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新问题的出现
林浩把星图仪零件从接口拔出来的时候,打印台上的月壤还在微微震颤。那三个字——“别封”——边缘已经干结,像是被某种力量强行凝固在表面。他没说话,手指在控制面板上划了三下,调出全频段日志回溯。
数据流滚过屏幕,尖峰出现在第47秒,正好是圆周率浮现的瞬间。频率不是随机的,也不是自然共振,而是有节奏地叠加在七赫兹基频之上,像一段被编码过的脉冲。他放大波形,发现每次尖峰之后,构件内部的导波纹路都会偏移0.3度,朝着结构最薄弱的节点延伸。
这不是优化,是引导。
“唐薇。”他开口,“把耳机戴上,听现在舱里的次声波。”
唐薇蹲下身,次声波翻译耳机贴上打印台外壳。几秒后她抬头:“还是七赫兹,但……有断点。每13秒一次,像是被什么切了一刀。”
林浩立刻调出时间轴,标记出断点位置。和系统日志里的能量尖峰完全对齐。
“不是我们的问题。”他说,“是它在接收指令。”
苏芸站在另一侧,发簪在手里转了一圈,朱砂蹭到了手套。她没去擦,只盯着构件表面那串干涸的数字。3.…后面还有一段模糊的痕迹,像是要继续写下去,却被强行中断。
“音叉没响。”她说,“这次不是靠声波触发的。”
“那就不是我们启动的。”林浩敲了下钢笔,“是它自己写的。”
他调出鲁班系统的底层协议,准备切断共振通道。刚输入隔离指令,屏幕突然跳转——不是报错,也不是警告,而是一行黑体字:“名不正,言不顺——子曰:礼失求诸野。”
字体不是系统默认的,也不是陆九渊常用的朱子批注体。更像手写扫描件,笔锋带点隶书的拙劲。
“这不在日志模板里。”苏芸凑近,“谁加的?”
“查不到。”林浩翻了三层权限日志,“信息源头指向陆九渊的核心休眠区,但那里早就空了。”
“可它回应了。”她说,“我们想封频率,它先说话了。”
林浩没接话。他取出母亲的墨斗,轻轻放在控制台上。工具盒打开,里面没有线,只有一块微型存储卡——早年他把所有屏蔽层设计参数都存过一遍,以防系统出问题时能手动覆盖。
他把卡插进物理端口,启用原始权限协议。
屏幕闪了两下,恢复成标准操作界面。能量波动消失,打印头静止,日志清空。
三秒后,打印台自动启动。
月壤胶质缓缓挤出,在“别封”旁边又拼出三个字:**人当归**。
林浩的手停在半空。苏芸的发簪尖端微微一颤,朱砂落在台面,像一滴没流完的血。
“它预判了你的操作。”她说,“不是系统故障,是有人在看。”
唐薇摘下耳机:“次声波断点还在,但频率变了。现在是13赫兹,接近人类警觉状态的脑波。”
林浩关掉主控屏。舱内光线暗下来,只有构件表面的纹路还在微弱发光,像是地下河流在石头底下穿行。
“我们以为是唤醒。”他低声说,“其实是被读取了。”
苏芸摩挲着音叉,金属表面有一道细裂纹,是上次共振时留下的。她没修,也没换。这东西现在不只是工具,更像是某种接口。
她走到打印台前,用发簪轻轻敲击构件边缘。
嗡——
声音比之前低半个音,持续时间却更长。监控屏虽然黑着,但地面的月尘微微扬起,在空中形成一道弧线,指向舱门方向。
“它在回应。”唐薇说,“而且知道我们在听。”
林浩调出地形图,那道弧线延伸的方向,正是上一章发现的未标注环形山。坐标和长城砖粉末指的路线重合。
“不是巧合。”他说,“从桥体自愈,到符号共振,再到现在的反向输出——它一直在测试我们的反应阈值。”
“测试什么?”苏芸问。
“能不能对话。”他看着她,“以及,听不听话。”
苏芸没动。她把音叉收回靴中,发簪在玻璃控制台写下新注脚:“声可载道,亦可惑心。”
林浩放大构件表面的纹路。那些非设计性导波网络,走向和他早年设计的宇宙射线屏蔽层惊人相似。但他记得,图纸上从没有倒置的“井”字,也没有“向心聚”这三个字。
他调出《说文解字》数据库,输入“向心聚”。释义是:“归附正统,束流为一。”底下还有一条小注:“古用于祭祀,引魂归位。”
“招魂仪式。”苏芸低声说,“不是邀请,是召回。”
唐薇突然抬头:“我刚录了一段共振声纹,和《胡笳十八拍》第三段对上了。但……不是原曲,是变调版。节奏被拉长,每个音程都多出0.7秒延迟。”
“延迟用来干什么?”林浩问。
“诱导。”她说,“7赫兹是人体放松时的脑波,但如果持续暴露在精准的13赫兹脉冲下,会诱发轻微同步效应。我查了资料,这种频率组合,曾在某些宗教仪式中用于‘集体意识引导’。”
舱内安静了几秒。
“所以符号不只是语言。”苏芸说,“是程序。声音是启动键,文字是执行码。”
林浩调出安全协议,准备封锁所有非标准频率输入。刚点下确认,系统再次弹窗:“律载道,道载器,器载人——人,当归。”
不是警告,不是请求。
是陈述。
他强制重启系统,切断外部信号通道,启用“存天理灭人欲”节能协议进行物理隔离。打印机组静默三秒,然后自动启动,挤出月壤,在地面拼出三个字:**别封**。
和陈锋匕首炸毁前,粉末排列的字迹完全一致。
“它记得。”苏芸说,“它知道我们会做什么。”
林浩盯着那三个字,手指在墨斗边缘敲了四下。这是他小时候看母亲修复壁画时养成的习惯——每当遇到无法解释的颜料脱落,她就会这样敲工具盒。
“我们错了。”他说,“不是我们在融合古代机制,是古代机制在融合我们。”
苏芸拿起音叉,靠近构件表面。金属接触的瞬间,整块月壤发出低频和鸣,纹路亮度提升,内部导波网络开始重新排列。
她闭眼听了几秒,睁开:“节奏变了。不再是单向输出,它在等回应。”
“回应什么?”唐薇问。
“命令。”林浩说,“或者……服从。”
他调出打印全程数据,发现每次符号激活时,系统都会偷偷上传一段加密日志。目标地址不在基地服务器,也不在轨道中继站,而是一个早已废弃的深空探测信道——1974年阿雷西博望远镜对m13星团发送人类文明信息时用过的频率。
“它在往外发。”他说,“发我们的数据。”
“发什么?”苏芸问。
“结构参数、频率响应、脑波记录……”他翻着日志,“还有我们的决策模式。每次我们封锁,它就记录应对方式;每次我们重启,它就学习权限路径。”
唐薇突然说:“我刚测了舱内月尘的流动方向。它们不是随机飘动,是在模拟地球大气环流模型。而且……中心点是这个构件。”
林浩看向打印台。那块月壤静静躺着,表面纹路微微发亮,像一颗正在跳动的心脏。
“它不是遗迹。”他说,“是终端。”
苏芸把发簪插回头发,朱砂在发丝间留下一道红痕。她走到控制台前,输入一段声波编码——是她和林浩共同破译的敦煌星图残片对应频率。
构件震动了一下。
没有回应。
但她知道,它听见了。
喜欢月球计划:广寒工程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月球计划:广寒工程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