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紫禁城内,朱棣看着暗卫最新送来的密报,眉头紧锁。
密报详细记录了天津卫近期的变化:人口持续增加,市面日趋繁荣,工坊产出似乎有所提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三位颇具才名的罢黜官员——卜士仁、于谦、钱谷,竟先后投奔了天津卫,并被朱高晟委以“重任”。
“卜士仁……于谦……钱谷……”朱棣手指敲着这几个名字,眼中寒光闪烁,“朕这个儿子,倒是越来越会招揽人心了。这些人,在朝廷不得志,却跑去投靠一个藩王?是觉得朕老了吗?还是觉得高晟那里,更有前程?”
他并不完全相信暗卫关于“三人慕王爷仁政之名”的判断。这等人才,眼光岂会如此短浅?背后是否有其他势力的推动?是太子?有可能就是太子!
更让他隐隐不安的是,暗卫回报,虽然未发现朱高晟有任何练兵谋反的迹象(党卫军和地下密室隐藏极深),但其治下展现出的那种蓬勃的、有序的生机,与他认知中那个“荒唐”、“颓废”的儿子形象格格不入。
“不能再让他这么无声无息地壮大下去了。”朱棣心中暗道,“必须再敲打一下,也顺便……再塞点眼睛进去。”
数日后,天使再次抵达天津卫。这一次带来的旨意充满了褒奖之词,盛赞晟王朱高晟就藩以来,安抚流民,发展地方,卓有成效,特赏赐金银绸缎若干,以示嘉勉。
旨意宣读完毕,宣旨太监又笑着补充道:“王爷,陛下还有口谕:天津卫乃海运尝试之起点,亦为京师门户,地位日重。朕虑及护卫或有不逮,特从京营抽调五百精锐,充入王府仪卫,加强戍守,听凭王爷调遣。望王爷善用之,以确保一方平安。”
五百京营“精锐”不是只要我有一点都不对劲,这些怕是要拿我命的人呀!? 朱高晟心中冷笑,脸上却瞬间堆满了“惊喜”和“感激”,朝着南京方向深深一揖:“儿臣谢父皇隆恩!父皇深谋远虑,体恤儿臣,儿臣……儿臣感激不尽,唯有竭尽所能,治理好天津,以报父皇天恩!”
他表现得就像是一个得到父亲额外关爱和信任的孩子,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很快,五百名盔明甲亮、军容整齐的京营士兵开进了天津卫。带队的一名姓张的游击将军,对朱高晟表面恭敬,眼神深处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倨傲和审视。
朱高晟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划出最好的营房,供应丰厚的粮饷,并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有张将军和京营精锐在此,本王心中踏实多了!天津卫安危,就仰仗诸位了!”
暗地里,他立刻吩咐孙百户和王瑾:“把这五百人的底细给我摸清楚,尤其是那个张游击。他们是纯粹的监视力量,还是另有任务?尽快掌握他们的人员构成、人际关系。想办法,看能否从中分化、拉拢几个。”
安排完这一切,朱高晟做出了一个看似随意却意味深长的决定。他频繁地召集卜士仁、于谦、钱谷三人议事,而且往往“恰好”在那些新来的京营军官看得见的地方。他故意放大声音,与他们讨论一些关于如何发展工商、如何改善民生的“宏大计划”,甚至偶尔会“忧心忡忡”地向他们请教“如何应对朝廷可能的猜忌”。
他将这三位处于考察期的谋臣,直接推到了前台,推到了父皇新来的这些“眼睛”面前。
这一手可谓一石三鸟:
1. 向父皇展示自己“毫无心机”,对来投者信任有加,忙于政务。
2. 借此加剧对这三位谋臣的考验,看他们在更复杂的监视环境下是否会露出马脚。
3. 巧妙地转移了新增监视力量的注意力,让他们聚焦于这三位“显眼”的人物,从而相对忽略更深层的秘密。
卜士仁等三人何等聪明,自然感受到了周遭微妙的变化和无处不在的注视。他们依旧各司其职,表现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尽心尽力,但行事更加谨慎,让人挑不出任何毛病。
天津卫的局面,因朱棣的再次插手和三位名臣的到来,变得更加复杂微妙。朱高晟周旋于父亲的多疑、新投者的可疑、以及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之间,如同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每一步都需计算精准,如履薄冰。
但他眼中的光芒却愈发沉静和坚定。压力,只会让他更快地成长。
喜欢朱棣的麒麟逆子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朱棣的麒麟逆子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