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天空,仿佛被焊住了一般,湛蓝得没有一丝云彩。
烈日如同巨大的熔炉,无情地炙烤着大地。
铁狼关内外,原本长势喜人的庄稼,此刻大多蔫头耷脑,叶片卷曲,泛出令人心焦的枯黄。
土地龟裂出纵横交错的纹路,踩上去硬邦邦的,扬起一阵呛人的尘土。
“将军,再不下雨,今年这收成……怕是保不住三成了。” 苏文指着远处大片枯黄的田垄,声音沉重,眉头紧锁。
他手中拿着各地送来的旱情简报,情况无一例外地严峻。
张三金蹲下身,抓起一把干得发烫的泥土,在指间捻成粉末,看着它随风飘散。
他的脸色同样凝重。
好不容易实现的粮食自给,眼看就要被这场罕见的旱灾摧毁。
民心刚刚安定,若因饥荒再生乱象,后果不堪设想。
“老天爷不给活路,咱们就自己找活路!” 张三金猛地站起身,目光锐利地扫过焦渴的土地,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脑海,“地上没水,地下呢?”
“地下?” 苏文一愣,有些不解,“将军是说……掘井?”
“不错!打井!” 张三金语气斩钉截铁,“我早年……曾听游方老人提及,地下亦有水脉,如同人体血脉,深藏于土层之下。
只要找到水脉,深掘下去,必能得水!”
这个想法在当下堪称惊世骇俗。普通百姓挖井,多是浅尝辄止,碰运气寻些浅层渗水,成功率低,水量也小。
像张三金所说的,主动寻找“水脉”并深挖,需要极大的魄力和投入。
苏文沉吟道:“将军,掘井之事,古已有之,然耗时费力,成败难料。
尤其深井,更是艰难。且如何判定何处有水脉?若盲目挖掘,徒耗人力物力……”
“总不能坐着等死!” 张三金打断他,眼神坚定,“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苏先生,你立刻组织人手,查勘地势!
凡低洼之处、草木尤其茂盛之地、或是冬季积雪最先融化之处,皆可能是水脉浅藏之征兆!优先在这些地方试挖!” 这是他结合前世模糊的地理知识和当下观察能想到的土办法。
他随即下令召集各营将领和民夫管事。
会议上,当张三金提出要大规模打井时,不出所料地引来了质疑。
王麻子第一个嚷嚷起来:“将军,打井?那得挖到猴年马月去?弟兄们操练都累个半死,哪还有力气去挖土?
还不如省点力气,等着老天爷下雨!”
连一向沉稳的赵铁柱也面露难色:“将军,挖井确是苦役,而且……十井九空,若是白费力气,恐伤士气啊。”
张三金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等着下雨?若是老天爷一直不下呢?眼睁睁看着庄稼死光,看着大家饿肚子?甚至再次易子而食?!”
他提到“易子而食”,让所有人心中一凛,想起了那段不堪回首的惨痛经历。
“挖井,是苦,是累,可能还会失败!” 张三金提高声音,“但这是我们现在唯一能主动去做的事情!
是在为我们自己,为我们的父母妻儿,拼一条活路!十井九空?那我们就打一百口井!一千口井!只要有一口能出水,就能救活一片地,就能让更多人活下去!”
他看向一直沉默的王老铁(老铁匠):“老王,你带人,想办法改进掘井的工具!现有的镐头、铁锹效率太低!看看能不能弄出更趁手、更坚硬的家伙事!”
王老铁重重一拍胸脯:“将军放心!俺回去就琢磨!保证不让家伙事拖后腿!”
张三金又看向苏文和各民夫管事:“苏先生,你统筹全局,划分区域,分派任务。
将所有能动弹的人都组织起来,军民协作,轮班开挖!告诉所有人,打出水者,重赏! 参与掘井者,口粮加倍!”
“诺!” 众人见张三金决心已定,且道理也说得通,纷纷领命。
命令下达后,整个幽铁防线如同一个巨大的工地,被动员起来。
在苏文划定的疑似水脉区域,一个个井架被立了起来。
士兵们脱下盔甲,换上短褂,与民夫们一起,挥舞着改进后的重镐和铁锹,喊着粗犷的号子,向坚硬的地下发起挑战。
“嘿——呦!嘿——呦!”
号子声在干涸的土地上回荡。汗水如同溪流,从古铜色的脊背上淌下,滴入干裂的泥土,瞬间便被吸收。
尘土飞扬,弥漫在空气中,与汗水混合,在每个人脸上、身上糊了厚厚一层。
过程远比想象的艰难。
最初挖掘的几口井,有的挖了数丈深,只见干土,不见半点湿气,只能无奈放弃,极大地挫伤了人们的积极性。
但张三金和苏文不断巡视,鼓励,并且兑现承诺,对哪怕只是挖到一点湿泥的井队也给予奖励。
转机出现在第七天。
一个由老兵和年轻流民组成的混合井队,在一处低洼的、曾经芦苇丛生的地方芦苇早已枯死,挖到近三丈深时,负责在井下挖掘的狗蛋,一镐下去,感觉泥土变得异常粘稠湿润!
“有湿土!下面是湿的!” 狗蛋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仰头朝着井口嘶喊。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开!所有人都围了过来,屏住呼吸。
继续向下挖掘,泥土越来越湿,甚至开始渗出水珠!
当挖到约四丈深时,一股细流终于从井壁的缝隙中汩汩涌出,虽然不大,却清澈无比!
“出水啦!出水啦!!”
井上井下,瞬间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人们相拥而泣,仿佛挖出的不是水,而是活下去的全部希望。
张三金闻讯赶来,看着那不断汇聚、渐渐在井底形成一汪清澈的井水,他紧绷了多日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他亲自用木桶吊起第一桶水,清澈甘冽。
“传令!以此井为范,加速挖掘!所有井队,皆赏!” 他高声下令。
第一口深井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所有人的士气。
人们看到了希望,挖掘的热情空前高涨。随后,第二口、第三口……越来越多的深井被打了出来。
虽然并非每一口都成功,但成功率远远超过了“十井九空”的旧论。
清澈的井水被一桶桶吊上来,通过肩挑车拉,灌溉到临近干枯的农田里。
枯萎的青苗得到了救命之水,渐渐重新挺立,焕发出生机。
喜欢穿越到古代当农民?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穿越到古代当农民?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