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四的阴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新风服装店”每个人的心头。陈远当晚真的抱了床旧被子,在店里用木板临时搭了个铺位住下了。林凡没有阻止,他知道现在不是逞强的时候,安全是第一位的。
夜里,林凡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赵国华那张不怒自威的脸和赵老四凶狠的眼神在他脑中交替出现。他反复咀嚼着赵国华白天说的话——“个体经济是新生事物,我们政府是支持的。”
这句话,是官样文章,还是某种信号?赵国华的出现,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林凡倾向于后者。一个区工商科的科长,恰好在自己小店被骚扰时出现,又恰好认识赵老四并能轻易斥退他,这绝非偶然。
“借势…”黑暗中,林凡的眼睛亮了起来。他想起前世商海浮沉中的一个重要心得:小商人要生存,不仅要会做生意,更要懂得审时度势,善于借助政策和权威的力量来保护自己。赵国华,或许就是他眼下可以借用的“势”。
但如何“借”?直接送礼讨好?风险太大,也容易让人看轻。必须找一个自然、得体,又能体现自身价值的方式。
第二天一早,林凡没有急着开店,而是先去了一趟邮局,买了几份最新的《经济参考》和《市场报》。回到店里,他仔细翻阅,重点关注关于个体经济政策和南方沿海地区改革动向的报道。果然,有几篇文章提到了要“解放思想,支持城镇个体经济发展”,虽然语气谨慎,但导向是积极的。
林凡心中有了计较。他找来纸笔,伏在柜台上,开始写信。不是告状信,也不是求助信,而是一封以“江州市个体劳动者”身份写的、关于如何“搞活个体经济、方便群众生活”的几点不成熟建议。信中,他结合自己开店的实际体会,委婉地提到了个别社会闲散人员干扰正常经营的现象,但重点落在如何规范管理、引导个体经济健康发展上。措辞谦逊,逻辑清晰,引用了报上的观点,最后落款“新风服装店 林凡”。
他打算把这封信,连同几份划了重点的报纸,一起“呈送”给赵国华科长。目的不是告状,而是展示自己是一个“有思想、顾大局、懂政策”的个体户,值得被关注和“支持”。
中午时分,林凡估摸着机关单位快午休了,便带着信和报纸,来到了区工商科所在的办公楼。这是一栋老式的三层苏式建筑,走廊里弥漫着淡淡的墨水味和灰尘气息。
他找到挂着“企业管理科”牌子的办公室,深吸一口气,敲了敲门。
“请进。”里面传来一个沉稳的声音。
林凡推门进去,办公室不大,摆着四张办公桌,只有赵国华一人在伏案写着什么。看到林凡,他略显惊讶,随即恢复了平静:“哦?是小林同志?有事?”
“赵科长,打扰您休息了。”林凡恭敬地走上前,将信和报纸双手递上,“昨天多谢您解围。这是我一点不成熟的想法,结合我开店的实际和看报纸的体会写的,关于怎么更好发展咱们区个体经济的,请您批评指正。”
赵国华更加惊讶了,他接过材料,没有立刻看,而是打量着林凡,目光中带着审视和一丝好奇。一个年轻的个体户,不仅没来哭诉告状,反而送来一份“建议书”?这有点意思。
“坐吧。”赵国华指了指对面的椅子,自己则翻开那封信,浏览起来。他看得很仔细,眉头时而微蹙,时而舒展。
林凡安静地坐着,心里有些忐忑,但更多的是期待。
几分钟后,赵国华放下信,又翻了翻那几份划了重点的报纸,然后看向林凡,眼神里多了几分意味深长:“小林同志,没想到你对政策还挺关心。这信里写的…有点见地。特别是提到要用发展来解决管理中的问题,这个思路是对的。”
林凡心里一松,连忙谦虚地说:“赵科长过奖了,我就是瞎琢磨,班门弄斧了。主要是觉得,现在政策好了,我们个体户就想安安稳稳做点生意,服务街坊邻居,也给国家增加点税收。可有时候…唉,就怕有些人不理解,来捣乱,影响不好。”他点到为止,没有具体提赵老四。
赵国华是何等精明的人,自然听出了林凡的弦外之音。他沉吟片刻,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敲:“你的意思我明白。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中央是支持的。对于合法经营、照章纳税的个体户,我们工商部门有责任保护其合法权益。至于极少数干扰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法分子…”他顿了顿,语气加重,“自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但林凡听出了承诺的味道。他要的就是这个态度!
“谢谢赵科长!有您这句话,我们就放心了!我们一定遵纪守法,好好经营,绝不给您添麻烦!”林凡适时地表态。
赵国华点了点头,脸色缓和了些:“嗯,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把你那个店经营好,做出个样子来,也是对政策的支持。以后有什么困难,或者好的建议,可以直接来找我。”这算是给了林凡一个明确的通道。
“一定一定!谢谢赵科长!”林凡知道该告辞了,起身再次道谢,恭敬地退出了办公室。
走出工商科大楼,午后的阳光照在身上,林凡感觉心中的阴霾散去了大半。这次“借势”,比他预想的还要顺利。赵国华的态度说明,至少在政策层面,个体经济是被允许甚至被鼓励的,而赵国华本人,也愿意在规则内,给一个“懂事”的个体户一定的关照。这就足够了!
回到店里,林凡把情况简单跟陈远和孙姨说了说,让他们安心经营,不用过分担心赵老四。两人听说林凡去了工商科,还得到了赵科长的“勉励”,都又惊又喜,心里踏实了不少。
接下来的几天,风平浪静。赵老四那伙人果然没有再出现,不知道是被赵国华警告了,还是在憋着什么坏。林凡不敢掉以轻心,让陈远晚上依旧住在店里,但他自己的精力,已经更多地投向了生意本身。
有了相对安全的环境,林凡开始更大胆地推行他的计划。他利用再次从服装厂淘来的便宜布料,让母亲尝试制作了几款更时尚的春秋装,比如带腰带的风衣式外套、小立领的夹克衫,甚至根据模糊记忆,仿制了几件后来流行的“滑雪衫”雏形(用的是腈纶棉内胆)。这些款式更加新颖,价格也更高,试探着市场的接受度。
同时,他和苏晚晴的合作也更加深入。苏晚晴不仅继续充当“模特”和款式顾问,还通过她的同学关系,帮林凡联系到了百货公司针织柜组的负责人,牵线让林凡看到了几款即将到货的上海产新式毛衣和围巾样品。林凡凭借眼光,果断决定吃下一小批货,放在店里作为高端搭配品销售,进一步丰富了品类。
“新风服装店”在城西一带的名气越来越响,甚至开始有住在其他区的年轻人专门找过来买东西。林凡谨慎地控制着扩张速度,坚持“款新质优”的策略,避免陷入低端价格战。他深知,根基未稳,盲目扩张是取死之道。
一个月后,一个消息悄悄在个体户圈子里流传开来:赵老四因为参与一起打架斗殴和敲诈勒索案,被派出所抓了,可能要关上一段时间。
听到这个消息时,林凡正在和苏晚晴讨论下一批冬装的设计图。他愣了一下,随即恢复了平静。他并不天真地认为这是因为自己的“信”起了多大作用,这更可能是赵老四多行不义必自毙,撞到了严打的风头上。但无论如何,一个眼前的威胁暂时解除了。
“看来,能清净一段时间了。”苏晚晴也听说了消息,轻声对林凡说。
“嗯。”林凡点点头,目光却看向窗外熙攘的街道。他知道,赵老四倒了,可能还会有张老四、李老四冒出来。政策的风向也并非一成不变。真正的挑战,永远在于自身是否足够强大。
这次危机,让他深刻认识到,在这个充满机遇与风险的时代,要想真正立足,除了商业头脑,更需要政治智慧和人脉网络。而这一切,都需要他一步步去经营,去积累。
“借势”成功,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他需要让自己成为一股不容小觑的“势”。他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的地方。第一卷的故事,在危机化解与初步成长的基调中,渐渐接近尾声,但林凡的商业征程,才刚刚拉开波澜壮阔的序幕。
喜欢重回85年代开局截胡百万订单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重回85年代开局截胡百万订单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