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教授等评委的沉默与震撼,如同给林枫团队的项目盖上了一枚无形的“权威认证”印章。展位前的人潮更加汹涌,提问的质量也明显提升,从“这真是塑料做的?”变成了“工艺瓶颈在哪里?”“成本如何控制?”“预计产业化周期多长?”
然而,就在这一片赞誉和探讨声中,一个略显尖利的声音,如同冷水滴入热油,骤然炸响:
“等等!诸位先别急着捧场!”
人群分开,一个穿着考究西装、头发梳得油光水滑、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男人挤到了前面。他手里拿着一个看起来就很贵的皮质笔记本,嘴角带着一丝职业性的、却并不让人舒服的笑容。他的胸牌显示是某知名财经媒体的特约评论员,姓胡。
“胡记者,您有什么问题吗?”王胖子认得这人,之前想采访他们被婉拒了,此刻见他又跳出来,语气不免带上了点警惕。
胡评论员推了推眼镜,目光扫过那断裂的板材和熠熠生辉的碳纤维样品,最后落在林枫身上,语气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质疑:
“林枫同学,不得不承认,你展示的样品性能确实令人印象深刻,甚至可以说是震惊。但是——”
他刻意拉长了语调,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这终究是实验室条件下制备出来的样品!而且是小批量的!我们都知道,实验室里做出性能卓越的样品,和实现稳定、低成本、大规模的工业化量产,完全是两回事!这中间隔着一条巨大的鸿沟!”
他挥舞着手臂,增强说服力:“很多所谓的‘黑科技’,在实验室里数据漂亮得吓人,一旦放大到工业生产,不是性能急剧衰减,就是成本高到无法承受,要么就是良品率低得可怜!请问,你们这个‘塑料瓶变碳纤维’的技术,有没有经过中试?有没有量产可行性报告?如何保证大规模生产时,每一批产品都能达到今天展示的t300,甚至触碰t700的性能?”
他一连串的问题,如同连珠炮,精准地打在了许多围观者,尤其是一些潜在投资者和业内人士的心坎上。是啊,实验室的奇迹他们见多了,但能成功走向市场的,凤毛麟角。这确实是横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最现实的一道坎。
现场火热的气氛为之一滞,不少人都露出了思索和怀疑的神色。就连王胖子也一时语塞,因为他知道,对方说的确实是实情,也是他们目前无法回避的短板——他们只有小作坊式的“龙巢工坊”,哪来的中试线和量产报告?
苏小远眉头微蹙,准备从理论和技术角度阐述工艺的可放大性,但这类说辞在缺乏实际数据支撑的情况下,显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胡评论员见自己成功搅动了气氛,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神色,趁热打铁道:“所以,在拿出切实可行的量产方案和成本数据之前,我个人认为,这个项目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概念展示’和‘学术探索’阶段,其商业价值和产业前景,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诸位投资者、企业家,也需要保持冷静,谨慎看待,避免被一时的技术炫目所误导。”
他这番话,可谓诛心。直接将林枫团队的项目从“颠覆性技术”的高度,拉回到了“实验室玩具”的层面。
赵峰不知何时又溜了回来,躲在人群后面,听到这里,脸上露出了快意的冷笑。对,就是这样!质疑他!否定他!
就在气氛逐渐变得有些微妙和尴尬时,一直沉默的林枫,却忽然笑了起来。那笑容里没有愤怒,没有慌张,反而带着一种……像是看到鱼儿终于咬钩了的从容。
“胡评论员的问题,非常专业,也非常关键。”林枫开口,语气平和,仿佛早就等着这一刻,“您说得对,从实验室到工厂,确实是一条充满挑战的路。”
胡评论员以为林枫服软了,下巴微扬,刚想再“指点”几句。
却听林枫话锋一转:“不过,谁告诉您,我们只能在实验室里小打小闹的?”
他转身,在王胖子和苏小远有些茫然的目光中,走到了展台后面,从他们带来的一个大纸箱里,搬出了……一个看起来像是老旧电饭煲内胆,却连接着一些简陋管路和加热模块的古怪装置!旁边还有一个小型的、手动操作的缠绕机,以及一些瓶瓶罐罐的化学试剂(主要是掩人耳目的预处理液)。
“这是……?”所有人都愣住了。
“这是我们团队设计的,‘迷你版’、‘乞丐版’连续化制样装置。”林枫拍了拍那“电饭煲内胆”,语气带着一丝调侃,“当然,跟真正的工业生产线没法比,粗糙得很。不过,用它来模拟一下连续进料、连续反应、连续出丝的过程,验证一下工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还是勉强可以的。”
他看向胡评论员,以及所有面带疑惑的围观者:“既然大家对量产可行性有疑问,那我们现在就现场,用这套破烂设备,当着大家的面,从塑料瓶碎片开始,试着‘连续’做出一点碳纤维丝来看看,怎么样?”
现场模拟连续生产?!
这下,连胡评论员都惊呆了!他质疑过无数科技项目,还是第一次见到有人被质疑量产能力后,直接当场就要撸袖子给你表演“手搓生产线”的!这高中生是不按常理出牌啊!
王胖子虽然也不知道林枫什么时候准备了这手,但他反应极快,立刻大声附和:“对!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光说不练假把式!咱们就用这‘丐中丐’版设备,现场给大家表演一个‘垃圾变黄金’的连续剧!”
苏小远也瞬间明白了林枫的意图,立刻上前配合,开始熟练地准备“原料”——那些清洗粉碎好的pEt塑料片。
围观人群的兴致被彻底点燃了!这可比看静态样品和测试数据刺激多了!这是要看真正的“魔法”施展过程啊!
“快!手机准备好!”
“我的天,真现场做啊?”
“这玩意儿能行吗?看着像废品站拼出来的……”
胡评论员脸色变了几变,想说什么,却发现自己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来阻止。他只能硬着头皮,冷眼旁观,心里暗忖:装神弄鬼!我看你等下怎么收场!
在无数道目光的注视下,林枫镇定自若地操作起来。他将pEt碎片加入“电饭煲内胆”,倒入预处理液,接通电源(一个大的充电宝)……一系列操作行云流水,虽然设备简陋,但步骤清晰,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自信。
当然,关键的“能量裂解”和“微观重构”步骤,是由系统在他接触设备时无声无息完成的。在外人看来,就是那简陋的设备在加热、反应,然后……出口真的开始缓慢而稳定地,吐出了一些略显粗糙、但肉眼可见是连续不断的黑色丝状物!
林枫将这些初生的丝状物引导到缠绕机上,慢慢卷绕成轴。
整个过程虽然缓慢,效率极低,但那连续不断产出的黑色丝束,却像一记无声的重锤,狠狠地砸在了所有质疑者的心头!
它或许不够完美,但它证明了,这个工艺,不是只能一锅一锅做的“煲汤”,而是可以实现“流水线”式产出的!
胡评论员的脸色,从最初的质疑,到惊愕,再到最后看到那连续不断的黑丝时,变得一片煞白。他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林枫拿起那一小卷刚刚“出炉”、还带着余温的、略显粗糙但确实是连续状的碳纤维丝,走到胡评论员面前,递给他:
“胡评论员,虽然粗糙了点,但这确实是连续化出来的。您觉得,这算不算是……往量产的方向,迈出了小小的一步?”
胡评论员看着那卷黑丝,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脸上火辣辣的,仿佛被当众抽了一记耳光。他之前所有的质疑,在这卷“现场直播”生产出来的、连续不断的碳纤维丝面前,都显得如此苍白和可笑。
人群中,不知是谁率先鼓起了掌,紧接着,掌声如同雷鸣般响起,经久不息!
林枫用一场即兴的、近乎行为艺术的“现场微型连续生产”,将“量产质疑”的铁幕,撕开了一道清晰可见的口子!
“工业狂魔”不仅技术硬核,打脸的方式,也是如此的……别具一格,且效果拔群!
喜欢工业狂魔:我的订单通诸天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工业狂魔:我的订单通诸天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