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泉亭驿的旧址,现在只剩半截残碑了。”沈砚之走在青石板路上,怀里抱着木匣,脚步放得很轻,像是怕惊扰了巷子里的晨光。他侧头看苏晚,她的发梢沾着片槐叶,被晨露打湿,贴在耳后,倒添了几分鲜活的气。“周先生的学生说,去年钱塘江边修绿道,工人在泥沙里挖出块石碑,上面刻着‘泉亭’二字,和罗盘底的篆刻一模一样,现在就立在旧址旁边的草地上,用木栅栏围着。”
苏晚抬手拂掉发间的槐叶,指尖还带着点露水的凉:“奶奶说,爷爷当年从泉亭驿回来,总对着地图上‘泉亭’的位置发呆,说那地方的沙子是暖的,比余杭巷的青石板暖。”她顿了顿,目光望向钱塘的方向,晨雾散尽后,远处的天际线泛着淡淡的蓝,像被水洗过的绢布,“他还说,泉亭驿的院子里种着棵老樟树,树干要两个人才能抱过来,夏天的时候,树荫能盖住大半个院子,驿卒们都爱在树下下棋,棋子落在石桌上,‘啪啪’的响,能传到街尾。”
两人并肩走着,巷子里的铺子渐渐开了门。卖包子的张婶掀开蒸笼,白汽裹着肉香飘出来,冲得人鼻尖发痒;修鞋的李叔搬出工具箱,铁锤敲在鞋钉上的声音,和竹篱笆上露珠滴落的声响混在一起,倒像是支细碎的晨曲。沈砚之忽然想起昨天在网吧打印手札时,老板说的话——“泉亭那边现在都是芦苇荡,风一吹,‘沙沙’的响,跟纸鸢翅膀动的声音似的”,当时只当是随口闲聊,此刻想来,倒像是某种隐秘的呼应。
走到巷口时,沈砚之忽然停住脚,从背包里掏出那只迷你沙燕纸鸢——就是昨天苏晚递给他的那只,浅粉色的皮纸上,“潮”与“生”两个字被阳光晒得愈发清晰。他把纸鸢递到苏晚手里:“带着吧,你说的,纸鸢能带着念想飞。”
苏晚接过纸鸢,指尖碰了碰竹骨,细得像牙签,却很结实。她忽然笑了,眼角弯出浅淡的纹路:“爷爷说,纸鸢飞得再远,线都在人手里;人走得再偏,念想都在心里。这纸鸢,就是我们的线。”她说着,把纸鸢别在帆布包的肩带上,粉色的纸鸢在晨光里晃悠,像只随时要飞起来的小燕。
两人坐上去钱塘的公交车时,木匣被小心地放在腿上,沈砚之的手一直护着匣盖,怕路上颠簸把罗盘晃醒。公交车沿着钱塘江边走,车窗开着,江风卷着水汽吹进来,带着股咸涩的味,苏晚忽然想起奶奶说的“钱塘的风,能把人的心思吹远”,此刻她望着窗外滚滚的江水,倒真觉得心里的某块地方,被风吹得软软的。
“你看,那就是钱塘江大桥。”沈砚之指着窗外,桥身横跨江面,车流在桥上缓缓移动,像串被拉长的珠子。“我祖父当年没见过这座桥,他走的时候,还只能坐渡船过江,遇上潮大的日子,渡船停航,要等好几天才能走。”他顿了顿,声音轻了些,“祖母说,祖父有次在渡口等了七天,每天都坐在江边的石头上,望着对岸,手里攥着那半块帕子,帕子都被江风吹得褪了色。”
苏晚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江面上的波光闪得人眼睛发花,她忽然想起爷爷记账本里的那句话——“约来年钱塘见”,想来当年他们约定的地方,就是这钱塘江边,也许就是那座还没建起大桥的渡口,等着江水涨了又落,等着纸鸢飞了又回,却终究没等到彼此的身影。
公交车驶进泉亭驿所在的镇子时,已经是上午十点。镇子不大,街道两旁种着梧桐树,叶子被晨露打湿,绿得发亮。打听着找到泉亭驿旧址时,两人都愣了愣——哪里还有什么驿站的模样,只剩一片长满芦苇的空地,风一吹,芦苇秆“沙沙”地响,像无数只纸鸢在振翅。空地中央立着块石碑,果然如周先生学生所说,用木栅栏围着,碑身断了半截,上面刻着“泉亭驿”三个大字,字迹斑驳,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笔力,碑角缠着些不知名的藤蔓,像在守护着这方小小的天地。
“就是这儿了。”沈砚之蹲在栅栏外,指尖隔着木栏碰了碰碑身,凉得像那只罗盘的铜面。他从背包里掏出舆图,铺在地上,对照着石碑的位置,“你看,舆图上标着驿站的大门就在这儿,对着钱塘江,当年祖父就是在这儿接官文,也是在这儿遇见的你爷爷。”
苏晚抱着木匣,走到石碑旁,忽然觉得怀里的罗盘轻轻颤了颤,像是在回应碑身的气息。她小心地打开匣盖,黄铜罗盘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盘底的“泉亭”二字与石碑上的字迹遥遥相对时,罗盘的指针突然动了——不再是之前的微颤,而是稳稳地转了半圈,针尖直指石碑的方向,红针在“泉”字的刻痕上顿了顿,像是找到了归宿。
“它认这儿。”苏晚的声音带着点哽咽,她抬手抹了抹眼角,却笑了,“奶奶说的没错,它认路,也认地方。”
沈砚之忽然注意到石碑的侧面,刻着些细碎的字迹,被藤蔓遮住了大半。他小心地拨开藤蔓,指尖拂掉碑面上的泥垢,一行小字渐渐显露出来——“民国元年,沈仲书、苏守义,约于此,待荷开”。
“沈仲书!”沈砚之的声音陡然拔高,那是他祖父的名字,“苏守义……是你爷爷的名字吧?”
苏晚凑过来,目光落在字迹上,眼泪突然就掉了下来,砸在石碑上,洇出一小圈湿痕:“是……我爷爷叫苏守义。奶奶说,爷爷的名字是太爷爷取的,‘守’是守着约定,‘义’是守着念想。”她蹲下身,指尖顺着“待荷开”三个字摸过去,“他们约好等荷花开花的时候见面,临安北的荷花六月开,钱塘的荷花也是六月开,可他们终究没等到。”
沈砚之忽然想起祖母手札里的话——“泉亭驿的荷,开得比别处晚,要等到七月,才肯露尖尖角”,原来不是没等到,是记错了花期,是时光开了个温柔的玩笑,让这场约定,迟了一个月,也迟了一百年。
他从怀里掏出那方残荷绢帕,苏晚也取下发间的玉簪,两人同时将半朵荷凑向石碑——绢帕上的紫荷、玉簪上的绿荷,与石碑上的字迹叠在一起,阳光透过花瓣的纹路,在碑身上投出淡淡的影,像一朵完整的莲,终于在百年后,开在了约定的地方。
就在这时,怀里的罗盘突然发出“咔哒”一声轻响,像是锁芯归位的声音。两人同时低头,只见指针不再指向石碑,而是缓缓转了个圈,最后稳稳地停在“临安北”的方向,红针在阳光下闪着光,像颗指引方向的星。
“临安北。”沈砚之轻声念着,目光望向远处的天际线,那里有苏爷爷和祖父没说完的话,有花墙下埋着的半阙词,有忘忧草等着开花的约定,“我们该去临安北了。”
苏晚点头,小心地把罗盘放回木匣,指尖与沈砚之的手轻轻相触,这一次,两人都没躲开,而是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他的手带着石碑的凉,她的手带着罗盘的暖,两种温度融在一起,像百年前的约定,终于在这一刻,有了温度。
风又吹过芦苇荡,“沙沙”的声响里,仿佛藏着两句跨越百年的应答——
“荷开了。”
“我来了。”
沈砚之把迷你沙燕纸鸢插在石碑旁的泥土里,粉色的纸鸢在风里轻轻摇晃,竹骨碰撞的脆响,像谁在轻声说着“回家了”。苏晚望着纸鸢的方向,忽然想起奶奶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等纸鸢飞到临安北,我就去找你爷爷了,带着帕子,带着罗盘,带着所有的念想。”
阳光渐渐升高,照在石碑上,将“泉亭驿”三个字染成金褐色,也照在相握的手上,照在那只摇晃的纸鸢上。两人并肩离开时,木匣里的罗盘安安静静的,只有指针偶尔的轻颤,像在指引着下一段路程,指引着那些还没被拾起的碎片,指引着那场迟到了百年,却终究不会缺席的重逢。
芦苇荡里的风还在吹,纸鸢的影子被阳光拉得很长,落在青石板路上,像一条通往临安北的路,通往家的路,通往所有念想的归处。
喜欢纸上离魂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纸上离魂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