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功宴后的次日,杨昭在甘露殿单独召见李靖,谈及中亚守御与朝堂人才接替时,忽然话锋一转:“药师,你与叔宝、咬金皆已年高,虽恩恤致仕,然天下未定,北疆、岭南仍需良将。朕听闻李渊之子世民,年少勇武,曾于雁门救驾,不知其年岁几何?可堪大用否?”
李靖闻言一笑,俯身答道:“陛下好眼光!以李世民生于开皇十七年(598年)计,如今不过二十有二,正是血气方刚之时 。其弟李元吉年方十七,族弟李道宗虽仅十八,却已显露骑射之才。此辈少年,恰如当年初出茅庐的叔宝、咬金,正是可塑之材。”
杨昭抚掌起身,命人取来天下人才册,指尖划过“李世民”条目:“朕亦闻其大业十一年(615年)十六岁时,便献疑兵计解雁门之围,胆识远超同龄人 。如此少年英雄,岂能闲置?”当即传旨,召李世民、李道宗及尉迟恭、房玄龄等人入宫觐见。
三日后,甘露殿内,杨昭望着阶下躬身的少年们,目光扫过为首的李世民——身形挺拔,眉宇间藏着锐气,虽身着常服,却难掩军旅磨砺的沉稳。“世民,朕知你少年从军,深谙战事。如今中亚已定,但北疆突厥屡犯边境,你可敢往?”
李世民抬首,声如洪钟:“陛下若信臣,臣愿率部北击突厥!昔年雁门之困,突厥恃强凌弱,臣早有破敌之心!”杨昭见状大悦,又看向一旁的尉迟恭:“尉迟将军年方二十五,勇力过人,可愿辅佐世民?”尉迟恭抱拳应诺:“臣唯陛下与李将军马首是瞻!”
此时房玄龄上前一步,从容奏道:“陛下,北疆征战需粮草统筹,中亚商路需律法护航。臣虽年方三十一,愿留中枢,为前线筹粮、为商路制规,助将军们无后顾之忧。”杨昭点头赞许:“玄龄有萧何之才,便任你为度支郎中,专管粮草调度。”
待众人退下,李靖低声道:“陛下此举高明。李世民辈与臣等老将不同,他们未经长年征战之疲,锐气正盛,且熟悉北疆地理风俗。加之房玄龄、杜如晦(年方二十五)等谋士辅佐,恰能接过大隋军务、政务的担子。”
杨昭望着窗外少年们离去的背影,笑道:“朕非卸磨杀驴,而是让老将安享晚年,让少年各展所长。你看世民那股劲,倒像年轻时的你。”当即下诏:封李世民为“云麾将军”,率五千骑兵镇守雁门关;李道宗为“归德中郎将”,辅佐李世民;尉迟恭为“右府统军”,掌骑兵先锋;房玄龄、杜如晦留任中枢,参与朝政。
消息传出,长安百姓皆赞:“老臣得恩恤,少年得大用,大隋有望矣!”已在洛阳筹备致仕事宜的秦叔宝听闻,抚须而笑:“二十出头便能独当一面,比我当年强多了!”程咬金则在济南商栈中拍案:“这小李将军是块好料,将来定能比咱们这些老家伙更能打!”
数月后,雁门关传来捷报:李世民巧用疑兵计,结合连发火铳,击退来犯的突厥骑兵,斩获千余级。杨昭阅罢捷报,提笔在人才册上批注:“世民,可当大用,待北疆安定,可委以更大重任。”
此时的李世民,正立于雁门关城头,望着北疆苍茫大地。他知道,自己的锋芒才刚刚展露,而在杨昭的麾下,这片大隋的疆土,正等着他们这辈少年去守护、去开拓。
喜欢隋未:我穿越皇孙,携系统复隋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隋未:我穿越皇孙,携系统复隋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