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母机带来的枪管寿命奇迹,在兵器工业部门内部引发了持续而隐秘的震撼,张彬对此并未过多解释,将后续的量产与质量控制工作全权移交。他的思绪已投向更高远之处——那广袤无垠、却即将被人类信息脉络所覆盖的近地空间。随着“双星计划”中那颗通信试验星在数月前由焕然一新的“长征”号火箭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并顺利完成在轨测试,一场验证天基信息枢纽能力的实战演练,时机已然成熟。
在张彬的亲自规划下,两个极具代表性的卫星通讯地面站开始在人迹罕至之处秘密兴建。一个位于西北大漠深处,依托某边防雷达站扩建,直面沙尘与极端温差的考验;另一个则矗立于南海某岛礁的坚固工事内,常年经受高盐高湿海风的侵蚀。这两个站点几乎横跨了整个国土,是检验卫星通讯超视距、抗干扰能力的绝佳试金石。
通信卫星总师坐镇位于首都的测控中心,地面站工程师则分别带队在两地奋战。巨大的抛物面天线在两地相继架设完成,天线架设兵们在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着精密的方位角和俯仰角校准,确保那无形的信号波束能精准指向天际那颗孤独的“信使”。
首次端对端测试在一个凌晨进行。张彬通过加密专线,同时连接着测控中心和两个地面站。报务员坐在崭新的控制台前,手指微微颤抖,既紧张又兴奋。
“西北站呼叫南海站,收到请回答。”西北站的报务员对着话筒说道,声音通过地面设备上传至卫星,经过转发,瞬间抵达数千公里外的南海。
耳机里传来清晰、几乎无明显延迟的回应:“南海站收到,信号清晰,声音质量良好!”
简短的通话重复数次,话音质量稳定得如同市内电话。接着是电报传输测试,大段的加密指令和模拟数据以远超短波电台的速度和可靠性在两地间飞速传递。
一直在西北站参与协调、并获准试用通讯线路的边防守备连长,拿着一个野战卫星电话终端(简化版),走到站点外的沙丘上,与远在东南沿海的上级进行了直接通话。听着耳机里清晰传来的指令,看着手中这巴掌大的设备竟能无视千山万水的阻隔,这位习惯了依靠无线电接力甚至骑兵传令的汉子,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的激动:“这……这东西太神了!以后咱们守在哪儿,都能和家里说上话了!”
测试持续了数日,涵盖了不同时段、不同气象条件下的通讯表现。结果一致表明,卫星通讯在稳定性、容量和覆盖范围上,对传统通讯手段形成了碾压性的优势。偶尔有附近的牧民好奇地远远张望那巨大的、时而缓缓转动的天线,议论着这“大锅”的用途,却不知它正承载着国家迈向信息时代的关键一步。
在庆功暨总结会议上,通信卫星总师和地面站工程师们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开始憧憬着将卫星通讯推广至全国各行各业的前景。
然而,张彬在表示肯定后,再次以异常严肃的口吻强调了纪律:“此次试验的成功,证明了天基通讯的巨大战略价值。但是,同志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项技术,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其使用权必须被严格限定。”
他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核心人员:“仅限于最高级别的国防通讯、战略指挥链路、以及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协调,例如大范围自然灾害时的应急指挥与救援通讯。在我们的地面光纤网络尚未建成、空天防御体系尚未完善、通讯保密与抗干扰能力尚未经受全面考验之前,绝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商业或私人用途扩散。这是命令,也是底线。”
众人凛然,纷纷表态将严格执行。
就在大规模测试结束,设备转入常规监测状态时,一份由西北站信号分析员提交的细微异常报告,混杂在大量的正常数据中,被递送到了张彬的案头。报告提及,在几个特定的深夜时段,当太阳活动趋于平静、大气干扰最弱时,地面站的高灵敏度接收机在非工作频段内,偶尔会记录到一种极其微弱、频谱特征奇特、持续且稳定的背景噪音。这种噪音与已知的太阳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或地球上任何人为干扰源的模式均不相符,其信号特征隐隐指向一种……非地球起源的、深空的自然或非自然辐射。
张彬仔细查看了附带的频谱图和信号特征分析,眉头微蹙。这并非通讯干扰,更像是在聆听地球之外时,无意中捕捉到的、来自宇宙深处的“呼吸”。
“记录所有相关参数,建立单独数据库进行长期监测和分析。”张彬下达了指令,“注意保密级别。”
这微弱而神秘的宇宙背景噪音,如同超级母机那无法解读的日志一样,悄然揭示着这个世界之外,还存在着更为浩瀚、也更为未知的领域,等待他去探索,也或许……正静静地凝视着这里。
喜欢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