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市的春日晨光透过图书馆的玻璃窗,落在苏晚星摊开的专业目录上 ——“乡村文化研究”“现当代文学创作”“民俗学” 三个方向的介绍页被她用荧光笔划出重点,纸页边缘写满密密麻麻的疑问:“乡村文化研究需要田野调研吗?”“创作方向是否更贴合我的短篇集风格?” 桌角的热可可早已凉透,她却浑然不觉,指尖反复摩挲着 “乡村文化研究” 下的课程列表,眼神里满是犹豫。
“又在纠结方向?” 陆知衍的声音轻轻从身后传来,手里拎着刚买的肉松小贝和热豆浆 —— 是苏晚星纠结时最爱吃的 “定心食”。他把早餐放在桌上,弯腰凑过来看目录,指尖点在 “乡村文化研究” 的 “田野调查与写作” 课程上:“上次去绿源农场签售,你不是说‘想更深入了解乡村故事背后的文化’吗?这个方向好像很适合你。”
苏晚星抬头时,眼底还带着未散的迷茫:“可我怕调研太辛苦,而且…… 不知道能不能兼顾写作。” 她翻开笔记本,里面夹着上周去乡村书店签售时,一位老人送的手写 “乡村谚语集”,“你看,这些老故事要是没人记录,慢慢就会消失,我想留住它们,但又担心自己能力不够。”
陆知衍在她身边坐下,接过笔记本认真翻看,指尖停在老人写的 “麦熟一晌,蚕老一时” 旁:“你之前写《麦田祖孙》时,不就是靠和张叔聊天收集到这些细节吗?田野调研对你来说,不是负担,是收集素材的过程。” 他从背包里拿出平板,调出之前帮她整理的 “乡村创作素材库”,“你看,这半年你积累的农场故事、农民访谈,已经够写一本‘乡村文化随笔’了,考研只是让你更系统地梳理这些内容。”
苏晚星看着平板里的素材 —— 张叔讲的 “玉米种植禁忌”、李婶的 “乡村节气习俗”,还有签售时读者分享的 “家乡老手艺”,心里的犹豫渐渐消散。她咬了口肉松小贝,甜意漫到舌尖:“那…… 你觉得我该怎么准备?要不要提前联系导师?”
“我帮你查过了,” 陆知衍打开提前整理的资料,“文学院的刘教授就是研究乡村文化的,去年还出版过《田野里的文字》,你可以把你的短篇集寄给她,附上你的调研想法,说不定能获得指导。”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周末可以陪你去图书馆查刘教授的论文,帮你梳理她的研究方向,这样沟通时更有针对性。”
苏晚星心里一暖,伸手握住陆知衍的手:“每次我纠结的时候,你都能帮我理清思路。” 陆知衍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你不也帮我分析模型推广的问题吗?我们本来就是彼此的‘规划小帮手’。”
中午去食堂的路上,两人聊起陆知衍的职业选择。农业科技公司上周发来正式邀约,希望他毕业后加入研发部,负责模型的规模化推广;同时,绿源农场的王经理也提出合作,邀请他成立 “乡村科技工作室”,自主研发适配小农户的简化版模型。
“公司的薪资和资源都很诱人,但……” 陆知衍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犹豫,“我担心加入公司后,模型的研发方向会受商业利益影响,比如为了效率牺牲农户的实际需求。” 他踢了踢路边的小石子,“但自主创业风险太大,资金、团队都是问题,而且…… 可能没办法给你稳定的生活。”
苏晚星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他:“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去绿源农场时,老陈说‘科技要是不能帮农民省事,再先进也没用’吗?” 她握住陆知衍的手,语气坚定,“我更在意你是不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有没有稳定的工作。如果工作室能帮到更多小农户,就算辛苦,我们也可以一起扛。”
陆知衍的眼神亮了起来,他低头看着两人交握的手,轻声说:“其实我也更倾向工作室,只是怕你担心。” 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张折叠的草稿纸,上面画着工作室的初步规划:“我想先从简化版模型入手,降低成本,让更多农户用得起;你可以在工作室里设个‘故事角’,记录农户使用模型的经历,既帮我收集反馈,也能为你的创作积累素材,我们还能像以前在实验室一样,一起工作、一起进步。”
苏晚星看着草稿纸上的 “故事角” 三个字,眼眶有点发热:“这个主意太好了!我们可以把工作室做成‘科技 + 文学’的样子,让农民既能用到实用的模型,也能让他们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下午,两人分头行动:苏晚星留在图书馆写邮件,准备给刘教授发送短篇集和考研想法;陆知衍则去绿源农场,和王经理讨论工作室的场地和资金问题。临走前,陆知衍把平板留给苏晚星:“里面有我整理的乡村文化研究资料,你要是累了就看看,我会尽快回来陪你查论文。”
苏晚星打开邮件编辑界面,指尖敲击键盘时,突然想起上次去乡村签售时,一位老教师说的话:“乡村的美,不仅在田野里,更在人与人的故事里。” 她在邮件里写道:“我希望通过乡村文化研究,将文学创作与田野调查结合,用文字记录乡村的变迁,让更多人看见乡村的温度与力量。”
发送邮件后,苏晚星翻着陆知衍整理的资料,里面不仅有刘教授的论文摘要,还有各地乡村文化调研的案例,甚至标注了 “适合晚星创作的切入点”。她忍不住笑了,指尖在屏幕上轻轻划过,心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傍晚时分,陆知衍从农场回来,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王经理同意提供农场的闲置仓库作为工作室场地,还愿意帮我们申请乡村振兴的创业补贴!” 他拿出手机,翻出仓库的照片,“你看,空间很大,我们可以隔出研发区和故事角,外面还有个小院子,能种点小麦做模型测试。”
苏晚星凑过来看照片,仓库的窗户很大,阳光能洒满整个房间,院子里还有棵老槐树,树下摆着石桌石凳,正好适合和农户聊天。“太完美了!” 她激动地抱住陆知衍,“等工作室建好,我们可以邀请张叔、老陈他们来做客,让他们给我们提建议。”
两人坐在图书馆的长椅上,一起规划未来的细节:苏晚星计划考研期间,利用周末去工作室整理乡村故事,寒暑假开展田野调研;陆知衍则打算先完成模型的简化版研发,争取在毕业前推出试用版,邀请绿源农场的农户先体验。
“对了,” 陆知衍突然想起什么,从背包里拿出一张邀请函,“农业局下周要组织‘乡村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研讨会,邀请我去做模型分享,他们还问能不能带一位‘乡村文学创作者’一起,分享科技背后的故事,我报了你的名字。”
苏晚星惊讶地接过邀请函,上面写着 “邀请嘉宾:陆知衍(植物生长模型研发者)、苏晚星(乡村文学创作者)”,心脏忍不住加速跳动:“我…… 我能行吗?我怕讲不好。”
陆知衍握住她的手,眼神坚定:“你肯定行。你可以讲你写《麦田祖孙》的经历,讲农民如何从质疑模型到接受模型,这些真实的故事比任何理论都有说服力。”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会帮你准备演讲稿,还会模拟现场提问,我们一起完成这次分享。”
晚上离开图书馆时,夜色已经渐浓,校园里的路灯亮了起来,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苏晚星靠在陆知衍身边,轻声说:“以前我总担心未来会很迷茫,现在有你一起规划,突然觉得很踏实。”
陆知衍握紧她的手,语气温柔:“不管是考研还是创业,不管是写故事还是做模型,我们都会一起面对。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我们一起走,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回到宿舍楼下,苏晚星正要上楼,手机突然弹出一封邮件,是刘教授回复的:“你的短篇集很有温度,乡村文化研究需要你这样关注现实的创作者。下周的研讨会我也会参加,会后可以和你详细聊聊考研规划,另外…… 我手头有个乡村谚语收集的调研项目,或许你有兴趣加入。”
苏晚星激动地把邮件拿给陆知衍看,眼里满是光芒:“刘教授不仅愿意指导我,还邀请我加入调研项目!” 陆知衍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我就知道你可以的。下周的研讨会,我们既能完成分享,又能和刘教授深入交流,说不定还能为调研项目收集更多线索。”
苏晚星点头,心里却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调研项目需要去不同的乡村,会不会和陆知衍的工作室筹备时间冲突?而且研讨会后,农业局会不会提出更多合作要求?她看着陆知衍,犹豫了一下,还是把担心咽了回去 —— 她不想因为自己的顾虑影响两人的好心情。
回到宿舍,苏晚星把刘教授的邮件反复看了好几遍,又翻开笔记本,在 “未来规划” 那页写下:“1. 准备研讨会分享稿;2. 跟进刘教授的调研项目;3. 帮陆知衍整理工作室申请资料。” 笔尖停顿在空白处,她轻轻画了个小麦穗,心里暗暗期待:下周的研讨会会顺利吗?调研项目能顺利加入吗?工作室的筹备会不会遇到新的问题?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落在邀请函上,“乡村科技与文化融合” 几个字在灯光下格外清晰。这份突如其来的调研邀约,为两人刚刚清晰的未来规划,埋下了充满期待与未知的伏笔。
喜欢星光撞满怀:我的学霸男友有点甜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星光撞满怀:我的学霸男友有点甜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