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对接带来的振奋情绪,在酒泉发射场的地下指挥中心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过后,水面复归于平静,甚至比之前更加深沉。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投向了那个在轨联合体——“凌霄殿”与“天舟一号”的组合体。现在,它不再只是一个象征性的里程碑,而是一个需要全力运作起来的太空实验室。
张彬坐在分配给自己的终端前,屏幕被分割成数个区块,分别显示着“凌霄殿”平台状态、各分系统参数以及正在启动或准备启动的科学实验列表。他的目光沉静,手指在键盘上偶尔敲击,调取着更深层的数据流。钱思明和王根生等人则坐镇中央指挥席,统筹全局。
首次自动交会对接的成功,证明了轨道控制和机械连接的可靠性。但接下来的挑战,同样艰巨——确保“凌霄殿”内部,那些精密而娇贵的科学实验设备,能在微重力、强辐射、剧烈温变的极端太空环境下,稳定运行,并传回完整有效的数据。
困境在于环境的陌生与设备的适应。地面模拟得再逼真,也无法完全复刻真实太空的每一处细节。
“启动材料科学实验柜一号,半导体晶体生长项目准备。”指令通过加密信道,上传至数百公里高的“凌霄殿”。
实验柜内的机械臂开始动作,按照预设程序,将特制的原料坩埚送入加热区。微重力环境下,材料结晶过程不受地球重力引起的对流干扰,理论上能生长出结构更完美、纯度更高的晶体。这对于提升国家电子工业基础,有着难以估量的潜在价值。
张彬调取了材料实验柜的实时功耗、内部温度场分布以及机械臂关节的力矩数据。他的大脑如同一个高速运行的处理器,将眼前的数据与脑海中存储的该设备地面测试的海量数据进行比对。九转不灭体带来的敏锐感知,让他能从这些冰冷数字的细微波动中,捕捉到设备运行的“呼吸”与“脉搏”。
“加热单元启动,温度爬升速率符合预期。”
“原料监测传感器数据传回,状态正常。”
控制中心里,负责材料实验的研究员紧盯着屏幕,低声汇报。每个人都屏住呼吸,仿佛怕惊扰了太空中那正在孕育的“晶体生命”。
冲突在不知不觉中降临。
就在晶体生长进入关键阶段,需要维持一个极其稳定的温度区间时,张彬注意到,材料实验柜内部几个不同位置的温度传感器,读数出现了极其细微的、不同步的波动。这种波动幅度很小,仍在设计容差之内,但其模式,与地面真空环境模拟测试记录的数据存在微妙的差异。
“报告,材料实验柜温控系统,检测到微小周期性波动,幅度正负零点零三摄氏度,周期约十五秒。”张彬的声音平稳,听不出丝毫情绪,他只是陈述一个观察到的事实。
他的话音落下,负责该实验柜的控制员立刻复核数据,几秒后确认:“确实存在波动。分析可能原因,组合体姿态调整发动机的周期性点火?或是太阳帆板驱动机构运转引起的微振动传递?”
轨道上的组合体并非绝对静止,需要不断进行姿态微调以保持对地、对日定向,这些动作都可能引入微小的干扰。
“排查干扰源,”钱思明下达指令,眉头微蹙,“评估该波动对晶体生长质量的影响。”
张彬没有等待指令,他的手指在键盘上快速移动,调出了组合体姿态控制发动机的历史点火记录,以及太阳帆板驱动电机的电流数据。同时,他分出一部分心神,感知着整个指挥中心数据流中蕴含的其它信息。
另一边,生命科学实验也启动了。搭载的几种植物种子和微生物样本,在特制的培养单元中,接受着太空环境的洗礼。科研人员需要观察微重力和宇宙辐射对它们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影响。
“生命科学实验柜,培养环境参数稳定,图像传感器传回首批样本初始状态画面。”
屏幕上出现了培养皿中种子的清晰图像,它们安静地悬浮在特制的介质中,尚未显现变化。但负责生命科学的研究员很快也发现了一个问题:“部分样本区域的液体介质,观察到非预期的微小聚集现象,未完全达到理论模拟的均匀分散状态。”
又一个细微的偏差。太空环境,正在用它自己的方式,给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出着难题。
收获在挑战中艰难积累。尽管存在各种预料之外的小状况,但绝大部分实验设备终究是稳定下来,开始持续传回数据。半导体晶体的生长在经历温度波动后,控制系统似乎找到了补偿模式,温度曲线逐渐平稳。生命科学样本的初始数据被完整记录。空间环境监测包也开始工作,持续测量着轨道上的带电粒子强度、紫外辐射剂量等参数。
这些首批来自“凌霄殿”的原始实验数据,每一字节都无比宝贵。它们是国家投入巨量资源换来的,是未来更深空探索的基石。
然而,张彬的注意力,却越来越被屏幕角落,那个属于高灵敏度磁力仪的独立数据窗口所吸引。
在平台全面激活,各种实验设备运行带来的复杂电磁背景下,那台磁力仪依旧忠实地记录着周围空间的磁场变化。之前报告的背景噪声微弱升高现象依然存在,而此刻,张彬观察到,在那片抬高的噪声背景上,似乎叠加了一些更“有趣”的东西。
他调取了磁力仪过去数小时的全部原始数据,动用超级光脑的辅助分析能力(未言明,但体现在其操作和结果上),对数据进行滤波和频谱分析。
屏幕上,杂乱无章的波形经过数学处理,逐渐显露出其内在的结构。
【签到成功!获得奖励:空间环境专用电磁屏蔽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初级)。物品知识已存入意识流。】
签到系统再次给予了看似恰逢其时的馈赠。这套工艺知识,针对的正是精密仪器在复杂空间电磁环境中的干扰问题。
张彬的目光锁定在频谱分析图的一角。在那里,除了已知的、由太阳活动和人造物体干扰产生的峰值外,出现了一组极其微弱,但频率异常稳定的信号峰。它们的强度低到几乎淹没在背景里,若非最先进的分析手段和超越时代的洞察力,绝难将其从噪声海洋中分离出来。
它们不像是自然界中已知的任何磁扰动能产生的 pattern。它们的周期性过于规整,幅度虽微弱,却保持着一种奇异的稳定性,仿佛……某种规律的脉动。
钱思明处理完材料实验柜的问题,走到张彬身后,看到他屏幕上那复杂的频谱图,问道:“有发现?”
张彬指着那组微小的信号峰,将屏幕转向钱思明。
“钱老,您看这里。磁力仪数据,经过深度分析,在排除所有已知干扰源(包括我们自身平台运行产生的噪声)后,残留下一组异常信号。”张彬的语气依旧平稳,但用词极其肯定,“其特征表现为:强度极低,但具有明显非自然周期性。目前无法用任何已知的空间物理现象或我们自身平台的电磁泄漏来解释。”
钱思明俯下身,仔细看着那放大后依旧不甚起眼的信号特征,他的表情逐渐变得凝重。作为一名严谨的科学家,他首先怀疑是数据分析方法或仪器自身的问题。
“确认过不是数据处理引入的伪信号?或者磁力仪传感器本身的某种未标定的噪声模式?”
“已经用不同算法交叉验证,排除了数据处理伪影。仪器在地面经过严格标定,其固有噪声谱与此特征不符。”张彬的回答斩钉截铁,他基于知识和系统奖励带来的底气,让他排除了其他可能性。
收获是获得了首批宝贵的太空实验数据,但伴随这收获而来的,是一个更深邃、更令人费解的谜团。
那组微弱而规律的磁场扰动信号,如同来自宇宙深处的、无意识的呢喃,悄无声息地回荡在“凌霄殿”的周围。它是什么?是某种未被认知的自然现象?还是……
钩子在此刻死死扣住。这非自然的周期性信号,其来源和意义,成为了悬在所有知情者心头的一片沉重阴云,预示着平静的科研任务之下,可能潜藏着超越当前理解的未知。
喜欢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