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一年一月,宜宾的冬日阴冷潮湿,但比天气更让人难受的,是弥漫在第九团团部和两个工厂之间那种挥之不去的紧张和焦虑。
自从一个多月前干了那桩捅破天的大事——突袭泸州税务局,抢回设备还顺手牵羊弄回来三十多万大洋之后,张阳和他核心圈子的几个人,就像是坐在一个随时可能喷发的火山口上,寝食难安。
团部里,烟雾缭绕。
张阳、陈小豆、李拴柱三人几乎天天凑在一起。
地图看了又看,沙盘摆了又摆,推演着刘文辉可能发起的各种报复行动。
宜宾城的防务加固了一遍又一遍,哨卡增加了两倍,士兵们的训练强度提到了最高,所有人都绷紧了神经。
“龟儿子的!这刘自乾到底在搞啥子名堂?”
李拴柱烦躁地抓着头皮,在屋里来回踱步,像一头困在笼子里的熊。
“这都一个多月了,屁动静都没有!按说丢了那么多钱,他早就该暴跳如雷,派兵打过来了才对啊!难不成是在憋啥子大招?”
陈小豆也眉头紧锁,手里无意识地捻着一支铅笔:
“事出反常必有妖。刘文辉绝非忍气吞声之人。这么久没动静,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他遇到了更大的麻烦,暂时抽不出手来对付我们;要么,他就是在策划一次更大规模、更致命的进攻,想要一口把我们吞掉。”
张阳坐在桌后,手指用力按着太阳穴,眼中布满了血丝。
这种等待未知惩罚的滋味,比真刀真枪干一仗还要折磨人。
“小豆说的有道理。我们不能干等着。必须搞清楚眉山和泸州那边到底发生了什么。拴柱,你派出去的探子,有消息传回来吗?”
李拴柱摇摇头:
“派出去三拨人了,都还没回来。泸州那边戒严得厉害,生面孔根本进不去城。”
正说着,门外传来报告声,一个浑身尘土、农民打扮的汉子被带了进来,正是派往眉山方向的探子之一。
“团长!打听清楚了!打听清楚了!”
那探子气喘吁吁,脸上却带着兴奋和后怕。
“快说!什么情况?”
张阳猛地站起身。
“报告团长!刘文辉的二十四军,根本没空搭理咱们!他们主力部队,正往双流那边调呢!听说杨森的二十军也在往那边开,两边好几万人马正在双流一带对峙,剑拔弩张,随时可能打起来!”
“杨森?双流?”
张阳一愣,立刻走到墙上的大地图前,找到了双流的位置。
“怪不得!原来是被杨森拖住了!”
探子继续说道:
“刘文辉现在最怕的就是两线作战,所以严令各地驻军,没有他的命令,绝对不准主动挑衅周边其他势力,尤其是我们宜宾这边,就怕我们趁机捅他屁股眼儿!”
“泸州那个龟儿子县长,之前扣咱们机器,纯粹是他妈的自作聪明想拍马屁,结果拍到了马腿上!”
“后来咱们劫了税款,刘文辉正为双流的事情心烦意乱,一听这事,勃然大怒,直接把那个县长给撤职查办了!现在泸州那边也是风声鹤唳,天天加固城防,就怕咱们去打他们呢!”
屋子里瞬间安静下来。
张阳、陈小豆、李拴柱三人面面相觑,脸上的表情从极度紧张,慢慢变成了惊愕,最后化作一种哭笑不得的荒谬感。
搞了半天,自己这边提心吊胆严防死守了一个多月,人家那边也是吓得够呛,生怕自己去进攻?
这简直是麻秆打狼——两头怕!
“哈哈哈!”
李拴柱第一个没忍住,拍着大腿大笑起来。
“哎哟喂!笑死老子了!搞了半天,咱们跟刘文辉都在那儿自己吓自己呢!”
陈小豆也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真是……真是人算不如天算。一场更大规模的军阀混战,反而阴差阳错地给了我们喘息之机。”
张阳也摇头失笑,紧绷了一个多月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感觉浑身都有些发软。
他坐回椅子上,苦笑道:
“看来咱们是瞎紧张了。不过这是好事!天赐良机!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赶紧壮大自己!”
压力骤减,宜宾的氛围顿时为之一松。
而更让人欣喜的消息也从纱厂不断传来。
自从十二月初正式投产以来,采用三班倒全力运转的纱厂,就像一台开足马力的印钞机。
得益于欧美最新式的二手设备和严格的管理,生产出来的棉纱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稳定,条干均匀,拉力强劲,远远超过了川内乃至西南地区其他纱厂的产品。
价格上,因为设备成本低廉(相对于新设备),又采用了效率更高的生产模式,成本控制得极好,定价比市场上同类产品低了将近一成!
质优价廉,使得“南洋牌”棉纱刚一上市,就受到了各地布匹商行的疯狂追捧。
重庆、成都、泸州、乃至贵阳、昆明的客商闻风而至,云集宜宾码头,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仓库里的库存几乎永远处于清空状态,真正是供不应求。
纱厂办公房里,钱伯通拿着最新的财务报表,脸上笑开了花,正向张阳和陈小豆(以商行助理身份)汇报:
“东家,陈助理!大喜事啊!开工第一个月,满负荷运转,产值就达到了六十一万大洋!扣除所有成本、折旧以及打点各路神仙的‘税费’,纯利润足足有六万两千大洋!比我们之前预估的还要好!”
六万两千!
张阳和陈小豆虽然早有预期,但听到这个确切的数字,心脏还是忍不住加速跳动。
这几乎相当于他们一个满编团两三个月的军费总和了!而且这只是第一个月!
“好!太好了!”
张阳兴奋地搓着手。
“看来这步棋,我们是走对了!”
钱伯通趁热打铁,继续道:
“东家,眼下正是天赐良机!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极好!而欧美那边因为经济萧条,很多纱厂还在倒闭,二手设备价格依然处于低谷!现在正是我们扩大规模,抢占川、滇、黔市场的绝佳机会!如果我们能再增加十万纱锭的产能,就能彻底奠定我们在西南纱业界的龙头地位!”
再增加十万纱锭?
张阳和陈小豆都被这个大胆的计划惊了一下。
但仔细一想,却又无比心动。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需要多少投资?”
张阳直截了当地问。
喜欢穿越抗日1937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穿越抗日1937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