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死吧。”
“你!”刘利伟的火气瞬间被点燃,刚要起身理论,一只手却轻轻按在了他的肩膀上。
是陈启明。
他甚至都没朝王宇离开的方向看一眼,只是用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将三人的注意力全部吸引了过来。
“慌什么?”
他的声音不大,却像一颗定心丸,瞬间抚平了三颗躁动不安的心。
“校内选拔而已,还没到你们需要紧张的时候。”陈启明淡淡地说道,语气里带着一种洞悉一切的从容。
“你们以为校内选拔会考什么?真正的国赛难题?别傻了。”他轻笑一声,开始分析,“学校的目的不是选拔天才,而是筛选出有潜力、基础扎实的学生去省里‘刷脸’。所以,它的难度曲线是可预测的。”
他伸出手指,在桌上画着无形的图谱。
“百分之七十,是你们已经刷烂了的高考压轴题变种。百分之二十,是刚刚摸到省赛门槛的简单超纲题,也就是新年前的计划中的内容,你们也肯定都完成了计划了。最后,最多不会超过三道省赛级别的‘拦路虎’,用来区分最顶尖的那几个人,但这些内容,用那几天自习室学过的知识都可以解决!”
三人听得一愣一愣的。原本在他们眼中如同洪水猛兽的校内选拔,被陈启明这么一拆解,瞬间变得结构清晰、面目可亲起来。
“所以……这很难吗?”
“……”三人面面相觑,回想起寒假里被陈启明按在地上摩擦的那些日子,好像……确实不难?
“所以,从现在开始,执行新计划。”
“还有新计划?”刘利伟眼睛一亮。
“对。”陈启明点头,语气不容置疑,“从今天起,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你们不需要再听了。”
这句话一出,三人倒吸一口凉气。这可比同时备战四门竞赛还刺激!
“你们刚放寒假那段时间就已经把高考范围内的所有知识点梳理完毕,基础牢固,没必要再浪费时间。”陈启明拿出一叠崭新的、打印好的手写学习资料,分发给三人,“接下来,你们的时间全部归我支配。上课时间,就做我给你们定制的强化训练模块。”
他看向三人,眼神平静而有力:“你们的任务很简单,执行我的计划,相信我的判断。剩下的,交给我。”
三人看着手中那厚厚一沓、逻辑清晰、重点分明的学习资料,再看看陈启明那张云淡风轻的脸,心中的恐慌与焦虑,不知不觉间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股前所未有的战意。
而陈启明,在安排好他们任务的同时,自己的大脑早已进入了多线程工作模式。
一个线程,正在高速编译、整理四大基础学科的知识,将其转化为最易于吸收的模块,投喂给他的三个队友。
另一个线程,则像一台精密的诊断仪器,实时监控着三人的学习进度和薄弱环节,随时调整他们的个人学习路径。
而他的主处理器,则沉浸在那个更宏伟的工程中,继续搭建和完善他脑海里,那座贯通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的,雄伟壮丽的知识金字塔。
时间来到元宵节。2月18日,正月十五,星期六。
F4一大早就齐聚图书馆。经过开学前那几天的铺垫,加上开学这四天无视课堂纪律、完全沉浸在陈启明学习模块里的“特训”,刘利伟、顾知夏和林溪三人的状态,已经从开学时的焦虑,调整到了跃跃欲试的临战姿态。他们感觉自己前所未有的强大,正需要一场酣畅淋漓的战斗来验证实力。
陈启明从书包里拿出四沓厚厚的A3纸,轻飘飘地放在桌上,却发出了沉闷的“啪”一声,仿佛四块砖头。
“摸底测试。”他言简意赅。
刘利伟三人只是扫了一眼题头,就感觉自己的cpU快要烧了。
数学卷,没有选择填空,清一色的二十道大题,总分1000。题型覆盖范围从欧氏几何的经典作图,到伽罗瓦理论的群论抽象;从组合数学的拉姆齐问题,到费马大定理的数论引申。每一道题,都像是从大学数学系的期末试卷上直接撕下来的。
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试卷同样丧心病狂。二十道纯理论大题,总分依然是1000。
物理卷上,从量子隧穿效应的薛定谔方程求解,到广义相对论下的引力透镜计算;化学卷,从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路线设计,到物理化学的系间窜越量子产率分析;生物卷,更是涉及到了分子生物学的cRISpR-cas9脱靶效应预测。每一道题都精准地打击一个细分领域的知识盲区,连成一片,就是一张知识的天罗地网。
当然,这套卷子的整体难度,被陈启明精准地控制在了国赛水准。还不至于像九省联考那帮变态出题人一样,丧心病狂到直接把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原题扔上来。
陈启明这么做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检验。
得益于“诲人不倦”这个近乎因果律武器的技能,只要是陈启明认可的人,知识一旦被他“喂”出去,就不存在“学不会”的可能。他现在要解决的,是另一个更关键的问题。
这三位队友,缺的不是知识,而是与这份知识相匹配的自信。而这四份“地狱级”的试卷,就是为他们加冕的战书,让他们亲手证明,自己究竟已经变得多强!
喜欢神系统:从高三开始引领科技革命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神系统:从高三开始引领科技革命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