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卫停留的这几日,对朱棣而言,仿佛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洗礼与视野的重塑。他亲眼见证了银行体系如何高效运转,暂时吸纳着来自皇帝私库的真金白银,为帝国注入新的经济活力;他触摸到了那冰冷而坚固的“黑龙鳞甲”,感受到了极致防护与灵活机动的完美结合;他更是亲手握住了那代表着火器工艺巅峰的“龙吟短铳”,体验到了连续击发带来的震撼与安全感。
更重要的是,他与两个儿子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与二儿子高煦那场在海风中的痛哭与坦白,解开了父子间多年的心结,让他看到了一个卸下重担、找到人生新方向的悍将;与四儿子高晟的深入交流,则让他彻底确认了继承人的不二人选,其格局、能力与孝心,都远超前朝任何一位太子,包括他那个黑芝麻汤圆大哥。
天津卫处处洋溢的蓬勃朝气、严谨秩序与创造活力,与京师紫禁城那日渐浓厚的暮气与权谋算计,形成了刺眼的对比。朱棣知道,他不能再留恋于此地的“新奇”与“舒适”,必须返回那座权力的中心,去完成他作为帝王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使命——为这个他亲手开创并深爱的帝国,选定能带领它走向更辉煌未来的舵手,并平稳地完成权力的交接。
归京前夜,月华如水,静静流淌在天津卫的土地上。朱棣摒退了所有侍从,独自一人留在晟王府为他准备的书房内。这间书房与他乾清宫东暖阁的奢华繁复截然不同,布置得简洁、实用,书架上除了经史子集,更多是各类工程图纸、海图、账目汇编以及一些他看不太懂的、标注着奇怪符号的格物书籍。窗外,远处港口隐约传来蒸汽机试验的低沉汽笛声,与制造局永不间断的、富有节奏的锻打声交织在一起,如同这个新生城市强有力的脉搏,提醒着他一个全新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他下意识地摩挲着腰间那把冰凉而沉实的“龙吟短铳”,精美的错金蟠龙纹路在烛光下流淌着幽冷的光泽。这件超越时代的防身利器,不仅给了他前所未有的物理安全感,更像是一个无比清晰的象征——象征着他与四儿子高晟之间,那种超越了传统父子纲常、建立在共同理想、尖端力量与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新型关系。这是一种更牢固、更面向未来的权力与亲情同盟。
他的思绪不由自由地飘散开去,回顾着此次天津之行的每一个细节。
二儿子高煦那积压多年的痛哭控诉与最终的释然归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他自己过往为了平衡朝局而使用的、那些近乎冷酷的权术手段对儿子造成的深刻伤害。欣慰的是,这个性情刚烈的儿子最终理解了他的无奈(或者说,认清了现实),也找到了真正能发挥其才能、实现其价值的舞台——成为帝国开拓疆土的利刃,而非困于朝堂争斗的棋子。
四儿子高晟所展现出的近乎全方位的卓越能力、宏大的格局视野以及那深沉而务实的孝心(无论是银行、武备还是这龙吟短铳和提议中的“龙骧卫”),则彻底征服了他这个向来雄才的帝王。那一整套环环相扣、旨在富国强兵、开拓海疆的庞大体系,其眼光之长远,布局之精妙,执行之高效,已然超越了他这个开创了永乐盛世的父亲。大明江山,唯有交到这样的继承人手中,他才能真正地瞑目,才能真正相信朱家的天下能够万世永固,甚至走向前所未有的辉煌。
而反观东宫……
太子病体支离,沉疴难起,莫说开拓,便是守成亦显力不从心;太孙朱瞻基顽劣成性,心术不正,竟能问出“弑杀亲叔”之语,简直与当年急于削藩、逼反亲族的建文帝如出一辙,令他思之便心生寒意;太子妃张氏还在那里上蹿下跳,做着联姻胡家、捆绑文官势力的徒劳努力,试图为那注定倾覆的破船争取最后一丝喘息之机……这一切的一切,在天津卫这扑面而来的、代表着生产力与战斗力飞跃的新时代气息面前,显得如此陈旧、腐朽、不堪一击,如同历史尘埃中即将被彻底扫除的痕迹。
“世子多病,汝当勉之……”
朱棣在心中再次默念起这句他曾多次对朱高煦说过、如今听来却充满讽刺意味的话,嘴角不由泛起一丝混合着自嘲与苦涩的弧度。这句被他用作权术工具的话语,曾给儿子带去不切实际的希望,也险些酿成兄弟阋墙的家庭悲剧。幸好,高煦最终走了出来。幸好,高晟的优秀,强大到足以让他冲破一切“嫡长”的桎梏与旧势力的阻挠,做出最符合帝国利益的选择。
他铺开一张质地优良的宣纸,提起那支御用的狼毫笔,蘸饱了墨汁,却悬在纸的上方,久久未曾落下。他并非要草拟诏书,只是想借着这个过程,彻底厘清自己纷繁的思绪,坚定最终的决心。
未来的道路,在他脑海中已然清晰如画,不容任何犹豫。
易储,已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而且绝不能是简单的废黜太子,那样会留下太多的隐患和口实,容易引发朝局动荡。或许,“内禅”是更好的选择。自己主动退位,直接将皇位传给高晟,快刀斩乱麻,从法理和程序上断绝所有潜在的觊觎与非议,也能让高晟更早、更名正言顺地全面推行他的新政,避免权力过渡期的损耗。
对于太子一系,需要做出妥善的、仁至义尽的安置。太子朱高炽,可晋封为地位尊崇但无实权的亲王,赐予优厚俸禄,寻一清静之地荣养天年,保其富贵平安,全了兄弟之情,也彰显新君的仁德。至于太孙朱瞻基……此子心性已坏,需严加看管,若实在不堪教化,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定,也只能忍痛将其圈禁于高墙之内,避免其成为未来动乱的根源。至于那些紧紧依附东宫的文官,如杨士奇、蹇义等人,愿意认清现实、转向新君的,可视其才能酌情任用;冥顽不灵、企图兴风作浪的,便让他们随着那个旧时代一起,被无情地淘汰吧。
而对已经归心的二儿子高煦,则要充分发挥其军事天才,给予其足够的信任与舞台。倭国之事,就按照高晟提出的“三步走”策略,由高煦全权负责前期的军事威慑、据点建立以及对倭国各势力的分化拉拢。未来更广阔的海洋探索、商路开拓乃至可能发生的征服战争,都需要他这柄无坚不摧的帝国利剑去披荆斩棘。
还有高晟提议组建的“龙骧卫”……朱棣的目光再次落在腰间的短铳上。这是一支值得投入的精锐近卫力量,不仅关乎自身安全,更能在未来必要时,成为稳定京畿、震慑宵小的关键棋子。此事需尽快落实。
思路愈发清晰,决断愈发坚定。朱棣感到一种许久未曾有过的轻松与豁然。过去那些萦绕在他心头的猜忌、权衡、制衡之术,在这一刻,仿佛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当他找到了一个真正有能力、有魄力、有远见超越自己,并能带领大明走向更广阔天地的继承人时,那些用于驾驭庸才、平衡派系的权谋手段,便显得如此多余甚至可笑。他现在要做的,是成为一个坚定的支持者和铺路人。
他终于落下笔,却并非书写诏令,而是在纸上缓缓写下了四个大字:继往开来。
这四个字,既是对他一生功业的总结,更是对他选定的继承人的殷切期望。
放下笔,吹熄了跳跃的烛火,朱棣再次走到窗前。天津卫的夜晚,并不沉寂,远处工坊区和港口的灯火如同坠落凡间的星河,璀璨夺目,勾勒出一片充满无限希望与活力的光明未来。而那座他居住多年、象征着无上权力却也承载了无数阴谋诡计的紫禁城,此刻在他心中,却仿佛笼罩在一片沉重而腐朽的暮霭之中。
“是时候回去,给这天下,彻底换一番新气象了。”朱棣望着京师的方向,低声自语,眼中闪烁着的是不容置疑的决绝光芒,以及一丝卸下重担后的释然。他知道,这一次回归,将不再是简单的皇帝回銮,而是一场标志着帝国命运转折点的、轰轰烈烈的权力交接与新朝开启。
翌日,晨曦微露,天津卫还笼罩在一层薄薄的雾气之中,朱棣的御驾便已悄然启程,踏上了返回京师的道路。没有盛大的欢送仪式,只有朱高晟与朱高煦兄弟二人,亲自护送圣驾至天津卫地界的界碑处。
临别之际,朱棣看着眼前这两个气质迥异却已然同心协力的儿子,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作了用力拍在他们肩膀上的动作,一切尽在不言之中。目光交汇间,是信任,是托付,也是崭新的开始。
车驾辚辚,逐渐远去,最终消失在官道的尽头,只留下扬起的淡淡尘埃。
朱高煦收回目光,转向朱高晟,咧开嘴,露出一个畅快而充满期待的笑容:“四弟,看来,咱们兄弟大展拳脚的好日子,这就要真正开始了!”
朱高晟依旧望着京师方向,目光深邃如海,他轻轻颔首,语气平静却蕴含着无比的力量:“是啊,二哥。一个崭新的时代,正等着我们去开创。”
风暴即将降临紫禁城,但他们,已然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旧时代的挽歌隐约可闻,而一个属于他们的、前所未有的辉煌时代,即将在这对兄弟的联手之下,磅礴开启!紫禁城中的那些旧梦,是时候醒来了。
喜欢朱棣的麒麟逆子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朱棣的麒麟逆子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