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实验室内,陈启明缓缓睁开眼睛,眼神中闪过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通透的明悟。
连续几天,他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中。
凭借最终版的逆天悟性,他几乎瞬间就吃透了蓝星上所有关于等离子体物理和核工程的理论。然而,当他试图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设计出一条全新的、可行的技术路线时,却屡屡碰壁。
问题不在于知识的深度,而在于知识的广度与关联性。
可控核聚变,这个被誉为人类终极能源的圣杯,它并非单一学科的顶点,而是无数个学科知识交织而成的璀璨王冠。它需要最顶尖的等离子体物理学来理解燃料的行为,需要最前沿的材料科学来构筑反应堆的“墙壁”,需要最强大的超导技术来生成约束的“牢笼”,还需要最复杂的控制理论和计算机科学来驾驭这头狂暴的能量巨兽。
他的大脑中存储着海量的、超越时代的技术,但它们就像散落在仓库里的顶级零件,虽然个个强大,却未能组装成一部完美的机器。
“看来,还是得先把地基打牢。”陈启明喃喃自语。
他放弃了眼前的设计图,闭上双眼,心神沉入了脑海深处的系统界面。他决定,先完成系统发布的那个基础任务,构建蓝星的完整知识体系金字塔。
随着他认真的学习,一场无声的风暴在他的意识海洋中掀起。
………………
…………
………
…
一座又一座宏伟的知识金字塔在他的脑中拔地而起,它们结构完美,逻辑严谨,从最基础的公理定义到最尖端的应用理论,形成了一个完美无瑕的整体。
知识不再是零散的点,而是相互连接、相互印证的巨大网络。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能源学、天文学、地球学……
【叮!检测到宿主完成任务蓝星知识体系概论,奖励宿主“光脑”】
就在系统提示音落下的瞬间,陈启明感觉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仿佛被一道创世之光劈开。
那不是视觉上的光,而是一种纯粹的信息与能量洪流,直接涌入他的意识核心。
【“光脑”已与宿主绑定,是否激活?】
“激活。”陈启明毫不犹豫地在心中下达了指令。
刹那间,他眼前的世界消失了。他仿佛置身于一片无垠的、由纯白光芒构成的虚空之中。这里没有上下左右,没有时间流逝,只有绝对的思维存在。
这就是“光脑”的运算空间。
它不是一台物理存在的计算机,而是直接与他思维链接的、以光子和量子信息流为基础的超级智能辅助系统。它的算力,足以在瞬间模拟出宇宙大爆炸的每一个普朗克时间。
“这……才是真正的神之权柄。”陈启明心中震撼,但随即便被一股前所未有的狂喜所取代。
有了它,之前困扰自己的所有问题,都将不再是问题。
他心念一动,将“可控核聚变”这个宏大的课题,连同他脑海中所有的相关知识、所有的困惑、所有的初步构想,全部“输入”到了这片光的空间。
无数条璀璨的公式和数据链条如星河般流淌,物理学的四大基本力被具象化为四根擎天支柱。他所构建的八大学科知识金字塔同时显现,并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交叉、验证与融合。
再次睁开眼,陈启明的目光落回到了可控核聚变的设计图上。这一次,世界变得截然不同。
他清晰地看到了当前人类在该领域研究中所面临的核心困境。
想要实现可控核聚变,必须同时满足一个极其苛刻的条件,即“劳伦逊判据”:极高的温度、足够的密度、以及足够长的约束时间。简单来说,就是要把一团超过一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燃料,在足够高的密度下,稳定地“关”在一个地方足够长的时间,让原子核们有充分的机会发生聚变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全球的科学家们主要走了两条技术路线。
第一条,是“磁笼”路线,即磁约束核聚变。
主流装置是“托卡马克”(tokamak)。它的原理就像是用一个无形的、由强大磁场编织而成的“笼子”,将那团上亿度的等离子体悬浮在反应室的中央,不让它接触到任何实体物质,否则任何材料都会被瞬间汽化。
这条路线稳扎稳打,是目前最有希望实现商业化的方案,但它的巨大挑战在于等离子体本身极度不稳定,像一头狂躁的猛兽,随时可能挣脱磁场的束缚,导致“约束破裂”,前功尽弃。
第二条,是“惯性”路线,即惯性约束核聚变。
它的原理更像一种“暴力美学”。它使用数百束超高能量的激光,在纳秒之内,从四面八方同时轰击一个比米粒还小的燃料靶丸。巨大的能量将靶丸瞬间向内压缩数千倍,使其中心产生足以引发核聚变的超高温和超高压。在靶丸因自身惯性而四分五裂之前,聚变反应就已经完成。
这条路线的难点在于能量转化效率极低,每次点火都需要消耗巨量的能量,离“能量增益”的目标还很遥远。
陈启明的嘴角,勾起了一抹了然的微笑。
“原来症结在这里。”
“托卡马克的设计,有一个‘原罪’。”他自言自语,眼神锐利如刀,“它为了维持等离子体的环形形态,必须在等离子体内部感应出一个巨大的电流。然而,这个电流本身就是最大的不稳定源头,是导致各种宏观不稳定性乃至最终破裂的元凶。试图去控制一个 inherently unstable(天生不稳定)的东西,无异于在沙滩上盖高楼。”
那么,解决方案是什么?
陈启明的脑海中,一个颠覆性的方案如闪电般划过。
“既然无法完美控制,那就不要去‘死控’,而是去‘引导’和‘适应’!”
一个全新的概念在他的脑中成型
“动态自适应磁场拓扑”
他不再试图用一个固定的、僵硬的磁场去强行约束等离子体。而是通过在反应室周围密布数万个超导微线圈,并由一个拥有超强算力的量子AI进行控制。这个AI会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等离子体内部亿万个点的能量、密度和磁场扰动,以微秒级的响应速度,动态地调整每一个微线圈的电流强度和方向。
这就形成了一个“活”的磁场笼子!
当等离子体内部出现一丝一毫的不稳定苗头,想要“逃逸”时,周围的磁场会瞬间变形、加强,像一只温柔而又无比坚定的手,将它“推”回去。这个磁场永远比等离子体的骚动快一步,从而从根本上杜绝了“破裂”的发生!
解决了稳定性的问题,陈启明又将目光投向了效率。
“传统的环形托卡马克,太臃肿了,大量的磁场能量被浪费在环的中心空洞区域,磁场利用率极低。”
他的手指在空中勾勒出一个新的形状。
一个完美的球形。
“采用更紧凑的球形托卡马克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稳定的‘场反转构型’(FRc)。”
这个构型是磁约束领域一个极其前沿但极难实现的概念。它能在等离子体内部形成一个自组织的、闭合的磁场结构,就像一个天然的“磁泡”,将最炙热的等离子体核心高效地自我约束起来。外部磁场只需要起到辅助和稳定的作用即可。
这意味着,可以在更小的体积、更低的外部磁场强度下,实现更高的等离子体参数,从而达成聚变条件!
“动态自适应磁场拓扑”解决了“稳定性”的终极难题。
“球形场反转构型”解决了“效率”和“小型化”的核心问题。
当这两个天才般的设想在陈启明的脑海中完美结合时,通往可控核聚变终极能源的大门,已经被他一脚踹开!
喜欢神系统:从高三开始引领科技革命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神系统:从高三开始引领科技革命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