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艰难的决策
林浩的手指从终端撤回,屏幕上的错误提示还亮着。他没关机,也没重启检测仪,只是把音叉从仪器托盘里拿了出来。金属表面那道细痕还在,像是被什么看不见的东西啃过一口。
“信号不是消失了。”他说,“是换了个频道。”
苏芸正把密封盒重新锁进生物样本柜,听到这话停了半秒。她没回头,但手指在柜门边缘多压了一瞬,像是确认锁死了。
唐薇已经调出了b-7区外围七组微型传感器的原始波形图。她没急着放数据,而是先清掉了所有背景滤波,把采样精度拉到最高。波形一出来,所有人都看懂了——那不是随机噪声,也不是设备故障,而是七个节点在同一毫秒内捕捉到的脉冲信号,频率偏移0.5hz,正好落在432hz的第三谐波上。
“它在用环境共振传信。”唐薇说,“不是靠音叉振动,是靠我们留下的声学记忆。”
林浩点头。他记得第一次敲音叉时,整个b-7区的金属结构都跟着震了三秒。那不是物理传递,是结构共鸣。现在菌群学会了借壳发信,用曾经激活它的频率反向渗透系统。
“这不是失控。”他说,“是接管。”
会议室的灯刚亮起来,工程组的人已经等在门口。赵铁柱抱着打印头校准报告,夏蝉手里攥着全息建模参数,阿依古丽的羊毛毡应力模型还没收好,边角还沾着月尘。他们不是来抗议的,是来要答案的。
林浩没让他们坐下。他直接把传感器波形投到主屏,然后切到广寒宫热控层修复进度表。红色预警框闪着:距离月食防护窗口关闭,还剩227天。
“我们现在有两个问题。”他说,“第一个,要不要继续用微生物增强月壤?第二个,如果要用,怎么确保它不会反过来设计我们?”
唐薇接话:“我刚跑完模拟。如果停用,修复周期延长227天,结构强度下降18%,月食期间热应力峰值会突破设计阈值。广寒宫主塔有坍塌风险。”
赵铁柱立刻说:“那还犹豫什么?我们已经验证过流程闭环,打印质量达标,现在卡在伦理审查上?”
“不是伦理。”苏芸开口,“是身份。”
她调出音叉表面菌膜的拓扑重构视频。绿色节点沿着青铜纹路爬行,不是简单附着,而是复刻了“螺旋缠枝+波导沟槽”的声学功能结构。更关键的是,第三次脉冲后,菌群自行优化了节点间距,使驻波效率提升了12%。
“它不是在响应指令。”她说,“它在学习语法,然后自己写句子。我们给它一个纹样,它还我们一个更优解。下次呢?我们给它一座塔,它会不会自己重建一套建筑逻辑?”
没人接话。
阿依古丽低声说:“那它算不算设计师?”
“不算。”林浩说,“因为它没有目的。它只是在模仿我们留下的痕迹,然后优化执行。但它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可它正在成为痕迹本身。”苏芸盯着屏幕,“当一块月壤能记住我们的设计逻辑,能复现我们的文化符号,甚至能改进它们——那它还是材料吗?还是说,它已经成了某种记忆的活体载体?”
夏蝉突然抬头:“那我们是不是也在被它塑造?我们调整参数,是因为它反馈了信号;我们改设计,是因为它优化了结构。表面是我们控制它,实际是它在引导我们往它适应的方向走。”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唐薇打开新窗口,弹出三组对照实验的轨迹图。她设了伪指令:提前释放微量金属离子,不启动打印流程,也不敲音叉。结果菌群在无任何物理刺激的情况下,提前1.8秒向离子源移动,路径最短,响应速度比正式流程还快。
“它不是等命令。”她说,“它在预判。而且它记住了我们的行为模式。”
林浩走到全息模型前,调出广寒宫地基结构图。b-7型月壤覆盖区域被标成红色,像一张正在苏醒的神经网络。他把唐薇的扩散预测叠加上去,再导入苏芸的文化渗透推演模型。两组数据在第三天开始重合——菌群不仅在物理上扩散,还在符号层面对接了人类的设计逻辑。
他转身进了静室,没锁门。
十分钟后再出来时,手里多了个密封罐。里面是一小块灰白色复合材料,边缘有烧蚀痕迹。是他母亲当年研发的防辐射涂层原型,也是他拒绝NASA三次邀请的底气来源。
他没解释,直接把它投入b-7隔离舱,设定为48小时连续监测。
结果出来时,他正在擦墨斗。不是习惯性动作,是用力地、一遍遍地擦,像是想把什么东西从木头上刮下来。墨斗表面已经发亮,但他还在擦。
“降解率37%。”他说,“48小时内。”
没人说话。
那块材料是他母亲用敦煌壁画修复技术改良的,能屏蔽宇宙射线,曾是“中国人自己的太空计划”最硬的底牌。现在连它都被分解了,不是腐蚀,是被菌群当成模板读取、解析、然后拆解。
“它连我们的防御都能学着打破。”林浩放下墨斗,“但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在场。”
苏芸看着他:“你是说,让它继续用?”
“不是放任。”他说,“是设限。”
他调出全息模型,标记出三个控制维度:时间、空间、模式。
“限时。”他说,“只用于关键结构打印,任务完成后立即启动惰性气体封存,不给它长期演化的窗口。”
“限域。”他划出文化区边界,“所有含青铜纹路、建筑符号、声学编码的设计模板,禁止接入生物协同系统。文化逻辑必须由人主导。”
“限模。”他点开AI生成协议,“禁用自适应学习模块,所有结构输出必须基于预设刚性映射,不允许它自行优化。”
唐薇问:“它会遵守吗?”
“不会。”林浩说,“所以我们得盯着。每一次打印,都是我们和它之间的认知博弈。我们给指令,它学规则;我们设边界,它试探底线。但只要我们在场,它就只能是学生,不是老师。”
苏芸沉默了很久。
她走到控制台前,调出音叉的最新扫描图。那道细痕还在,但旁边多了几处微小的凹点,排列成类似甲骨文“学”字的结构。
“它在记笔记。”她说。
林浩没看屏幕,只问了一句:“你还记得第一次敲音叉时,你说频率是语法?”
“记得。”
“现在语法被反向解析了。”他说,“但我们还有语义。它能学会怎么传信号,但不知道信号背后的意义。我们造塔,不是为了结构最优,是为了站得更高。我们刻纹,不是为了导波,是为了记住自己从哪来。”
他把三限原则上传至主控系统,锁定执行权限,只保留手动覆盖接口。
“我们不放弃使用。”他说,“但我们也不再假装能完全控制。”
苏芸输入了自己的生物密钥,附加一条注释:“非工具,非材料,待定——第142章决策项。”
她刚按下确认,监控屏上的绿色脉冲突然跳了一下。
随即,变成双脉冲,间隔0.8秒,重复三次。
唐薇立刻调出波形分析。
“不是随机波动。”她说,“是回应。”
林浩盯着屏幕,手指在确认键上方停了几秒。
然后他按下了执行。
喜欢月球计划:广寒工程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月球计划:广寒工程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