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屏上的红点还在闪烁,林浩没动。那0.2毫米的错位像一根刺,卡在打印路径的分叉口,也卡在他脑子里。他没去碰急停键,手指悬在半空,直到指尖发酸才缓缓收回。苏芸站在他身后半步远的位置,音叉还抵在控制台边缘,金属的余震顺着台面传到她的掌心,微弱但持续。
她没说话,只是把音叉轻轻收进工装口袋。
林浩调出第七次试验的完整热成像序列,从头开始播放。画面一帧一帧推进,角点温度曲线在某个瞬间出现了一个缓坡平台——不是跳变,也不是回落,而是像被什么托了一下,短暂地稳住了。他暂停,放大,再回放。同样的平台,在第三次和第五次试验中也出现了。三次,位置一致,时间点接近,误差不超过0.3秒。
“这不该存在。”他说。
苏芸靠过来,看了眼屏幕右下角的数据标签:“b-7批次,南极艾特肯东缘采样。”
“这批料我们用过三次。”她指尖在屏幕上滑动,调出原料日志,“第三次是上次失败前的备用槽,第五次是你坚持要再试一次时换上的,第七次……就是刚才。”
林浩没接话,把三段热流曲线并列拉出。平台期的持续时间分别是1.2秒、1.1秒、1.3秒。几乎恒定。他切换到成分分析模块,b-7月壤的钙铝比高出均值18%,镁含量偏低,钛氧化物分布更均匀。这些数据之前没人注意——因为它们不在标准偏差警戒区内。
“不是设备问题。”他说,“是材料在响应。”
苏芸盯着那条缓坡曲线,忽然想起什么。她打开个人终端,翻出自己在博士期间整理的青铜器包浆形成记录。商周时期的高锡青铜表面,常出现一种由钙铝硅酸盐构成的稳定层,学界称之为“时间釉”。那种釉层的生成条件,恰好需要高钙环境与缓慢的离子迁移。
“它在自我修复?”她问。
“不。”林浩摇头,“是它本来就更稳。”
他把b-7的数据拖进结构模型,重新跑模拟。裂隙出现时间推迟了2.1秒,热应力峰值下降13%。不算彻底解决,但足以让系统不至于在第三层就报警。他盯着结果看了很久,然后把七次试验的所有原料批次信息全部导入,按钙铝比排序。
相关性出来了。
高钙月壤的试验,角点温升更平缓,平台期更长,晶格畸变更少。不是全部,但趋势明显。他截图,标注,存入共享库,标题只写了一行字:**成分差异可能影响热响应稳定性**。
唐薇是在两小时后看到这条日志的。
她正戴着次声波翻译耳机,蹲在培养舱前。舱内是浅层生物形态沉积层样本,从月海边缘钻取,表面覆盖着一层灰白色菌膜。过去几天,她一直试图用常规营养液激活这些微生物,但反应微弱。直到刚才,她无意中把耳机贴在舱壁上,听到了一段奇怪的脉冲群——频率432hz,节奏和鲁班机组打印时的振动波形惊人相似。
她反向输入这个频率,培养舱内的丝状菌突然活跃起来。胞外聚合物分泌量在三分钟内提升了300%,菌丝网络迅速扩张,包裹住周围的月壤颗粒。她立刻启动热冲击测试,模拟月昼升温过程。对照组的颗粒在90c时出现微裂,而被菌膜包裹的颗粒,直到120c才出现裂隙,且数量减少42%。
她摘下耳机,手有点抖。
这不是单纯的耐热。那些聚合物像一层柔性骨架,把颗粒牢牢锁住,抑制了热膨胀的位移。她调出菌种分析报告,发现这种丝状菌的基因序列中,有一段与地球深海热液口古菌高度同源——它们本就适应极端温度变化。
她把数据打包,发给林浩,附言只有一句:**它们在听,而且会回应**。
林浩收到消息时,正盯着b-7月壤的矿物结构图。他把唐薇的数据调出来,和钙铝比曲线并列投影。高钙环境,恰好促进聚合物生成;而聚合物越多,颗粒间的热应力传递就越均匀。两条线的趋势几乎重合。
“不是材料自己稳。”他低声说,“是它给了生命一个机会,然后生命把它变得更稳。”
苏芸站在他旁边,听完数据对比,忽然开口:“古代青铜器埋在地下几千年,表面形成的包浆,是不是也是这样来的?矿物提供基底,微生物参与反应,最后生成一层稳定保护层。”
林浩没说话,但眼神变了。
他重新建模,把月壤成分、微生物活性、热传导效率三者纳入同一个框架。不再是单纯的物理模型,也不是生物培养方案,而是一个动态系统——特定矿物成分引导微生物定殖,微生物分泌物反过来稳定矿物结构,形成正向循环。
“我们一直在想怎么控制材料。”他说,“可也许,材料早就有了自己的控制方式。”
苏芸看着投影上的三重曲线,忽然笑了下:“所以纹路不是问题,成分也不是答案。真正起作用的,是它们之间的配合。”
“生物-矿物协同调控。”林浩把这六个字打在模型标题栏里。
系统自动为这个假说生成了初步验证路径:筛选高钙月壤,接种丝状菌,施加432hz预激振动,观察烧结后的热稳定性。每一步都可执行,但没有一步能跳过。
唐薇赶来时,三人围在控制台前,谁都没提下一步该谁做。没人争,也没人让。他们只是盯着那组并列曲线,看数据如何把两个原本无关的发现,拧成一条新路。
林浩打开项目日志,新建条目。他没写结论,只记录了三件事:
1. b-7月壤在多次试验中表现出异常热稳定性;
2. 特定丝状菌在432hz刺激下显着提升聚合物分泌;
3. 两者叠加可能构成协同效应,假说待验证。
他点击上传,权限设为全员可见。
苏芸看了眼时间,凌晨三点十七分。她从口袋里掏出音叉,轻轻放在控制台上。金属表面有一道细微划痕,是上次插入裂缝时留下的。她没擦,只是用指尖抚过那道痕。
唐薇摘下耳机,放进行李箱夹层。她知道明天会有更多人盯着这些数据,提出质疑,要求重复实验,甚至否定整个方向。但她也知道,有些信号一旦被听见,就再也无法忽略。
林浩最后看了一眼模型运行状态,关闭投影。屏幕黑下来的瞬间,他注意到苏芸的笔记本摊开着,里面夹着一点灰白色粉末——那是上次试验后从音叉尖端刮下的钙质结晶。
他没问她为什么留着。
四小时后,第一批高钙月壤样本被送进b3区试验舱。唐薇亲手接入菌种培养模块,苏芸在混合槽边缘刻下一道刻度线,林浩站在门口,看着操作员启动振动预激程序。
432hz的低频嗡鸣再次响起。
监控屏上,热成像图刚开始变化,一条微弱的绿色脉冲突然从培养舱方向窜入数据流,与音叉频率同步,持续了整整1.8秒。
操作员愣住,回头看向林浩。
林浩盯着那条绿线,一动不动。
喜欢月球计划:广寒工程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月球计划:广寒工程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