光学比较仪、自动记录式测温仪??
这些都是德国精密工业的最新结晶。
但他的真正目标在更高的楼层。
借助参观展览的掩护,他的感知领域悄然展开,如同精细的梳子般梳理着整栋大楼。
在三楼的技术资料室,他发现了协会收藏的全套德国工业标准(dIN)测量规范。
这些装订成册的文件详细规定了从基础尺寸测量到复杂形位公差的所有准则。
四楼的仪器校准中心更加珍贵。
这里存放着协会的基准测量设备:
一套完整的光学平晶、标准量块组,以及一台罕见的蔡司万能测量显微镜。
旁边的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这些设备的校准历史和使用规范。
最令人惊喜的发现是在五楼的研发实验室。
这里正在进行新型传感器技术的研发,工作台上散落着应变片原理图、温度传感器校准曲线,以及几份标记着“机密“的自动控制理论研究报告。
这些资料代表着德国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最前沿探索。
所有目标都在感知范围内,时机恰到好处。
就在这时,大楼的消防警报突然响起。
原来是二楼的一个实验室在进行焊接演示时触发了烟雾探测器。
工作人员熟练地开始疏导参观者撤离,整栋大楼陷入短暂而有序的混乱。
就在这个完美的时机,何雨柱完成了他的行动。
技术资料室的标准规范、校准中心的基准设备、研发实验室的技术资料,全部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当其他参观者还在楼梯间缓慢移动时,他已经随着人流走出了大楼。
喜欢四合院之穿成傻柱各国浪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四合院之穿成傻柱各国浪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