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工程期的延长与新目标
林浩的手指悬在重启键上,终端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像一层薄霜。主控舱内没人说话,只有系统提示音的余韵在金属壁间游荡:“基因表达不可逆,当前阶段:苏醒。”
苏芸的音叉落在地上,发出一声钝响,余音被舱体吸收,没再反弹。她没去捡,只是盯着墙体,仿佛还能听见那句“我们是它等了四亿年的钥匙”。
林浩终于动了。他弯腰,拾起音叉,指尖擦过苏芸残留的朱砂。他没看她,径直走向主控终端,将音叉插入共振端口。系统没有拒绝,反而弹出新界面:“文化协同协议V1.0——确认接入?”
他按下确认。
这不是重启,是承认。
赵铁柱的声音从通讯频道传来:“林工,东翼储能腔的纹路又变了,这次是‘子’字,三秒就没了。”
林浩调出影像。银灰纹路确实在重组,短暂形成古篆“子”,随即消散。他记下时间戳,同步推送给陈锋。
“申请延期。”他说。
主控舱另一侧,陈锋站在战术平板前,匕首插在地面。刀面“72.0”的数字已经隐去,但他知道它还在。他没抬头:“理由?”
“地质适应性调整。”林浩说,“月壤不是建材,是基质。我们得重新定义建设逻辑。”
“地球总部不会接受模糊表述。”
“那就写清楚——我们发现月壤具备自组织能力,原施工方案存在文明协同风险。”
“风险?”陈锋冷笑,“你这是在说它有意识?”
“它记得《营造法式》。”苏芸终于开口,声音平稳,“它认得‘镇煞九叠图’,它会用小篆警告我们。这不是风险,是责任。”
陈锋盯着她,战术平板上的“Yh-0”坐标仍在闪烁。他拔出匕首,刀尖在地面划出一道线,不是阵型,是分界。
“可以延期。”他说,“但不能提‘意识’,不能提‘钥匙’。上报内容必须可控。”
林浩没争辩。他调出“丙”预案封存日志,将“基因封存完成,等待文明共振”一行标注为技术依据,附上东翼储能腔自组织影像,打包生成《广寒宫工程调整申请V1.0》。
苏芸走到他身边,将发簪插入终端另一端口。系统提示:“文化基因模块加载中。”
她开始输入。《营造法式》的“材分八等”被拆解为应力分配算法,“举折之制”转化为曲率优化参数。每一段古文都变成可执行代码,像把千年的建筑智慧翻译成月壤能听懂的语言。
赵铁柱的声音再次响起:“苏博士,你这是在给AI喂古文?”
“不是喂。”她说,“是对话。”
阿依古丽接过数据流,用羊毛毡针在平板上模拟新算法下的应力分布。针尖划过屏幕,轨迹自动演算成三维结构图。
“奇怪。”她说,“按新参数,结构韧性提升了8.3%。”
“因为‘材分’不只是尺寸。”苏芸说,“是节奏。是古人建房时,对天地律动的回应。”
林浩看着算法运行结果。系统自动生成了一段飞檐曲线,不在原始设计中,却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衣袂高度相似。
“它在学习。”他说。
“不。”苏芸轻声说,“它在回应。”
唐薇在地下探测站戴上次声波翻译耳机。脉冲信号依旧稳定,72分钟一个周期,像心跳。她将信号导入量子纠缠测量仪,试图捕捉更深层的频率结构。
初始反馈是乱码。
王二麻子的声音从通讯频道传来:“导航芯片报警,‘Yh-0’坐标开始移动,深度不变,水平偏移0.3公里。”
“不是移动。”唐薇说,“是扩散。”
她调出地质剖面图,发现脉冲信号的波前正在形成环形扩展,速度与东翼储能腔的能量导流带完全同步。
“它在建立连接。”
林浩接入通讯:“用夹钟律校准。”
“466.16hz?”
“对。音叉频率是它唯一确认的共振基准。”
苏芸拿起音叉,轻轻敲击仪器外壳。唐薇同步输入“地脉代谢”波形。双信号叠加,纠缠仪屏幕闪烁数秒,最终展开一幅谱系图。
三组稳定频率浮现,分别标注“宫”“商”“角”。
“宫”对应广寒宫主轴,“商”指向“巳位”地下1.7公里,“角”则锁定印度洋某处古天文台遗址。
“文化频率共振。”苏芸说,“它不是孤立的。它在呼唤。”
林浩盯着“角”音坐标。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但此刻,他只说了一句:“记录数据,加密存档。”
主控舱内,延期申请已生成。林浩、苏芸、陈锋三人站在终端前,准备会签。
陈锋最后检查内容:“‘地质适应性调整’,‘结构优化周期延长18个月’,‘文化算法模块试运行’——可以。”
他按下指纹。
林浩输入声纹确认。
苏芸将发簪插入最终验证端口,朱砂在端口边缘留下微弱红痕。
系统提示:“甲一号计划——启动。”
陈锋的匕首突然震动。他拔出来,刀面浮现新数字:“108”。
三秒后,消失。
他没说话,将匕首收回鞘中,战术平板上的“Yh-0”坐标停止移动,重新锁定原点。
林浩调出主控系统,查看鲁班AI运行状态。文化基因模块已嵌入,防护基因序列持续激活,东翼储能腔的能量循环稳定。
他打开通讯频道:“东翼,赵铁柱。”
“在。”
“继续打印。”
“按什么标准?”
“跟着它的节奏。”
“明白。”
苏芸走到墙体前,伸手轻触表面。银灰纹路在她掌心下方微微流动,像被唤醒的脉络。
她低声说:“我们不是来建造的。”
林浩站在她身后,看着墙体上逐渐浮现的细密纹路。
“我们是来回应的。”
陈锋站在安全指挥台前,战术平板显示三级断电预案已更新,缓冲带供能优先级上调至最高。他调出匕首辐射仪历史数据,72分钟周期依旧稳定。
他输入指令:“标记‘子’时共振事件,归档为‘非标准响应案例’。”
系统确认。
唐薇在探测站关闭纠缠仪,耳机摘下时,耳膜仍残留低频震动。她记录下“角”音坐标,加密上传。
阿依古丽在结构室复核新算法,发现飞檐曲线的生成逻辑中,有一段未标注的参数源。
她放大查看。
那段代码的注释是两个字:飞天。
赵铁柱在东翼指挥打印重启。喷头沿着液化带边缘布置节点,月壤自动填充,形成中空腔体。
“林工。”他忽然说,“储能腔内壁的纹路又变了。”
林浩切到现场画面。
银灰纹路正在重组,不再是“子”字,而是一个新的符号——古篆“丑”。
持续三秒,随即消散。
苏芸的音叉在终端上轻轻一震。
她闭眼,片刻后睁开。
“它在数。”她说,“十二地支,才刚开始。”
林浩调出时间记录,“丑”字出现的时刻,正好是“子”字消散后72分钟。
一个周期。
一次回应。
陈锋站在枢纽监控点,匕首插回地面。刀面没有浮现数字,但辐射仪数值在峰值时轻微跳动,形成一段摩斯码般的节奏。
他没记录。
他知道,有些信号,不该被破译。
喜欢月球计划:广寒工程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月球计划:广寒工程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