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破晓,山谷笼着轻雾。松叶滴水,鸟鸣清脆。
曹操一身素袍,不着戎装,只随身带了半壶清酒与几卷书册。荀彧同往,手里捧着一束白梅,是素窈亲手剪下的。
二人沿着石径缓步上行,靴底踏在松针上发出轻微的簌簌声。曹操默不作声,眉宇间凝着罕见的沉肃。
荀彧见状,轻声道:“平思,你心中有悔?”
曹操没有立刻回答,只停下脚步,望着前方迷雾里的松林,缓缓道:“悔……悔未能在她生时报一拜之恩。”
不多时,二人来到后山松林。林中有一处简陋的土冢,仅立一块青石,上刻“逍遥派掌门沈若澜之墓”,字迹刚劲,却不事雕饰。
墓前供桌空空,只有几片落叶随风而至。
曹操眼眶微热,缓缓上前,俯身拂去石碑上的尘土。动作极轻,仿佛怕惊扰了地下的旧人。
他解开酒壶,亲手倒在石前,声音低沉:“若澜掌门,平思来迟了。”
荀彧将白梅插在墓旁土中,肃然一拜。
曹操长跪在墓前,叩首三次,额头触地,久久不起。声音里带着沙哑:“当年平思锋芒毕露,是你一言点醒——‘藏锋以守,出剑当慎’。若无此言,官渡时我必与袁本初同归于尽。可惜,临你殒命,我在征战,未能执手相送。”
荀彧在旁,低声叹道:“若澜掌门在天之灵,必知你心。她曾言,平思若能用智与勇辅天下,便不枉当年教诲。”
曹操抬眼望着青石,目光坚定却泛着湿意:“掌门,我今日权势虽盛,却时时疑心自己走的路对错。你若在,当斥我吗?还是劝我吗?”
风声掠过松林,枝叶簌簌,仿佛旧人的回响。
曹操长长吐出一口气,忽然站起身来。风拂过他素袍,猎猎作响。
他面向墓碑,郑重作揖:“掌门放心。平思虽志在中原,然必守你所言——慎勇而行,不负天下,不辱门风。”
荀彧也上前一步,拱手道:“弟子愿与平思共勉。”
二人并肩而立,默默凝视那简朴墓碑,直到山风吹散雾气,阳光透入松林。
归途上,荀彧轻声道:“平思,你今日所言,若能长记,必是社稷之福。”
曹操沉默良久,终于低声应道:“但愿如此。”
下山后,天色已是午后。山风清冽,松影斑驳。
曹彰牵着小木槊在竹林间跑来跑去,眼神炯炯,满脸不情愿:“父亲,我不想留在这里!我想随你上战场,斩敌立功!”
曹操望着儿子,心中百感交集。这个儿子性子太像年轻时的自己,勇猛、冲动、不服管束。正因如此,他才更加担忧。
若不在此地静心磨砺,他将来恐怕只会成为一头猛虎,而猛虎虽强,却难以长久。
素窈缓步而来,白衣随风,神色沉静。她看着曹彰,眼神复杂:“子文骨相奇伟,血气方刚。但若心浮气躁,勇必成祸。”
曹操微微颔首,对素窈肃然一拜:“师姐,当年平思受你点拨,懂得收与藏,方能活至今日。如今,我将子文托付与你。愿你以门规严训,莫因他是我儿而宽纵。”
素窈沉默片刻,淡淡点头:“师弟,你放心。我素窈从不徇私。若他学得静心,我必全力教导;若他违逆心法,我也绝不庇护。”
曹操眼神闪过一丝痛色,却仍正声道:“如此,方合我意。”
曹操转身,目光落在曹彰身上。少年紧紧攥着小木槊,眼中闪着倔强的光。
“子文。”曹操沉声道,“你常说要随我征战,建功立业。可若心性不定,战阵上只会送死。你若真想立功,便要先学会守,学会忍。”
曹彰咬牙:“可是父亲,我……”
曹操打断他,伸手按住他的肩膀,目光沉沉:“这是为父命令。你要记住,你是我曹操的儿子,不是莽夫。你要学会动如雷霆,静如山岳。”
曹彰眼眶一红,终究还是点头:“孩儿明白了。”
素窈静静看着这一幕,心里微微一叹,开口道:“平思,父子之情我懂。但你要知道,孩子在此三五年,未必能常见你。”
曹操沉声应道:“我知。可若几年后,他能学得静心,我宁愿承此别离。”
他从怀中取出一块佩玉,递给曹彰:“此玉随你在身,待你学成,亲自拿来见我。”
曹彰紧紧握住佩玉,眼神坚定,虽然仍有不舍,却不再反驳。
山门前,松风猎猎。
曹操与荀彧备好马匹。临别时,曹操凝望素窈,郑重抱拳:“师姐,此子便托付于你。若他有成,当感你恩;若他不成,不必念我之面。”
素窈目光清冷,回礼:“放心。”
曹操转身上马,不敢回头,只高声道:“子文,好生习艺,莫负我望!”
曹彰站在山门内,紧攥佩玉,大声回应:“孩儿记下了!”
荀彧骑马随行,侧目望见曹操紧握缰绳的手微微颤抖,心中暗叹:孟德虽铁石,终究也是父亲。
入门当日,素窈不教刀槊,只让曹彰在竹林“立桩”。双足分肩、膝微屈、臂前抱圆,如抱一口井。风过竹叶,沙沙如雨。
“听风,不许动。”素窈在身后淡声道。
一炷香后,小臂酸麻,背脊汗涔涔,蚊虫叮咬得他指节发抖。曹彰咬牙:“我能冲十里阵,不该怕这点痒。”
素窈却道:“你能冲十里,是马力;你能不动一炷香,是心力。动之有源,静之为本。”
第三日改“听泉步”:顺溪石逆流而上,脚不湿面不溅。青瑶(右手伤残的师姐)领着他拆步——“踏罡七星”,脚尖脚跟有序换点,落足如燕。第一次他踩翻石头,膝盖磕青,青瑶只递来一片艾叶:“贴上,继续。”
过了三月,素窈取一根青竹:“你惯使长槊,先把‘力’交给竹子。”
“清风二十四解”皆以卸化为主:点、挑、挂、抹、缠、引、带、截……同门韩度持木刀直劈而来,曹彰本能硬架,被素窈叩杖一声:“错!”
她以竹杖微一转,引韩度刀势打空,反手轻点对方腕内“阳池”,木刀落地,韩度只觉酸麻,却无伤。
“记住两句,”素窈点杖于地,“以小卸大,以空胜实。 槊在你手,是杀;杖在你手,是饶。两者都要会。”
入冬后,隆冬夜课“守雪”,月光如霜,曹彰立桩至雪覆肩。牙关打颤,他咬着一句话:“静如山。”青瑶悄悄把一包热盐递来,他摇头不取。
白日“负石行”,背两块扁石绕山三圈,不许喘粗气。第三圈末,他忽然把呼吸压至绵长,脚步由重转轻,像是踩在棉上。素窈远远点头:“气以意领,身随气行。”
转过年,春来试手,“竹阵十三势”演练。韩度与两名师兄合围,曹彰抡杖连破七势,心头一喜,猛然直顶,被素窈一声“停!”
她弹走他前杖:“你有七分能耐,却用十分力气——赢了阵,输了心。”
当晚罚他“闭林三日”:不食盐、不饮酒,只听风与鸟。第三夜他忽记起父亲临行的话——“动如雷霆,静如山岳。”胸口那团火像被山泉压住,只余暖意在脊背间缓缓流淌。
谷口木料被山贼夜里偷去,弟子请战。素窈却只派曹彰与青瑶两人:“止戈为武,先试你的‘饶’。”
夜半,二人以麻绳横设“流星坠”,竹叶铺地消声。贼骑入谷,马蹄一绊,前列连人带刀滚翻。曹彰握杖欲下死手,被青瑶压住手背:“还记得‘以空胜实’么?”
他改点为挑,挑腕落刃,连点三处关节,贼皆倒,不伤要害。余众惊惧,丢物遁走。
回山,素窈只一句:“第一功,‘不杀而胜’。”曹彰第一次对“胜”的意义有了别的理解。
六月,盛夏午课,素窈蒙他双目,令其于竹林布阵中穿行,不许触铃。脚下落叶脆响,他放慢呼吸,耳里却听见不同的声:蝉鸣在左高、泉声在右下、风过尖竹叶发细而锐……
他像在声音织的网里挪步,终于无声绕出阵外。摘下蒙眼,额头全是汗。
素窈笑道:“眼可欺,耳可明,意可先。 你将来在战阵里,也要这样走。”
两年后,素窈见曹彰已经沉稳很多,就交付“青篁丸”两匣,要他三日内送至山下甄家庄。
第一日遇洪水断桥,他拆竹成筏,以杖为篙,顺涡逆摆,稳送药匣过河。
第二日遇县吏逼征,庄人群起。曹彰不拔杖,只在场间画一圆:“越圈者,先与我过一招。”他口中陈以利害:秋收将近,若乱,此后连官府也无税可收。县吏面红耳赤,终退一步,改为延限半月。
第三日晚归路遭三匪拦截,他不硬拼,先举匣示意:“药救你们寨里伤寒病人——打翻了,明日你们就得埋人。”三匪面面相觑,其中一人低声说出母亲卧病。曹彰掀匣给他们看,并留下十丸:“拿去,回头谢也不用来。”
返山,素窈看完他记述的“行札”,只道:“第二功,‘安人心’。 你开始懂,武不是只为自己赢。”
第三年末,素窈终于递回长槊:“还给你。把竹杖之意,放进槊里。”
试场上,韩度再战,他槊势不再“直来直去”,而是先引后折,虚实互换——对方刀刚起,他槊已在对方肘内“空门”轻点,若用真力,已断其臂。
素窈神情难得柔和:“第三功,‘柔在硬中’。 你练成了。”
素窈决定手书一封给曹操,让他安心。
平思师弟亲鉴:
子文来山三载,今已小成,特书一信,以告汝心。
初至时,他好勇喜斗,终日舞槊不休,心火如烈。吾不授铁槊,只以竹杖代之。竹之柔,可化其躁。始时他怨我偏苛,常暗自落泪,然三月之后,竟能立桩不动,守雪至晓,蚊虫叮咬而不乱。此为静心之课,已略有所得。
次年夏,派中谷口失盗,吾遣子文下山。往昔他必一槊直冲,此番却先设局后发,盗徒不敢近身,且无一人伤亡。此为止戈之课,他懂得“武”字,本以止戈为义。
又一事可书:甄家庄送药途中,子文遇县吏征敛,百姓哗然。他不以武力强压,反以利害晓之,三言两语,既安百姓之心,又使县吏退让。此事我闻之大喜,知其胸中已有仁恕。安人心者,方可安军心。
三年之后,吾始令他复执长槊。昔日只知直进,如今虚实相生,力收而后发,胜过往昔数倍。此为柔在硬中。
平思师弟,子文资质勇猛,然心性仍未全稳。若领百骑,可令如臂使指;若骤授万人,恐其锐不可遏。汝当记此。
余愿:父子同门,各得所短所长。汝昔年学“藏锋”,子文今习“收力”。若能并用,则曹氏有幸,天下亦未必无幸。
山中无多华言,唯以此信相告。来日若战鼓再鸣,愿子文于阵中念竹林风声,不忘今日之静。
——素窈顿首
建安十二年秋,逍遥派听松阁
曹操拆开信,见字如见人,心头久久不能平静。
荀彧在旁轻声道:“子文已学得‘静’与‘仁’,这比他再添三石膂力更可贵。”
曹操深夜才提笔给素窈师姐回信。
素窈师姐座前:
昔年平思受教山中,桀骜不驯,赖师姐几句“藏锋之道”,方能至今日。今又蒙你三年劳心,磨砺子文心性,读信之下,平思心中百感交集。
信中所言,子文初来时躁烈,后能立桩守雪,不动如山;谷口遇盗,不以杀为胜;甄庄送药,安人心而定官吏。此诸事读之如闻亲历,愧我父不及见,幸有师姐一一记下。
子文天赋勇武,此我所知。但勇易成恃,力易成骄。师姐言“可领百骑,不宜万人”,此平思所深以为然。将来若用之,当先小试,使其心定而志正。
师姐一笔“父子同门,各补短长”,尤动我心。平思昔年学“藏锋”,子文今习“收力”,皆得于逍遥派,皆受师姐之恩。此恩非一己,实是我曹氏三代之幸。
他日若有暇,平思愿亲谢你之辛劳。若战鼓再起,我必使子文念及竹林风声,不忘今日之静。
乱世多艰,愿师姐保重。山中寂寥,若有所需,直书告我,必不敢辞。
——平思谨上
建安十二年冬,洛阳
曹操写罢,反复端详字迹,终于点燃封蜡,亲手交予心腹骑使:“昼夜兼程,送到山门。此信,务必交与素窈掌门亲启。”
喜欢曹操重生后摆烂了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曹操重生后摆烂了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