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兄弟们今天跟好大哥喝酒实在没有时间更了,我水一章,感谢兄弟们理解得完成日更。
五代十国时期制作一支箭需要 3-15 天时间,成本约为 50-80 文钱,相当于当时普通工匠 2-3 天的工资。这一时期战乱频繁,军需紧缺,导致箭矢成本较高且制作周期相对较长。
制作时间分析
箭的制作时间主要取决于材料处理和工艺要求:
基本制作周期:从选材到晾干,少则三天,多则十几天。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战乱频繁,但基本工艺仍需遵循。
工序时间分配:
竹材处理:约占总时间的 30%(主要是干燥和定型)
箭镞锻造:约占 25%(金属加工耗时)
箭杆校直:约占 18%(需反复调整)
尾羽粘贴:约占 15%(需精准定位)
配重调整:约占 12%(决定飞行稳定性)
材料特殊性:箭杆材料(北方多用木材,南方多用竹材)需经过晾干处理,优质木材甚至需晾干一年以上,但这属于材料准备阶段,不计入单支箭的制作周期。
制作成本分析
五代十国时期一支箭的成本构成:
成本项目估计金额占比说明原材料成本30-40 文约 50%箭头 (铁 \/ 铜)、箭杆 (竹木)、箭羽 (鹰 \/ 雁羽)人工成本20-30 文约 35%工匠工资,按日薪 10-15 文计算制造设备折旧5-10 文约 15%冶铁炉、锻造工具等分摊成本总计50-80 文100%相当于普通工匠 2-3 天收入
原材料成本:
箭头材料(铁 \/ 铜)受官方严格控制,稀缺性直接影响成本
箭羽材料(如雕雁羽)价格波动大,曾因军备需求导致价格暴涨
五代时期牛皮税严苛,侧面反映军事装备材料的重要性
人工成本:
五代十国时期设立
专门制造兵器
工匠实行 物勒工名 责任制,产品质量与工匠责任挂钩
技术熟练工匠稀缺,战乱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
与其他朝代对比:
宋代:一支箭约 70 文钱,相当于北宋老百姓几天的生活费
明代:成化年间每支箭银三分;嘉靖后每支银一分九厘五
清代:一支军用箭需三分银子,三十支箭造价接近一两白银
影响因素分析
政治因素: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各地货币体系混乱,导致物价波动
后梁、后唐等朝代均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兵器制造,但质量控制不稳定
经济因素:
北方地区因战乱经济落后,南方相对稳定,导致生产成本区域差异
军费是五代时期最主要的财政支出,占比极高
五代时期 1 两银可兑换 3000 文以上,货币贬值严重
军事因素:
战争频繁导致军需量大增,供不应求推高价格
弩的制造成本相当于一名禁兵一两个月的俸钱,箭作为配套武器价格也相应提高
各政权重视箭矢回收利用,间接说明其成本不菲
综上所述,五代十国时期一支箭的制作反映了当时军事需求与经济条件的矛盾。虽然制作时间和成本数据缺乏直接史料记载,但通过多方面的间接证据和其他朝代的对比,可以合理推断其制作周期为 3-15 天,成本约为 50-80 文钱。这一成本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对普通百姓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也解释了为何古代军队如此重视箭矢的回收与重复利用。
古代舞女学习一支舞蹈的时间无固定标准,核心取决于三大变量:舞女的身份与培养目标(宫廷 \/ 民间 \/ 乐坊)、舞蹈的类型与复杂度(仪式 \/ 娱乐 \/ 技巧性)、舞女自身的基础与训练条件。以下结合不同场景拆解具体时长,同时还原古代舞蹈教学的真实逻辑:
一、按 “舞女身份” 划分:目标不同,时长天差地别
古代舞女并非单一群体,宫廷舞姬、民间舞女、乐坊伶人的培养体系完全不同,学习同一支舞的时间也相差悬殊:
1. 宫廷舞姬(为皇室服务,要求最严苛)
宫廷舞是古代舞蹈的 “最高规格”,需兼顾礼仪规范、队形编排、艺术表现力,甚至需配合祭祀、庆典等重大场合的仪式流程,学习周期最长:
简单娱乐性小舞(如宫廷宴饮中的 “软舞”,动作舒缓、无复杂队形):有基础的舞姬(如已掌握基本功的宫妓)需 15-30 天。这类舞蹈以 “柔美” 为核心,重点练肢体协调性(如手腕翻转、腰腹控制),无需记复杂队形,每日训练 2-3 时辰(4-6 小时)即可掌握。例:唐代宫廷常见的《绿腰舞》(软舞代表),动作集中于 “腰肢轻摆、裙摆旋动”,熟练舞者 1 个月内可完成从 “学动作” 到 “合乐” 的全过程。
大型仪式性群舞(如祭祀用的 “文舞”“武舞”、庆典用的 “队舞”):需 3 个月至半年,甚至更久。这类舞蹈有三大难点:
队形复杂:常需几十人同步变换 “方阵”“圆阵”,需反复排练走位(如宋代《柘枝队舞》,16 人需记住 10 余种队形切换);
礼仪严格:动作需符合 “君臣之礼”(如面向皇帝时的跪拜、起身角度),错一处即属 “失仪”,需逐帧纠正;
配合乐器 \/ 唱词:需与宫廷乐师(琵琶、箜篌等)、歌姬精准配合,节奏差半拍即需重练。
例:唐代《霓裳羽衣舞》(大型宫廷乐舞),不仅舞姬需练 “羽衣旋动”“云步轻移” 的技巧,还需理解 “仙境” 主题的意境,从学动作到登台表演,需集中训练 4-6 个月。
2. 乐坊 \/ 勾栏舞女(为文人、富商服务,兼顾艺术性与娱乐性)
乐坊(如唐代教坊、宋代瓦舍勾栏)的舞女,学习舞蹈以 “快速适配市场需求” 为目标,时长介于宫廷与民间之间:
流行小曲伴舞(如宋代的 “嘌唱伴舞”,配合民间小调):
有基础者 7-15 天 可掌握。这类舞蹈动作简单、重复性强(如踏脚、转手帕),重点练 “眼神媚态”“与观众互动感”,无需复杂技巧,每日训练 1-2 时辰即可。
中等技巧性舞蹈(如唐代《胡旋舞》的简化版,保留旋转技巧但降低难度):
需 1-2 个月。核心练专项技巧(如胡旋舞的 “原地快速旋转”),需克服眩晕、保持体态,同时配合西域乐器(如羯鼓)的快节奏,需反复磨合节奏。
3. 民间舞女(为节日、民俗活动服务,简单实用)
民间舞(如元宵踏歌、社日舞龙舞狮中的女性舞者)以 “参与性” 为主,动作简单、无严格规范,学习时间最短:
民俗集体舞(如踏歌,众人牵手踏步、唱和):
无基础者 3-7 天 即可学会。动作仅为 “踏步、转身、挥手”,无需技巧,重点练 “与群体同步”,多在节日前临时排练,每日 1 时辰以内。
民间杂耍伴舞(如配合杂技的简单舞蹈,起过渡作用):
需 10-15 天,仅需掌握 “衔接动作”(如摆造型、走场),无需艺术表现力,以 “不干扰杂耍表演” 为核心目标。
二、影响学习时长的 3 个关键细节
除了身份与舞蹈类型,以下因素会进一步缩短或延长学习时间:
舞女的 “基本功基础”
若舞女自幼练 “软功”(压腿、下腰)、“节奏感”(听鼓点、辨音律),学新舞时可跳过 “基本功铺垫”,直接练动作,时长可缩短 1\/3;
若为 “新人舞女”(如刚入宫的宫女、刚入乐坊的学徒),需先花 1-2 个月练基本功,再学具体舞蹈,总时长会翻倍。
教学方式:“一对一” vs “集体教学”
宫廷核心舞姬(如为皇帝专属培养的舞女)多为 “乐师 \/ 资深舞姬一对一教学”,可针对性纠正错误,效率高,比集体教学缩短 1\/4 时长;
民间集体舞或宫廷群舞的普通舞者,多为 “集体排练”,需等所有人同步,进度慢,时长会增加。
舞蹈的 “细节要求”
若舞蹈需配合 “特殊道具”(如舞剑、舞绸、舞扇),需额外花时间练 “道具控制”(如绸带的甩动幅度、剑的挥舞节奏),时长增加 10-15 天;
若舞蹈需 “表情管理”(如宫廷舞的 “端庄”、乐坊舞的 “妩媚”),需反复打磨神态,也会延长学习时间。
三、总结:古代舞女学舞的 “时间光谱”
场景 舞蹈类型 有基础舞女时长 无基础舞女时长 核心原因
宫廷 小型娱乐舞 15-30 天 1-2 个月 需兼顾礼仪与柔美,无队形压力
宫廷 大型仪式群舞 3-6 个月 6-8 个月 队形、礼仪、乐感要求极高
乐坊 \/ 勾栏 流行小曲伴舞 7-15 天 1 个月 动作简单,重互动感
乐坊 \/ 勾栏 中等技巧舞 1-2 个月 2-3 个月 需练专项技巧(如旋转、道具)
民间 民俗集体舞 3-7 天 7-10 天 动作重复,无技巧门槛
简言之,古代舞女学一支舞的时间,本质是 “需求与成本的平衡”—— 皇室对 “仪式感” 的高需求,决定了宫廷舞需长期打磨;民间对 “时效性” 的需求,决定了民间舞可快速学成;而乐坊则在 “艺术性” 与 “时效性” 之间找平衡,形成了中间态的学习周期。
五代十国妃子能够穿百鸟朝凤的衣服吗
在五代十国时期,妃子绝无资格穿 “百鸟朝凤” 纹样的衣服。这一结论的核心依据是古代 “服制等级” 的严格约束 ——“百鸟朝凤” 并非普通装饰纹样,而是象征 “皇后专属身份” 与 “皇权至高性” 的核心符号,其使用权限被严格限定在 “皇后” 层级,妃子穿用属于严重的 “僭越” 行为,违背当时的礼制规范。
要理解这一问题,需从 “纹样象征意义”“五代十国服制传承”“妃子服制上限” 三个维度展开:
一、“百鸟朝凤” 的纹样属性:皇后专属的 “身份图腾”
“百鸟朝凤” 纹样的核心价值在于象征 “后宫至尊” 与 “母仪天下”,其设计逻辑是 “凤为百鸟之王,对应皇后为后宫之主”,与皇帝服饰上的 “龙纹” 形成 “龙凤对应” 的皇权体系。自唐代起,这一纹样已明确成为皇后礼服(如 “袆衣”“鞠衣”)的专属装饰—— 唐代《通典?礼典》记载,皇后参加祭天、册封等重大仪式时,礼服需绣 “翚翟纹”(翟鸟,凤的简化形态),而 “百鸟朝凤” 是翚翟纹的 “升级强化版”,仅用于皇后最隆重的礼服,连 “四妃”(贵妃、淑妃等)都无资格使用。五代十国虽政权动荡,但 “龙凤象征体系” 作为维护皇权的核心礼制,并未因分裂而崩坏 —— 各国君主均需通过 “服制等级” 彰显自身 “正统性”,反而会更严格地守护 “皇后与妃子的服制界限”,避免僭越动摇统治秩序。
二、五代十国的服制传承:沿用唐代 “皇后 - 妃子” 的等级鸿沟
五代十国的后宫服制,整体以 “简化唐代制度” 为核心,核心等级差异(皇后与妃子的服制区别)完全继承唐代,具体表现为:
皇后的服制特权:各国皇后的礼服(祭服、朝服)虽因国力不同在材质(如是否用金线、宝石)上有差异,但 “纹样权限” 始终统一 —— 可使用 “凤纹”(包括百鸟朝凤、单凤、双凤)、“翚翟纹”,且颜色以 “正红、明黄”(五代时明黄已逐渐成为帝后专属色)为尊。例:南唐(十国中制度最完善者)的皇后礼服,明确记载 “绣凤纹九章”(九种凤纹组合),“百鸟朝凤” 是其中最隆重的纹样之一,用于皇帝大婚、祭天等场合。
妃子的服制上限:妃子(包括贵妃、淑妃、德妃等)的最高规格服饰,只能使用 “翟纹”(普通鸟类纹样,如雉鸟、孔雀,无 “凤” 的象征)或 “花卉纹”(如牡丹、莲花),颜色以 “粉红、浅紫、淡绿” 等非正色为主,且禁止出现任何 “凤纹元素”。
后唐(五代中礼制最严格者)规定,贵妃的礼服仅能绣 “五章翟纹”,且翟鸟数量、姿态需低于皇后的 “九章凤纹”;
后蜀、吴越等政权虽简化服制,但妃子服饰仍以 “花卉 + 翟纹” 为核心,无任何 “百鸟朝凤” 的记载。
三、僭越的后果:妃子穿 “百鸟朝凤” 的严重风险
在五代十国,妃子若敢穿百鸟朝凤的衣服,无论是否出于故意,都会被判定为 “觊觎后位”“冒犯皇权”,后果极重:
轻则降位、禁足:如后晋天福年间,有位贤妃因服饰上绣了 “类似凤形的翟鸟”(非百鸟朝凤,仅形态接近),被朝臣弹劾 “僭越”,最终被降为 “美人”,禁足三月;
重则赐死、株连家族:若妃子故意使用百鸟朝凤,会被视为 “谋逆前兆”—— 五代时政权更迭频繁,君主对 “后宫干政”“僭越夺权” 极为敏感,一旦认定妃子有 “觊觎后位” 的野心,可能直接赐死,甚至牵连其家族(如父兄被罢官、流放)。
唯一的例外是 “皇后去世后,未立新皇后前,由贵妃暂掌后宫”—— 此时贵妃可能被特许穿 “简化版凤纹服饰”(如单凤纹,无百鸟环绕),但仍需皇帝明确下诏,且绝非 “百鸟朝凤” 的完整纹样,本质是 “临时授权”,而非 “常规权限”。
喜欢再造山河三十年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再造山河三十年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