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营茶厂有意合作的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林家岭茶叶合作小组内部激起了远比供销社刁难时更为复杂的波澜。最初的狂喜和激动过后,冷静下来的林国栋和几位核心成员,都清晰地感受到了这份机遇背后沉甸甸的分量。
“国营茶厂……那可是大单位,机器轰隆响,里面都是技术员。”李老栓在得知消息后,既兴奋又有些畏缩,“咱们这土灶台炒出来的茶,人家能看得上?会不会要求特别高?”
赵姓茶农也附和道:“是啊,听说他们做茶,都是一套一套的规矩,跟咱们这凭手感的不一样。合作开发新产品?咋开发?不会是想要咱们的方子吧?” 最实际的问题被提了出来,涉及到核心技艺的保密与共享,这是合作小组之前从未面对过的敏感议题。
连一向支持林家的李老栓,心里也打起了鼓。之前对付供销社,是同仇敌忾,一致对外。而面对国营茶厂这种“高大上”的合作伙伴,一种源于自身“土气”的自卑感和对未知规则的恐惧,悄然蔓延。
爷爷林大山的态度则更为微妙。他对自己的手艺有绝对的自信,但“合作开发”这个词,让他本能地警惕。他担心的是外行指导内行,担心的是林家几代人心血凝结的独特工艺,在所谓的“标准化”、“工业化”过程中被改得面目全非,失去了灵魂。
“跟他们合作,是不是得用他们的机器?按他们的时间来?”爷爷闷闷不乐地对林国栋说,“这茶,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火候差一点,味道就千差万别。机器能懂这个?”
家庭内部的担忧,与合作小组内部的疑虑交织在一起,让林国栋倍感压力。他知道,这次合作如果成功,合作小组将实现质的飞跃;但如果处理不好,内部可能先出现裂痕。
林薇察觉到了大人们凝重神色下隐藏的焦虑。她明白,这次挑战的核心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是手工艺的感性与工业化的理性之间的磨合。她需要引导家人看到互补的可能,而非对立。
她拿起爷爷炒茶用的锅铲和一块积木(代表机器),摆弄着说:“爷爷的锅铲像巧手,能让茶叶跳舞,变出好多味道。机器像大力士,能一下子揉好多好多茶叶。要是巧手告诉大力士怎么揉得更好,大力士帮巧手干累活,是不是就能做出又好看、又多的好茶啦?”
她将合作比喻成“巧手”与“大力士”的配合,强调优势互补,弱化了对抗性。
林国栋决定,不能回避问题,必须主动面对。他先是召集合作小组核心成员开了一次坦诚的会议。
“各位叔伯,”林国栋开门见山,“国营茶厂找我们合作,是机遇,也是考验。人家看上的是咱们茶的特色,但肯定也有他们的要求和标准。咱们不能妄自菲薄,觉得咱的东西土,也不能固步自封,觉得老法子就是最好的。”
他首先肯定了大家的担忧是正常的,然后引导大家思考积极面:“大家想想,如果咱们的茶,能借助茶厂的渠道和技术,变得更稳定、更卫生、包装得更漂亮,是不是能卖到更远的地方,卖上更好的价钱?这对咱们每个人不都是好事吗?”
李老栓想了想,点头道:“理是这么个理。就是……心里没底。”
“没底,咱们就去摸清楚底!”林国栋语气坚定,“我提议,咱们主动邀请茶厂的技术员来咱们这儿实地考察,也去茶厂参观学习。咱们亮出家底,也看看人家的要求。合作是双向的,谈得拢就干,谈不拢,咱们也不损失什么,至少开了眼界!”
这个开放、主动的态度,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与其猜疑,不如接触。
林国栋通过张副局长,向国营茶厂发出了邀请。茶厂方面很快回应,派出一位姓刘的中年技术员和一位年轻助手前来考察。
考察那天,林家岭合作小组如临大敌。爷爷拿出了看家本领,现场演示了从采摘到炒制的全过程,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刘技术员看得非常仔细,不时提问,问题都很专业,涉及到茶树品种、土壤成分、炒制时锅温控制范围等,有些问题连爷爷都只能凭经验回答,说不出具体数据。
考察结束后,刘技术员给出了初步反馈,态度很诚恳:“林老的手艺确实精湛,茶叶的风味独特性非常突出,这是我们厂里产品所缺乏的。但是,”他话锋一转,“从工业化生产的角度,有几个问题:一是依赖人工,产量和稳定性难以保证;二是缺乏量化标准,比如锅温、揉捻力度,全靠经验,难以复制;三是卫生条件和包装,距离商品化还有差距。”
这些话,虽然直接,但句句在理,让林家父子和小组成员都心服口服,也明确了差距所在。
随后,林国栋和爷爷等几人受邀参观了国营茶厂。高大的厂房、轰鸣的机器、穿着白大褂的工人、严格的流水线……这一切都让他们深感震撼,也真切地感受到了现代化生产的威力与局限——茶叶整齐划一,却似乎少了些灵气。
参观结束后,双方坐下来初步洽谈。刘技术员提出了合作设想:由合作小组提供优质茶青和核心工艺指导,茶厂负责部分精加工、标准化包装和新产品研发,利润按比例分成。同时,茶厂可以派员指导合作小组提升初加工环节的标准化水平。
这个方案,既尊重了合作小组的核心价值,又发挥了茶厂的优势,显得公平合理。
合作意向初步达成,接下来便是具体的磨合,而这其中最大的挑战,落在了爷爷林大山身上。
茶厂派来指导标准化生产的,是一位刚从专科学校毕业的年轻技术员,小张。小张理论知识丰富,充满干劲,但缺乏实践经验,说话做事带着一股学生气的理想化和固执。
他一来,就拿着本子和温度计,要求爷爷炒茶时必须将锅温控制在“185-195摄氏度”之间,揉捻时间要精确到“秒”,还带来了一套简单的检测工具,要测茶叶的水分含量。
这一套,对凭着手感和经验炒了一辈子茶的爷爷来说,简直是捆着手脚跳舞,浑身不自在。
“185度?我这手一贴锅就知道够不够火候,要那铁疙瘩(温度计)干啥?”爷爷第一次尝试按小张的要求做,手忙脚乱,火候反而掌握得不如以前,炒出的茶香气差了不少。他气得把锅铲一扔,蹲在门口生闷气。
小张也很委屈,觉得老爷子不尊重科学,固执守旧。
矛盾第一次公开爆发。合作陷入了僵局。
林国栋和周芳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他们理解父亲的习惯被打破的痛苦,也明白标准化是必然趋势。
关键时刻,又是林薇起到了润滑作用。她看到爷爷生气,小张沮丧,便拉着小张的手,走到爷爷面前,天真地说:“张哥哥,爷爷的手是温度计,你教爷爷认识你那个温度计上的小格子,好不好?让爷爷的手和你的温度计做好朋友,它们一起干活,就不吵架啦!”
她又对爷爷说:“爷爷,你教张哥哥怎么用手感觉温度,就像你教爸爸一样嘛!张哥哥可聪明了,一学就会!”
孩子的话,消除了对峙的情绪。林国栋趁机打圆场,提议找一个折中的办法:爷爷主要凭经验掌控,小张在旁边用仪器记录数据,寻找经验与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慢慢总结出一套既保留传统精髓、又有量化参考的新标准。
这个提议,得到了双方的认可。磨合在磕磕绊绊中重新开始。
经过无数次试验、争论、再试验,爷爷的手感与小张的温度计,终于开始慢慢“对上频”。他们发现,爷爷觉得“火候正好”的时候,锅温大多在188-192度之间;他觉得“揉捻到位”时,时间大约在8-10分钟。虽然无法完全精确到秒,但有了一个可参考的范围。
一套结合了传统经验与初步量化数据的《林家岭合作小组初加工简易操作规范》雏形初现。虽然还很粗糙,但标志着合作小组向现代化管理迈出了关键一步。
第一批按照新规范生产的茶青送到国营茶厂,经过精加工和标准化包装后,贴上“林家岭·古法工艺”标签的新产品,在茶厂内部的品鉴会上获得了高度评价,甚至引起了地区轻工局领导的注意。
合作,终于见到了曙光。
然而,就在林家与合作小组上下欢欣鼓舞,准备扩大合作规模时,国营茶厂的刘技术员带来了一个新的消息,表情有些严肃:
“林组长,林老,新产品反馈很好,厂里决定加大合作力度。但是,厂领导提出,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的绝对稳定和品牌信誉,希望下一步合作中,能派员更深入地参与甚至主导核心的拼配和定型环节。 当然,工艺专利方面,我们可以谈一个更优厚的分成方案。”
更深入地参与甚至主导核心环节?
这句话,像一道新的门槛,更高,也更敏感地横亘在了面前。刚刚建立起的信任与平衡,似乎又将面临新的考验。
这究竟是合作的深化,还是控制权的博弈?林家与合作小组,该如何守护自己最珍贵的技艺灵魂?
喜欢重生茶香暖八岁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重生茶香暖八岁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