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人氏一号”点火成功的巨大喜悦尚未在核心圈层完全平复,一份来自最高统帅部的加急密报,便将张彬和“洪荒”工程指挥部的主要注意力,瞬间拉回到了更为紧迫的现实威胁面前。
密报附带了几张模糊却触目惊心的黑白照片。照片拍摄于数万米高空,镜头俯瞰之下,华夏北方重要的工业城市和战略要地的轮廓清晰可辨。这不是普通的航空照片,其拍摄高度和精度,明确指向了某种性能优异的高空侦察设备。
“根据多方情报确认,对手的新型高空侦察机,近期活动频率显着增加,其巡航高度已超过我方现有防空武器的有效射高,常规雷达对其探测距离严重不足。”王根生在紧急会议上,指着放大的照片,语气沉重,“它们像幽灵一样,在我们的头顶来去自如。”
会议室内的气氛瞬间凝重起来。刚刚在能源领域取得突破的振奋,被这赤裸裸的战略威慑冲淡了不少。无法发现,就意味着无法拦截,国家的战略纵深在对方眼中几乎透明。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是绝不能容忍的。
最高层的决策迅速而果断:立即启动“南天门”空天防御体系框架下的“苍穹之眼”远程预警雷达网络项目,不惜代价,尽快构筑起覆盖全国空域的战略预警屏障,夺回天空的“眼睛”。
张彬作为“南天门”及“洪荒”体系的核心技术负责人,自然参与了“苍穹之眼”总体技术方案的评审工作。当他拿到那份凝聚了国内雷达领域顶尖专家心血的设计草案时,眉头却不自觉地微微蹙起。
方案雄心勃勃,旨在建造数座覆盖范围极广、探测距离超过数千公里的超大型远程预警雷达。其技术指标堪称苛刻,要求能够发现并跟踪数万米高空、雷达截面积极小的目标。
困境随之浮出水面。
“方案的理念是好的,但有两个关键瓶颈。”张彬在评审会上直言不讳,手指点着材料上的技术参数,“第一,是雷达的心脏——超高功率的微波发射管。要达到设计中的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以我们目前的电子工业水平,无论是材料、工艺还是稳定性,都难以满足要求,试制周期会非常漫长。”
他顿了顿,看向在座的几位雷达专家:“第二,是雷达的眼睛——大型天线阵列。且不说其所需的特殊低损耗波导材料和精密加工能力,光是建造如此庞大的固定式天线阵,所需的钢材、铝材等基础物资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在目前资源普遍向‘洪荒’和基础建设倾斜的情况下,短期内很难筹措到位。”
冲突尖锐而现实:宏伟的战略需求与薄弱的基础工业之间,横亘着一条巨大的鸿沟。按照原有方案推进,要么降低性能指标,使得雷达建成即落后,要么无限期拖延,坐视战略威胁持续。
会议室陷入沉默。几位老专家面露难色,他们何尝不知这些困难,但这已是他们基于现有技术能拿出的最优方案。
张彬没有让沉默持续太久。他站起身,走到会议室前方的黑板前,拿起粉笔。他没有画复杂的电路图,而是画了几个分散的圆圈,然后用线条将它们连接起来。
“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张彬的声音清晰而沉稳,打破了僵局,“不追求单部雷达的极致性能,而是采用一种分布式、多基地的雷达组网概念。”
他在黑板上快速勾勒:“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战略要地,分散部署多个发射站和接收站。发射站可以相对简单,专注于产生大功率信号。接收站则分散在更广阔的区域,专注于灵敏地接收目标反射的回波。”
他重点在代表接收站的圆圈上做了标记:“由于接收站与发射站分离,可以部署在更灵活、更隐蔽的位置。通过精确的时间同步和高速的数据传输链路——这方面,我们正在发展的集成电路和初步的通讯技术可以提供支撑——将各个接收站捕捉到的目标信号数据进行融合处理。”
粉笔在黑板上快速移动,勾勒出数据流向和融合中心。
“通过这种多角度、多路径的回波信息综合,利用先进的数据处理算法,”张彬强调,“我们可以在不显着提升单部雷达发射功率和天线尺寸的前提下,通过信息融合和协同处理,极大地提升整个系统对微弱信号(如高空隐身目标)的探测能力、定位精度和抗干扰性能。这相当于用一群‘小眼睛’协同工作,达到甚至超越一只‘巨眼’的效果。”
这个创新的概念,如同在闭塞的房间中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它巧妙地绕开了当前材料和工艺的硬瓶颈,将矛盾从“硬制造”转向了“软处理”,而这恰恰是张彬凭借超越时代的知识可以发挥优势的领域。
收获是立竿见影的。与会专家们的眼睛亮了起来,开始热烈讨论这种分布式架构的可行性和技术细节。虽然具体实现依然充满挑战,尤其是高速数据链和处理算法,但路径已经清晰,而且看起来比建造超级单体雷达更具可操作性。最终,评审会原则通过了基于张彬提出的分布式多基地雷达概念进行方案深化设计的建议。
【每日签到已开启。是否签到?】
就在“苍穹之眼”新方案方向确定的当晚,张彬在指挥部宿舍回应了系统的提示。
“签到。”
【签到成功!获得奖励:低噪声微波放大器核心元件制造工艺(基于早期砷化镓技术)。物品已存入无限空间。】
低噪声放大器!这是提高雷达接收机灵敏度的关键部件!系统再次精准地提供了项目推进所需的关键技术。张彬心中一定,有了这个,分布式雷达接收站的性能就有了更坚实的保障。
在后续细化的方案图纸上,张彬注意到,计划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主探测站(兼核心数据处理中心),被规划建设在西北某处人烟稀少的高地。其选址坐标,恰好与“洪荒”工程主体基地相距不远,几乎可以说是毗邻而居。
钩子悄然埋下。一个是窥探苍穹之眼,一个是孕育洪荒之力。这两个国家级绝密工程在西北荒原上的意外“毗邻”,是纯粹的巧合,还是某种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它们的能量需求、电磁兼容、乃至未来的潜在互动,都留下了一片值得玩味的想象空间。
张彬看着地图上那两个被特殊符号标记的地点,目光深邃。“苍穹之眼”能否真正看穿苍穹,洞悉来自高空的威胁,它的建设之路,才刚刚开始。
喜欢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