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团部,张阳的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
他面前摊开着账本,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像一群蚂蚁,啃噬着他本就不多的耐心。
陈小豆站在一旁,脸色同样凝重。
“发下去五十三份抚恤金,就是五千三百大洋……重伤三十七人,一千八百五十大洋……轻伤补助和作战津贴又是将近两千大洋……”
张阳的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声音干涩。
“小豆,咱们手里,还能动用的钱,还有多少?”
陈小豆叹了口气,低声道:
“团长,之前瞒报空额结余的那些,加上这次作战后师里按‘伤亡后剩余六百人’标准拨发的一点犒赏,本来还剩下一万出头。这一下发下去……账户上能动的现大洋,不到三千了。这还不算接下来要给留守人员和新兵发饷,以及日常的伙食开销。”
“三千……”
张阳苦笑一声。
“三千大洋,别说扩编两千人了,就是维持现在这六百来人,加上那么多伤员后续的治疗安置,也撑不了两个月。
师部那边答应的大扩编的饷械,还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到位。”
巨大的财政压力像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
自贡那笔巨款的大部分都已投入到那两个看不见底的黑洞——工厂里去了,剩下的他是万万不敢再轻易动用的保命钱。
“团长,要不然……咱们跟师部哭哭穷?或者……再想想别的办法?”
陈小豆试探着问,他知道团长绝不会再去碰地方财税的主意。
张阳摇了摇头,站起身:
“哭穷没用,陈军长现在眼里只有他的宏图大业,恨不得我们把最后一个铜板都掏出来给他的嫡系部队招兵买马。别的办法……”
他沉吟了一下。
“走,小豆,陪我出去一趟。去看看咱们那‘金山银山’到底挖得怎么样了。”
两人换上便服,只带了两个贴身警卫,悄然出了团部,朝着码头附近那片日益热闹的工地走去。
越靠近工地,景象就越发不同。大片荒地被平整出来,红色的砖墙垒砌起高大的厂房,上面覆盖着灰色的瓦顶。
工地上人来人往,号子声、敲打声、机器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显得生机勃勃。
一座高大的烟囱已经立起,预示着动力来源的解决。
“南洋陈氏商行”的牌子已经挂在了临时办公处的门口。
得到消息的钱伯通经理和赵学文工程师匆匆迎了出来。
“东家,您来了。”
钱伯通依旧保持着商人的恭敬,在外人面前,他称呼张阳为“东家”的代表。
“进去说话。”
张阳点点头,一行人走进了临时办公室。
墙上已经挂起了厂区平面图和施工进度表。
钱伯通指着图纸,语气带着几分自豪:
“东家,陈助理,请看。纱厂的主厂房、仓库、办公房舍均已完工,第一批五十台细纱机已经运抵,正在安装调试。蒸汽动力机和发电机组也已到位,周工正带人紧张安装。预计下月中旬,第一批机器就能试车!”
赵学文推了推眼镜,补充道:
“技术人员方面,我们从重庆、武汉又挖来十几位熟练工和技师,目前工程师和技术员已有五十余人。工人招募了三百多人,正在由老师傅们分组进行培训,学习操作和保养。原材料采购渠道也已初步打通,湖北的优质棉花可以通过长江水道直接运到厂门口。销售方面,钱经理正在和成都、重庆、乃至贵阳的布匹商行洽谈,我们的纱质量好,价格有优势,不愁销路。”
张阳仔细听着,心中稍感宽慰:
“也就是说,十二月初,纱厂就能正式开工生产?”
“绝对没有问题!”
赵学文肯定地回答:
“按照目前进度,只快不慢。”
“好!”
张阳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
“产能和利润,预计如何?”
钱伯通拿出一个账本,熟练地翻到某一页:
“根据市场行情和我们的设备效率测算,如果采取两班制,每班工作十小时,月产棉纱价值可达五十万元左右。扣除棉花原料、煤炭动力、工人薪资、机器折旧以及……需要上交的各种税费,初步估算,每月纯利润大概在五万元上下。”
“五万!”
陈小豆忍不住低呼一声,眼睛发亮。这几乎相当于他们一个满编团两三个月的全部军费了!
张阳却沉思了片刻,问道:
“如果……不开两班,开三班呢?机器二十四小时不停,人歇机器不歇。”
钱伯通和赵学文对视一眼,赵学文沉吟道:
“三班倒……理论上可以,我们的机器是德国最新型号,耐用好用,连续运转问题不大。只是需要招募更多的工人,人工成本会上升……”
钱伯通却飞快地拨弄了几下算盘,眼中精光一闪:
“东家高见!虽然人工增加了,但产量能提升到月产值六十万元左右!而且厂房、机器、管理这些固定成本被摊薄了!折算下来,纯利润反而能增加到六万元左右!只是……对工人的管理和培训要求更高了。”
“那就三班倒!”
张阳果断拍板。
“尽快招募和培训工人,机器一旦调试好,就给我全力生产!尽快回笼资金!”
“是!”
钱伯通和赵学文齐声应道。
看完了纱厂,张阳和陈小豆又在钱伯通的引领下,走向隔壁的机械厂区。
这里相对安静一些,厂房也更加厚重,窗户开得很高。
机械厂的负责人周福海工程师早已等在门口,他穿着工装,手上还沾着油污,显然刚从安装现场下来。
“东家,陈助理。”
周福海话不多,直接引着他们走进一座最大的厂房。
厂房内,地面划着整齐的白线,一台台大型机床已经初步就位,有的还在进行最后的调平校准。
空气中弥漫着机油和钢铁的味道。几十个穿着统一工装的工人,正聚精会神地听着一位老师傅讲解,手上比划着操作要领。
“设备到了多少?”
张阳问道。
“主体设备,车、铣、刨、钻、磨床,到了八成。都是好家伙,精度高,劲儿足。”
周福海如数家珍,语气里带着对设备的喜爱。
“剩下的也在路上了。十一月,肯定能开始试生产一些简单的民用零件和工具。”
“工人呢?”
“技工招了三十多个,都是有些底子的,上手快。学徒工招了七十来个,正在加紧培训。按照计划,最终需要三百名左右的技术工人。”
张阳最关心的还是另一个问题,他压低声音:
“老周,那边……怎么样了?”
他用眼神示意了一下厂房最里面一个用帆布暂时围起来的区域。
喜欢穿越抗日1937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穿越抗日1937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