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新的危机预警
唐薇的红色预警在指挥舱主屏上持续闪烁,像一颗不肯熄灭的脉冲星。林浩盯着那串数据流,手指划过屏幕边缘,调出Yh-3区地基应力热力图。锚桩位移曲线已经突破黄线,正朝着警戒阈值爬升。他没说话,只是把墨斗从工装内袋里掏出来,放在控制台边缘。铜皮上的“门”字依旧完整,但触手温热,像是内部有某种低频震荡在持续传导。
他看了眼鲁班系统的运行状态——打印协议仍在“九鼎纹”逻辑框架下自洽运行,构件生成速度比标准模式慢了37%。常规加固流程走不通。他直接切入备用通道,调出赵铁柱团队预存的标准化锚桩模板,绕过主控模块,启动低频高密度打印模式。进度条开始缓慢爬升,绿色光标每跳动一次,都像在跟时间赛跑。
“用老模板压住节奏,先稳住地基。”他对通讯端说,“不求快,求稳。”
系统响应了,但第三根构件成型时,结构内部再次浮现出非标准纹路。林浩放大显微图像,确认那不是故障,而是“九鼎纹”的变体强化结构。应力分布比原设计优化了12.6%,但重量超出了运输车额定负载。他没叫停,反而调出牵引方案,准备临时改装月面车。
---
苏芸的音叉在指尖转了一圈,她把它贴在通讯终端的共振板上。常规频段全被干扰,信号发不出去。她调出唐薇的地磁记录,发现光脉节奏与月壳微震完全同步,每七秒一次,像某种地质心跳。她把撤离指令压缩成七组次声波脉冲,嵌入《考工记》谐波编码,通过地质探测信道反向推送。
信号在传输中被月壤晶格吸收大半,只剩断续震动抵达裂缝区域。但她知道,只要频率对得上,探险队的次声波接收器就能捕捉到。夏蝉的耳机能听出节奏,赵铁柱的探测仪能还原数据,王二麻子的战术芯片能解析指令。
“不是发消息。”她低声说,“是敲墙。”
三分钟后,裂缝方向传来一次短促的震动回应——三下轻,四下重,是预设的确认信号。他们收到了。
---
陈锋站在战术沙盘前,手里捏着一枚黑子。他没看屏幕,而是把棋子轻轻落在沙盘边缘。落子瞬间,内置传感器读取指压变化,AI开始分析探险队成员的心理波动曲线。这是他的“量子测谎围棋”,靠力道判断情绪稳定性。
第一轮测试,夏蝉的落子偏轻,波动值轻微上扬。陈锋调出她最近三小时的生理数据,确认是轻度焦虑,但认知功能正常。赵铁柱的棋子落得稳,力道均匀,无异常。王二麻子最后一子压得极重,系统标红——应激反应超标,但方向明确:他对撤离路线有异议。
陈锋没质疑,而是抓起一把长城砖粉末,撒在沙盘上。粉末在微重力环境下缓缓悬浮,他用唐横刀划出三条路径,刀锋划过时,粉末自动聚拢成线。结合光脉周期,他标注出每条路线的暴露窗口。最终,他选定暴露时间最短的路径,刀尖在终点顿了一下。
“走这条。”他说,“七秒一停,跟光脉节奏对齐。”
---
林浩盯着鲁班机组的输出日志,第三根锚桩已完成打印,正由运输车拖往Yh-3区。他调出牵引方案,发现原定的月面车已报废,动力系统瘫痪。他切换到勘探队废弃设备清单,锁定一台停在环形山西侧的旧型号牵引车。车体完整,只是能源模块失效。
他接通王二麻子:“回收西侧牵引车,改装为应急运输装置。边撤边援,不耽误行程。”
“明白。”王二麻子的声音从地质信道传来,带着轻微失真,“但牵引车距离我们还有1.8公里,暴露时间增加4分17秒。”
“你们按陈锋给的节奏走。”林浩说,“每七秒移动一段,光脉熄灭时前进,亮起时静止。我这边加快锚桩输出,争取在你们抵达前完成四根加固桩。”
“前提是系统别再给我们加‘文化buff’。”王二麻子说。
林浩看了眼墨斗。铜皮温度又升了两度。
---
苏芸把音叉收回靴筒,发簪在玻璃桌面上划出一串甲骨文注脚。她刚完成新一轮谐波校准,确保后续指令能穿透干扰层。她抬头看林浩:“他们最多只能携带两根锚桩,剩下的得靠基地自主部署。”
“不。”林浩调出全息结构图,“我们不用运,我们直接打。”
他启动鲁班-IV的远程打印协议,将Yh-3区地基作为目标坐标,直接在原位逐层构建加固结构。这需要极高精度,稍有偏差就会导致应力错位。他调出“九鼎纹”拓扑模型,发现其自洽逻辑恰好能弥补月壤热胀冷缩带来的形变误差。
“用它的规则,修我们的墙。”他说。
系统响应了。第一根原位锚桩开始生长,从地基底部向上延伸,像一棵逆生的金属树。进度条稳定推进,但林浩知道,这种模式耗能极高,鲁班机组撑不了太久。
---
陈锋把最后一枚白子落下,心理评估完成。探险队全员无认知偏差,可执行撤离。他收起棋盘,从战术背包里取出一小包长城砖粉末,装进微型喷射装置。这是他自制的“文化标记弹”,能在月面留下不可逆的物理标识。
他接通王二麻子:“你们每移动500米,就发射一次标记弹。轨迹要连贯,别断。”
“为什么?”王二麻子问。
“因为光脉会干扰记忆。”陈锋说,“人会在七秒节奏里丢掉方向感。有标记,就有路。”
他没说的是,他自己也试过。在一次月震后,他独自走过一片平坦月壤,明明直线前进,却回到了起点。那天,他第一次意识到,这片土地会改写人的空间认知。
---
林浩盯着原位打印的进度条,第三根锚桩已完成68%。他调出能源监控,鲁班机组的负荷已达临界值。他准备切换到节能模式,却发现系统自动调低了非核心模块功率,保留了打印通道的优先级。
“陆九渊还在?”他低声说。
日志显示,一段《六韬》兵法残章正在后台运行,标题是“虚实篇”。它把当前任务定义为“守城之战”,自动分配资源,优先保障防御工事。
林浩没动。他知道,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系统优化。某种逻辑正在深处生长,既不是纯机械,也不是纯文化,而是两者纠缠后的新生体。
---
苏芸突然抬头。音叉在靴筒里轻微震了一下。
她掏出来,发现叉股表面凝了一层极薄的霜。她没戴手套,指尖触到金属的瞬间,一股冷意顺着神经往上爬。这不是温度导致的结霜,月面环境不可能单独在音叉上形成冰晶。
她调出环境监测,湿度为零。她又接通唐薇:“你那边有异常水分子活动吗?”
唐薇的声音很快传来:“Yh-3区下方,检测到微量液态水信号。不是渗漏,是凭空出现的。持续时间11秒,刚好对应一次光脉跳动。”
苏芸把音叉贴在耳边,轻轻一敲。
本该是清越的鸣响,却混进了一丝湿漉漉的杂音,像水滴落在青铜器内壁。
---
林浩接到了唐薇的第二条数据包。他打开,看到一张地磁异常图。在Yh-3区正下方,出现了一个环形水层信号,深度约2.3公里,直径接近400米。它不是稳定的,而是随着光脉节奏收缩与扩张。
“冰火长城。”他念出唐薇标注的术语。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月壤之下,存在一个能响应外部能量的液态水系统。它可能是天然构造,也可能是某种反应容器。
他调出鲁班机组的打印轨迹,发现原位锚桩的生长方向,正朝着那个环形水层延伸。
---
陈锋站在沙盘前,重新撒了一把粉末。他用刀尖轻轻拨动,模拟探险队行进路线。粉末在微重力中缓缓移动,突然,其中一粒偏离了轨迹,斜斜飘向沙盘边缘。
他皱眉,又撒了一次。同样的情况再次发生——所有粉末在移动到某个坐标时,都会轻微偏转,像是被某种无形力场牵引。
他调出该坐标的地质数据,发现那里正是光脉最强的区域。
他没说话,只是把唐横刀横在沙盘上方。刀身轻微震了一下,像是在回应什么。
---
林浩完成了第四根锚桩的部署指令。系统提示:原位打印预计在22分钟后完成。他松了口气,但手指没离开键盘。他调出墨斗,铜皮上的“门”字边缘已经开始发红,像是被持续加热。
他伸手去拿,却发现墨斗自己动了一下,轻轻滑向控制台边缘。
他盯着它,没去抓。
墨斗滑到台边,停住。铜皮上的“门”字最后一横,突然微微翘起,像一片即将剥落的金属鳞片。
喜欢月球计划:广寒工程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月球计划:广寒工程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